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出自哪里?

如题所述

"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出自:佛心;

佛心的名言: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

意思:

1、一个人不俗气很难,能够脱离了俗气,就是不俗,不俗就是神仙。菩萨则牺牲自我, 利益一切众生,所以说,世界上最多情的人是佛,是菩萨,也就是觉悟有情。「 

2、一切众生,本身是有灵知,有情感的生命,所以叫做有情。 一个人不俗气很难,能够脱离了俗气,就是不俗,不俗就是神仙。菩萨则 牺牲自我,利益一切众生,世界上最多情的人是佛,是菩萨,也就是觉悟有情。

3、“不俗”的意思不是清高绝俗,而是不离世间,却又能不为世间所困扰。佛不是让我们冷漠无情、不食人间烟火,而是让我们对世间万物、花鸟草虫都含情。所以,多情最是佛心。

扩展资料:

“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脱离了俗气,就是不俗,不俗就是神仙。菩萨则牺牲自我, 利益一切众生,所以说,世界上最多情的人是佛,是菩萨,也就是觉悟有情。有情的另外一个意义是说,一切众生,本身是有灵知,有情感的生命,所以叫做有情有情者,指一切有感情、意识的生命,并非是普通的“情”,而是爱心,慈悲心,欢喜心,离开了情,也就无所谓众生。

佛的出家弟子们,离开人世间妻儿、父母、家庭,这种出家众叫做大比丘众。在佛教经典中的出家众,归类到小乘的范围,他们离开人世间的一切,专心于自己的修行,也就是放弃一切而成就自己的道,叫做小乘罗汉的境界。远离尘世,自然成就仙人风骨、佛祖心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7-31
  传说是白云山能仁寺中的11幅对联之一,本作“不俗是仙骨,多情乃佛心”,清人任颐(1840~1896)行书对联改上联“是”为“即”,从此便作 “不俗即仙骨 多情乃佛心”传世。其语虽浅,其旨却深。
“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好个“不俗”的“多情”世界。何为“不俗”?何又为“有情”?佛说世间为“娑婆世界,有情众生”。有情者,指一切有感情、意识的生命,并非是普通的“情”,而是爱心,慈悲心,欢喜心,离开了情,也就无所谓众生。

“天地若无情,不生一切物。一切物无情,不能环相生。生生而不灭,由情不灭故。四大皆幻设,性情不虚假。有情疏者亲,无情亲者疏,无情与有情,相去不可量。”

菩萨是梵语“菩提萨多”的简称,汉语的意思就是“觉悟有情”。娑婆者,译为“堪忍”,堪耐忍受身心之压迫痛苦之意。在这娑婆世界中,既有众生对贪嗔痴三毒及诸苦恼的忍受,也有诸菩萨为教化众生而忍受劳倦。是啊,无情又何必生斯世呢?有求必应,是菩萨的慈悲心怀。即使自己受伤,也一如既往,在接受他人许愿的同时,尽力去点亮他的心灯,满足他的愿望。这又有什么“超凡脱俗”?相反,和其光、同其尘的反复叮咛,更觉“婆心一片”的温暖。

  由此看,众生与菩萨的区别,关键在于当下一念之转。凡夫之情,系于贪著;圣人之情,系于慈悲。佛教对待社会人生的态度,是深观缘起,在领悟实相中珍惜生命,提升生命境界,并非消极避世。对待情感问题,若能舍一丝贪著,怀一念慈悲,则人世间必可少一点虚伪,多一片真诚;去一些烦恼,增一分平和。

脱离俗心就是佛,多情乃佛心,童心即佛心。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有颗温润的心,有双明澈的眼,触目皆是菩提了。
第2个回答  2008-04-25
一个人不俗气很难,能够脱离了俗气,就是不俗,不俗就是神仙。菩萨则牺牲自我, 利益一切众生,所以说,世界上最多情的人是佛,是菩萨,也就是觉悟有情。「
有情的另外一个意义是说,一切众生,本身是有灵知,有情感的生命,所
以叫做有情。

一个人不俗气很难,能够脱离了俗气,就是不俗,不俗就是神仙。菩萨则
牺牲自我,利益一切众生,所以说,世界上最多情的人是佛,是菩萨,也就是
觉悟有情。「菩萨」是佛弟子中,走大乘路线的一个总称。

佛的出家弟子们,离开人世间妻儿、父母、家庭,这种出家众叫做大比丘
众。在佛教经典中的出家众,归类到小乘的范围,他们离开人世间的一切,专
心于自己的修行,也就是放弃一切而成就自己的道,叫做小乘罗汉的境界。这
在中文叫做自了汉,只管自己了了,其他一切不管。禅宗则称之谓担板汉,挑
一个板子走路,只看到这一面,看不见另一面。也就是说,把空的一面,清净
的一面,抓得牢牢的,至于烦恼痛苦的一面,他拿块板子把它隔著,反正他不
看。

佛教里表现实相叫示现,为表达那个形相,大菩萨们的示现都是在家的装
扮。譬如大慈大悲观世音、大智文殊菩萨、大行普贤菩萨、以及一些菩萨等,
都是在家人的装束示现,除了大愿地藏王菩萨。出家人是绝对不准穿华丽衣服
的,绝对不准化妆的,可是你看菩萨们,个个都是化妆的啊!又戴耳环,又挂
项练,又戴戒指,叮叮当当,一身都挂满了,又擦口红,又抹粉的,这是菩萨
的塑像。这个道理是什么呢?就是说他是入世的,外形虽是入世的,心却是出
世的,所以菩萨境界谓之大乘。罗汉境界住空,不敢入世,一切不敢碰,眼不
见心不烦,只管自己。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08-04-25
朋友 这是出自道教
吾并不喜复制回答
但吾实是对此不甚了解
所以看些相关资料给予你一些本人看法
仅供参考 熟为答案之权交与你

不俗即仙骨 多情乃佛心
此句 牵涉很多 “道” “佛” 千百年来的斗争

因 “佛”与“道”走着两种不同之路而来

此语句并无考据典故。
其意为何 上面的已经回答你`虽然是Copy过来 但其回答以正确有半
第4个回答  2008-04-25
不俗即仙骨 多情乃佛心 清、任颐(1840—1896)书行书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