医务人员职业防护要注意哪些方面

如题所述

标准预防的具体措施包括一下几个方面。

1:消毒工作防护措施,使用紫外线微波消毒应避免对人体的直接照射,使用液体化学消毒、灭菌剂应防止有毒有害消毒气体的泄漏,使用液体化学消毒、灭菌剂应防止过敏和可能对皮肤、粘膜的损伤,避免锐利器械刺、割伤,使用热力灭菌防止发生烧灼伤。
2:预防控制原则,坚持标准预防和安全操作是避免职业暴露医院感染的基本保证,诊疗操作前明确自身免疫状况和暴露源感染情况并有针对性地采取及时、有效的防护措施,是避免职业暴露和锐器损伤的主要基础,防护重点是避免与患者或携带者的血液、体液等直接接触。
3: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一次性乳胶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应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必须戴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必须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4: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医务人员应在充足的光线下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线、刀片等锐器刺伤或划伤,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合,也可以使用具有安全性的注射器、输液器等,以防刺伤。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1-03
后1-2小时之内开始。
5、随访
不论暴露者个人有否进行暴露后预防性治疗(PEP),院感科都应该对暴露者进行定期血清学随访。
6、咨询和健康教育
不管暴露者是否需要预防性治疗(PEP),院感科都应该为他们提供心理咨询服务,以缓解其心理压力,采取必要防护措施,防止进一步播散。
二、医务人员防护的原则
1、医院内所有区域应当采取标准预防。 2、标准预防的具体措施包括:
①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时应当戴手套;
②脱去手套手后立即洗手;
③一旦接触了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后应当立即洗手;
④医务人员的工作服、脸部及眼睛有可能被血液、体液、分泌物等物质喷溅到时,应当戴一次性外科口罩或者医用防护口罩、防护眼镜或者面罩,穿隔离衣或围裙;
⑤处理所有的锐器时应当特别注意,防止被刺伤;
⑥、对病人用后的医疗器械、器具应当采取正确的消毒措施。 3、医务人员使用的防护用品应当符合国家医用级标准,如防护服、防护口罩、防护眼镜或面罩、隔离衣、手套、鞋套等。
4、医护人员的分级防护
⑴一级防护:适用于发热门(急)诊的医务人员。
①、工作时应穿工作服、隔离衣、戴工作帽和防护口罩,必要时戴乳胶手套。
②、严格执行洗手与手消毒制度。
③、下班时进行个人卫生处置,并注意呼吸道与粘膜的防护。

⑵二级防护:适用于进入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留观室、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专门病区的医务人员,接触从病人身上采集的标本、处理其分泌物、排泄物、使用过的物品和死亡病人尸体的工作人员,转运病人的医务人员和司机。
进入隔离留观室和专门病区的医务人员必须戴防护口罩,穿工作服、防护服或隔离衣、鞋套,戴手套、工作帽。严格按照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的划分,正确穿戴和脱摘防护用品,并注意呼吸道、口腔、鼻腔粘膜和眼睛的卫生与保护。
⑶三级防护:适用于为病人实施吸痰、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的医务人员。
除二级防护外,还应当加戴面罩或全面型呼吸防护器。 三、实验室安全操作及防护措施
1、实验室安全性的认识:
⑴、对设备和实验室进行安全性评估,并提出改进意见。 ⑵、检查安全标准操作规程,这些规程应适用于现有的条件,并与其它的规则和操作过程相一致。
⑶、不管是否有意外发生和新的危险出现,均要定期对安全标准操作规程及实施情况进行检查。
2、减少利器的使用
利器包括注射器、针头、刀片、玻璃制品、载玻片等,如果有可能最好不要在实验室使用这些利器,或使用替代品如塑料移液管。
3、培训
所有工作人员都必须经过培训(包括上岗培训和复训),所有工作人员均有责任保证自己和他人的工作安全。
4、个人保健
⑴很小的伤口和擦伤都应以防水的敷料覆盖。
⑵患有急性疾病和严重慢性疾病的工作人员不应进入医院生物安全P2级实验室。
⑶进入P2实验室者,要穿隔离衣,戴一次性手套,如接触物传染

性危险大,可戴两付手套以增加保护。
⑷进实验室前要摘除首饰,修剪长的、带刺的手指甲,以免刺破手套。
⑸在脱去隔离衣后、离开实验室前必须洗手。 ⑹应避免用可能已受到污染的手套触膜面部。
⑺在有危险化学品溅出或爆炸可能时,应配戴安全眼镜和面罩,如把样品管移出液氮时。
⑻严禁在HIV和相关实验室用嘴吸取液体。严禁在实验室内吃、喝、吸烟。
5、建立应付突发事件的措施
⑴在处理紧急事件中要包括设备管理员、实验室主任、调查员、实验室工作人员、设备安全员。
⑵要依据实验室应用的生物材料种类通知警察、消防员和其他紧急事件处理者,以帮助他们制定紧急事件发生时的处理方案。
⑶实验室紧急处理要考虑到包括炸弹威胁、严重气候状况(飓风、洪水)、地震、停电及自然(或非自然)的灾害因素。
6、掌握有效的消毒方法
消毒通常被用作表面清洁或作为使用前做的安全工作。主要采用的消毒方法如下:
⑴化学消毒
① 次氯酸钠:如含氯消毒剂包括84消毒剂、优氯净等。 ② 醇类:如乙醇
③ 醛类:如甲醛和戊二醛。 ④ HIV实验室中常用的消毒剂:
废弃缸:用10%(v/v)次氯酸钠(10 000ppm的氯)或者5%(v/V)Tegodor(甲醛和戊二醛混合物)。
生物安全柜操作表面/工作台/离心机/桶/盆:70%乙醇或者5%Tegodor。
溢出物:可采用含有效氯的水喷撒或使用10%次氯酸钠或10%

Tegodor。
⑵熏蒸消毒:熏蒸消毒可用于消毒单一生物安全柜或整个实验室.
⑶高压蒸汽消毒
7、感染性样品的接收和发放 ⑴潜在性感染材料的接收
①应该有合适的包装并有醒目的标记。
②应该送到合适的实验室,不能在收发地点和仓库等地点打开。 ③未标记的包裹应作为潜在感染源处理。
④包裹必须在下列情况下才能打开:在处理感染源方面受过训练的工作人员;具有处理感染源设备的实验室;穿戴防护衣的工作人员;应用后可置消毒的容器中。
⑤泄漏的包裹必须立即报告有关领导和专家。 ⑵潜在性感染材料的发放
①必须送到预定的接受站的地点,并清楚地标记为感染性的。 ②必须放在密闭的管子中,管子放在生物危险罐中,罐里含有足够的吸水材料,以防泄露。
③每一包装的体积不得超过50ml。
⑤所有发放的第三类微生物病原体必须有记录。 8、实验室安全事故处理方案
如针刺损伤、感染性标本溅及体表或口鼻眼内,或污染实验台面等均视为安全事故,应立即进行紧急处理。
⑴紧急处理:
①小型事故:任何一种小的损伤,包括皮肤的破损或刺伤等都可能与传染性物质接触,必须用肥皂和水冲洗,如果可能尽量挤出损伤处的血液,使用70%乙醇或其他皮肤消毒剂,立即进行医疗处理;
②皮肤污染部位用水和肥皂冲洗,并用适当的消毒剂浸泡,例如70%乙醇或皮肤消毒剂(外科用药)。
③针刺和切割伤:怀疑皮肤有损伤或针刺时,建议尽可能挤压伤

口,然后用大量的水冲洗;
④眼睛溅入液体:眼睛溅入液体,立即用水冲洗。必须迅速。避免揉擦眼睛。连续冲洗至少十分钟。
⑤衣物污染:尽快脱掉隔离衣以防止感染物触及皮肤并防止进一步扩散。脱掉防护手套。洗手并更换隔离衣及手套;如果个人衣物被污染,应立即将污染处浸入消毒剂。
⑥重大事故是指严重损伤或暴露,应有主管领导和专家到场并提供指导。
⑦涉及污染物的重大损伤及泼溅
发生泼溅事故后应立即采取措施保护易污染物质;如果怀疑有严重事故,应按较严重情况处理并采取以下措施:
疏散人员,防止污染扩散;控制污染,并防止人员再进入;通知实验室主管领导、安全负责人,查清情况,确定消毒的程序。 四、放射工作人员的防护
1、充分利用各种防护器材:例如铅围裙、手套和防护眼镜等。 2、控制原发射线:例如选择适当的曝光条件,缩小曝射病;透视前暗适应,间断透视缩减曝光时间等。
3、减少散射线:例如加强X线管消散措施,按标准设计机房,扩大散射线的分散面并削弱其强度。
4、一年一次定期健康检查,建立体检档案。 5、佩带防护计量仪,定期检测放射辐射剂量。
6、定期组织放射工作人员接受放射防护法规、专业技术的知识培训。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