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解释一下佛家说“三心不可得”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佛所说的“三心不可得”,其主轴是指对于过去、现在、或未来的执着而言的,也就是劝人在任何时刻,都应该怀着轻松自在的心去面对现实,不要陷入毫无必要的担心计较等执着,因而有此说法。

出自《金刚经》: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扩展资料

中国有句成语叫“杞人忧天”,这典故是说古代杞国有个人,因为担心有朝一日天会垮下来压死所有人,所以整日眉头深锁,忧心忡忡,一辈子没有过过一天快活的日子。后来的人就用“杞人忧天”这句成语来劝人应该把握当下,做正确而有益的事,避免不必要的担心。而现代心理学则说:“人类的担心烦恼有94%是根本不会发生的。”东西方的这两种说法,都与佛陀“三心不可得”的用意一致。

参考资料:灵隐寺官网-禅修天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8-03-14
本句出自『金刚经』,具体可分别叙述。
1.过去心不可得

我们并不能回到过去,把一切重新经历一 次,即使能够,那也是一次新的经历而不是 当时的经历本身,因为,我们知道自己回到 了过去这一事实本身就说明这是一次新的经 历。

回忆是怎么产生的呢?过去的每个经验都会 或深或浅的留下一些痕迹,所谓回忆是我们 根据这些痕迹生起的一些心念活动,它是过 去经验的一个仿制品,而不是过去的经验本 身。作为仿制品它与过去的经验相似,但再 相似也不是等于。就象磁带上记录着过去声 音的痕迹,我们用录音机播放磁带,放出的 当然是新的声音而不是原来的声音本身,新 声音仅仅是和原来的声音相似而已。

回忆与过去的经验本身的这种关系就象知觉 模型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我们在意识中构造 一个外部世界的知觉模型,由于模型输出和 感觉输入一致,我们不经意的认为这个模型 是正确的,外部世界就是这个模型所描述的 样子,甚至经常把这个模型当作外部世界本 身。回忆也是如此,它是过去经验的一个模 型,我们对这一点经常缺乏必要的注意,而 在不经意间认为过去的经验就是回忆的那个 样子,甚至误以为通过回忆能够直接经验到 过去的经验本身。把模型当作事物本身,使 人既迷失了事物本身的真实相,也迷失了模 型本身的真实相。

回忆模型不仅不是过去经验本身,而且我们 甚至连它到底和过去经验相似到什么程度都 不能保证,因为过去的一切已被封闭起来, 不可能被拿到现在和回忆直接比较,只能通 过记忆的痕迹和现在发生联系。这也象知觉 模型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我们永远不能把外 部世界拿出来和我们的知觉模型直接对比, 它仅仅通过感觉信息和我们的内部世界发生 联系。我们只能保证模型尽量和感觉信息相 符,但不能保证模型和真实的外部世界一 致。同样,我们只能保证回忆模型与记忆痕 迹基本相符,而不能把回忆模型和过去的经 验直接比较,不知道它们到底相似到什么程 度。

回忆模型和记忆痕迹之间的相符不是靠对比 而是由回忆的机制决定的,回忆是把记忆痕 迹直接投射到意识中产生回忆模型,这个投 射过程是直接的,不象知觉模型的建构过程 那样包含假设和检验,故回忆过程的保真性 比知觉模型的建构过程高。但记忆痕迹自从 在发生过去经验的那一刻从无到有的产生之 后就一直处在不断淡化和转变的过程中,它 与过去的经验本身的相符程度是没有保证 的,从这一点看回忆与过去经验本身的相似 性又不如知觉模型与外部世界,因为感觉经 验是由外部世界直接引起的,它没有一个中 间的失真过程。

关于记忆的不可靠我们甚至可以作这种设 想:也许存在某种方法可以把记忆痕迹直接 刻印进人的意识中,这样人们就能回忆起他 们实际上从来不曾经历过的事情,而主观上 他们却以为自己完全经历过这一切。这种可 能性是存在的,这样甚至我们每个人从小到 大所经历的一切是否是真实的都值得怀疑, 因为我们不能排除某种力量给我们刻入这些 记忆的可能。我们只能说,我们现在确实能 回忆起一切,所以我们现在确实有这些记 忆;我们这些记忆之间以及记忆与当前经验 之间不存在矛盾,所以它们可以是真实发生 过的;而我们的记忆又很多,有很丰富的细 节,而在一切细节上都没有矛盾当然是很不 容易的,所以它们很像是真实的;但究竟的 说他们是不是真实的并没有保证。这与我们 知觉模型的情况完全一样,它看起来很象外 部世界的真实情况,但究竟的说并没有任何 保证。

2.未来心不可得

回忆是在当下的意识中建构过去经验的模 型,预测是在当下的意识中建构未来的模 型。预测模型与知觉模型、回忆模型本质上 类似,只是建构的方法不同。预测的依据也 是记忆,基本方法是把过去经验的记忆痕迹 按时间排序、整理、分析,找出规律,然后 外推到未来,形成未来情况的预测模型。预 测模型与未来的真实情况常常差距很大,假 设性明显,一般不会把它错认为真实的未 来。

总之,过去已逝,未来未生,我们都不能直 观其存在,能够直观的是通过回忆和预测构 造的关于过去和未来的模型,而这些模型本 身则是当下的心念活动。说到底能够直观而 无可置疑的真实存在只有当下的感觉和心念 活动。

3.现在心不可得

《金刚经》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 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前面的讨论可以解 释为什么过去心和未来心不可得,为什么现 在心也不可得呢?可这样解释。

“得”不是直观把握其存在的意思,而是用心 念模型来把握其存在的意思。例如,中观和 禅宗常说“无所得”,也不是说“无得”而是“无 所得”,无得是什么都没有,无所得则只是 没有所把握者,并非连能把握者也没有。唯 识学说“唯有能相没有所相”也是这个意思。 相是表达的意思,能相是能表达者,所相是 所表达者。模型所表达者也就是通过模型所 把握者。用哲学的语言讲,“能相”“能得”是 认识活动本身,“所相”“所得”是心念模型所 表达的对象,无所得与无所相就是说认识活 动本身虽然存在,但象认识过程所建构的心 念模型一样的认识对象并不存在。这并不是 说除自己的认识过程之外一无所有,仅仅是 说如心念模型一样的东西不存在,打个比 喻,可以说象电视画面上的人一样的人并不 存在,因为电视画面是由一个个矩形象素组 成,这样的人当然不存在。象心念模型一样 的东西不存在,换一种说法就是存在的东西 不可能是心念模型所表达的那个样子,用建 构模型的办法永远不能把握它。这样理 解“得”,则“现在心不可得”就是“现在心不可 能成为心念模型所表达的对象”的意思,或 者说不能用建构心念模型的方法把握现在 心。为什么不能呢?有多种理由。

第一,如果我们想在一个心念活动生起后抓 住它,把它作为一个对象来认知,用心念模 型去表示它,则在我们表达它的时候,当下 的心念已经是这个心念模型本身而不是我们 要表达的那个心念了。若要表达当下这个心 念模型,则表达过程中心念本身又转,所表 达的仍然不是新时刻当下的心念本身。所 以,用这种方法只能达到过去的心念,而永 远不能把握当下的心念。《永嘉集》 说:“起知知于知,后知若生时,前知早已 灭。二知既不并,但得前知灭,灭处为知 境,能所俱非真。前则灭灭引知,后则知知 续灭,生灭相续,自是轮回之道。”2

第二,那么是否有办法直接建构一个心念模 型,而它就是对自身的把握,就是自身的模 型呢?也不行。首先,当下心念模型所表达 的对象不可能和当下心念自身完全相同。第 一,由于既不可能处于当下一念之外来比较 当下一念的模型所表达的对象是否与当下一 念本身相同,也不可能直接根据当下一念建 构其模型。所以,这种模型只能是猜测性 的,不可能准确。第二,模型所表达的对象 都是不变的、僵化的,而心念活动是刹那生 灭不断变化的,用僵化的模型当然不能准确 表达不断变化的心念,常说:“过去已逝、 未来未生、现在刹那生灭,故皆不可得”即 是此意。第三,即使不考虑模型的僵化性, 还可以说模型所表达的信息不可能比模型本 身的信息更丰富,连相等都很难,所以,当 下心念模型所表达的对象总要比当下心念本 身简单,故不可能是当下心念本身的准确表 达。

第三,即使存在当下心念就是自身的模型、 且模型也很准确的情况,它所表达的东西也 不是当下心念本身,而是一个当下心念的 像,因为模型所表达的东西终究不是那个东 西本身,就象关于过去未来心念的模型也不 是过去未来心念本身一样。就象想在一张纸 上画出这张纸本身一样,画出来的纸永远是 一张画而不是一张纸。所以,这种方法还是 把握不到当下心念本身。这个理由最直接地 否定了用建构心念模型的办法把握对象的这 种认知方式,不仅可以说明现在心不可得, 也可以说明过去心和未来心不可得,还可以 说明用建构心念模型的方法不可能直接把握 任何东西。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5
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为三心;【过去心】过去已经又过去,已经不存在;【现在心】现在眼前的又会转瞬即;【未来心】未来还没到来,未可知,就怕世事无常。其实需要放下【攀缘心】,如果你不放下,往生都没有希望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8-01-02
所有的解释都是无力的,人们对心都还没有了解,就妄做结论,一个真正通达悟空的人,他只会这样告诉你,心原本就是不能得到的,世间的一切都是不能得到的
第4个回答  2013-02-26
放下、随缘、自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