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掬水月在手》:民国最后一位诗词大家的“弱德之美”,读过吗?

如题所述

“回想我平生走过的道路,是中国古典诗词伴随了我一生。”这是写在纪录片《掬水月在手》片头的一句话。一个女子用一生的时间在诗词的世界里默默的行走着,孤独而倔强。在岁月苍凉斑驳的尽头,她倾诉着孤独的热爱。

她是民国最后一位诗词大家,《迦陵谈诗》《迦陵谈词》是文艺青年手边的必备书,古典诗词的所讲的境界与苍凉,被她完美呈现。她叫叶嘉莹,一个孤独的诗人,一个孤独的才女。

“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

王国维先生曾经在《人间词话》中写过这样一句话“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不知是天妒英才还是其他什么原因,大词人总是要经历这世间常人难以忍受的磨难。

我始终觉得“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这句话就是叶嘉莹先生95年的人生写照,九十五年间,战乱,流离,亲人去世,家道中落,她经历过这世间的一切不幸,一直在不懈的努力着推动诗词传播与吟诵。

1924年,叶嘉莹出生在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3,4岁时母亲就开始教她背诵唐诗,6岁时就开始跟着家庭教师学习《论语》,她的古典文学启蒙比同龄人早了许多。良好的家庭教育让她与古典文学结下了不解的渊源。

叶嘉莹先生出生在中国最为动乱的年代,战乱频仍,生离死别是常有的事情。1941年她考入辅仁大学,那时正是中国最乱的时候,抗日战争爆发,北平被日军占领,叶嘉莹的父亲随着国民政府西迁,与家中断了音信,不知去向。

不久之后,母亲又因为癌症去世,一个17岁的少女短短一年之内经历了生离死别,温馨美好的家庭被战争彻底打碎。

在丧母与离别的悲痛之中,叶嘉莹写下了大量的诗作,山河破碎,亲人散的散,死的死,绝望与哀伤激发了诗人的创作灵感,她将血和泪融入墨水,挥洒于纸张之上。

叶嘉莹年轻时

虽然生活艰苦,但幸好还有伯父和伯母帮忙操持,也算是顺利拉扯大了两名幼弟。

1948年,24岁的叶嘉莹遇到了她深爱的那个男子,那个男子差点成为她一生躲不过的劫难,赵东荪,一个算不上多优秀的男子,却让一个才华横溢的女子差点沦落为一个只知道洗衣做饭,看孩子的普通妇人。

随着丈夫辗转来到台湾,却遭遇了诬陷,夫妻二人双双入狱,幸好叶嘉莹生平简单,很快就被释放了出来,但是丈夫却被关了三年之久,三年的时光磨去了那个男子的一生温柔与柔情,只剩下了刻薄和暴躁。

她说:“结了婚,那我就是承担一切。”她温柔的照顾丈夫,从未想过离婚。生活给她的苦难,她都用温柔一一化解。她默默承受着一切,担当起家庭的责任,寄情与古典诗词的研究,她的博学多才与执着,让她成为了台湾最为著名的诗词老师。

后来由于工作的需要,她又去了北美的大学教学。一生辗转,在世界上传递着东方古典诗词的美。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都留下了叶嘉莹先生关于诗词最美的讲解。

流落在异国的土地上,先生无时不刻不在挂念着祖国,直到2015年91岁的她才彻底在自己深爱的祖国定居,大半个世纪过去了,她终于回来了。先生从事教育事业70多年,培养了一大批热爱传统文化以及古典诗词的弟子学者。

她的一生辗转流离,从北京搬到台湾,从台湾到北美,再从北美到大陆,辗转在孤独又寂寞的乱世之中,她始终未曾放弃对于古典文学的热爱。叶嘉莹先生的故事受到了万千热爱中国古典诗词的人的关注,其中就包括陈传兴,一个深切热爱着古典诗词的导演。

中国版的百年孤独

2019年上映了一部时长120分钟的电影纪录片《掬水月在手》,电影讲述了叶嘉莹先生为了中国古典诗词默默付出的一生。

《掬水月在手》这部电影一直在处理一个问题,那便是“诗与存在”,杜甫《秋兴八首》的意蕴在日本作曲家佐藤聪明的乐谱之中化为音符流淌在影片的每一个角落,应和着叶嘉莹先生轻缓悠长的诉说,一生的颠沛流离缓缓在人们的面前展开,化作电影中的清淡与悠闲。

民国故事,十有九悲,身逢乱世的人心中总有悲凉,那是时代赋予他们骨子里的悲凉,在这部影片之中,也处处萦绕着这样的悲凉。

在访谈之中加入了叶嘉莹先生对于诗词的朗诵与吟哦,精致的构图带着中国独有镜花水月式的写意与留白,说是电影,更像是一部立体版的回忆录,一位老人坐在窗前,缓缓回忆自己与诗词的一生。

《掬水月在手》这部影片中,还出现了作家白先勇,诗人席慕容,汉学家宇文所安,书法家谢琰等众多文人大家对于叶嘉莹先生的评价,在这些大家的回忆与叙述之中,一个才华横溢的女子百年的孤独历史缓缓展开,追寻一个温柔的内心,触摸到满纸的热爱。

《掬水月在手》是一部需要人静静感受的片子,它的节奏太慢了,在这样缓慢的流动之中,让人安安静静的去触碰诗词的魅力,去感受叶先生的一生。

这个时代太缺少一些慢节奏的东西了,陈传兴导演的纪录片,似乎就在一直传达着一个慢的理念。诗词很慢,慢得像千年的画卷这样缓缓展开,诉说着千年的兴衰荣辱,繁华与颓败在诗词的吟诵之中慢慢的流过,流淌成时间的河。

孤独是诗词的灵魂,热爱让诗词在叶嘉莹先生的灵魂之中生了根。

“其实我在拍这部电影,有时候就会闪过这个念头,叶先生何尝不是一个中国版的、诗人版的《百年孤独》。”

这是这部影片的导演陈传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的说的话,《掬水月在手》拍摄完成后,陈传兴导演完成了他的“诗人三部曲”。他说电影传达的不光是诗词,还有叶嘉莹先生的弱德之美,一种温柔面对生活的洒脱精神。

陈传兴导演

弱德之美,一个柔弱女子的倔强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袖”出自唐代于史良《春山夜月》,水流无声,月色笼罩,花香满衣,一切都是唯美的纯粹的,这就是叶嘉莹先生眼中的诗词世界,每一处都是美的。她以一种女性独有的柔弱来抗争这个世界带给她的艰辛与苦难,有人说,这是先生独有的“弱德之美”。

先生历经坎坷,却活出了生命的纯粹,灵魂的高贵,她的一生以女性独有的柔弱向这个世界展示着坚韧,温柔,优雅,博学的美丽,做最好的自己。

先生的一生处处在讲解着“弱德之美”4个字,叶嘉莹先生说“弱德不是弱者,弱者只怕在那里挨打,弱德就是你承受、你坚持,你还要有自己的一种操守。”这是一种十分美好的品德,让人去忍受,去坚持这个世界带给人的苦难,然后将这些苦难转化成美好。

叶嘉莹先生

如果不是这样,在那个硝烟弥漫的时代,在辗转流离的时候,在面对生活的艰辛与绝望的时候,先生可能无法安静的沉浸于诗词的世界,那么这世间关于诗词的美好,肯定会缺少一份。

叶嘉莹先生是民国的最后一位诗词大家,但是所有人都相信先生的愿望会实现,诗词不会成为一门高冷的学科被人置之高阁,诗词是有灵魂的,有魅力的。

依旧会有无数人捧起对于诗词的热爱,如同汉服一样,总会被年轻的一代所拿起,所热爱。《掬水月在手》是叶嘉莹先生孤独的百年史,却不会成为诗词的孤独历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4-07
没有读过,其实像这样的一些文献或者是书籍很少去见到的,如果不是对文学真正的喜欢,大家是不会花时间去读的。
第2个回答  2021-04-07
没有读过,因为我是一个不喜欢看书的人,根本不会去读一些著作,也不会去看它。
第3个回答  2021-03-20
没有读过,但我觉得这首诗一定非常的美。有机会我会去看一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