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一个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

如题所述

一、要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大教育”观

“以人为本”的本质特征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我们现在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育知为本,着力于提高学生的考分。教育本是对学生实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学生全面素质提高。然而,当今的学校已把教育退化为教学,把教学退化为传授知识,把传授知识退化为追求考分,以学生考分高低考核教师的业绩,决定教师的优劣。把大教育变成了小教育,把全面发展教育变成单一的智育。好老师必须做到“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发展”, 必须树立“大教育”观念,让教育回归教育,改变以教学、以传授知识取代教育的狭隘的教育理念,应把德、智、体、美教育作为一个整体,全面规划、逐项落实、综合测评,改变一育定“乾坤”、一育统“天下”的现象。

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广大中小学教师要加深对素质教育的理解,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明确基础教育不仅包括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包括高尚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审美情趣、现代文明意识和良好的身体素质,同时还包括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动手和实践的能力等。如果我们只为升学服务,把学生引入只会死记硬背书本知识的歧途,就不可能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人。“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才”,中小学教师的职责是使每个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个性特长获得充分的发展。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应当是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只有具备了这样的大教育观念,才能彻底扭转传统教育的倾向,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2、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别,相信学生都能教育好。教师要尊重并承认每个学生的发展潜能,尊重并承认学生的差异。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教师对“差”的学生也就一定要学会宽容。教师非常重要的任务是要挖掘学生的潜能。每个学生的潜能是不一样的,因此对学生的成长要因材施教,各展其长。一是我们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但不能要求学生平均发展、要求学生每门课都优秀,这是不现实的;二是要教好每个学生,但不能要求每一个学生都按照一个模式去发展,而是要开发学生不同的潜能,发展每个学生不同的长处;三是对学生要一视同仁,把转化一个后进生与培养一个优秀生看成是同等重要的、同等光荣的、同样有价值的事情。有位著名教育家曾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教育好。

3、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学生的智能是多元的,教师眼中的一些差生往往只是某方面智力因素较差,而在其他智能方面,在意志品质、协作精神、集体荣誉感等非智力因素方面则可能是好学生。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闪光点,要给学生以成功的体验,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价值。教师要变看不到学生的优点、讨厌学生为努力发现学生多方面的优点,欣赏学生的长处和每一点进步。古话说:“马不打不奔,人不激不发”。批评十次不如表扬一次。要相信学生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有一位行家说得好:“每个学生都是一轮初升的太阳,有的尽管现在还暗淡无光,只是一时被云雾遮住了,一旦冲出云雾就会光芒四射。”

4、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工作由教与学两部分组成,教师是教的主导,学生是学的主体。确立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才能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学生能否学习好,与他的主观能动性有直接的关系。

学生学习的时候是有选择性的。他有兴趣的,就接受;他没有兴趣的,就接受不了。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一定要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习愿望的激发。兴趣是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内在动力,兴趣也是一个人终生追求事业成功的内在动力。像我国著名的科学家丁肇中,是在中学的时候,物理教师的教学引起了他的兴趣,所以以后就选择了物理,而且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感到了乐趣。所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教师非常重要的任务。少年儿童有旺盛的求知欲,孩子经常会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他们的求知欲可以因为教师教育得法,而越来越强烈,也可以因为教师教育不得法,而被窒息了。

5、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合作与创新是新世纪的主流。哪一个国家和民族具备了合作和创新精神,就能在信息时代抢占制高点,开发新技术;否则只能跟在人家后面跑。这就要求教师要彻底抛弃以传授知识为主的陈旧做法,真正转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轨道上来。”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师首先要敢于创新,要有善于吸收、加工、储存、应用信息的能力,不断地学习新知识,研究新课题,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才有推陈出新的资本,才能打破教师在讲台上、学生被动地学的旧模式。比如:教学过程可以不固定在课堂上、实验室里,可以到农作物栽培基地和工厂……让学生在实地感受知识,而不是按部就班地听讲知识。教学方式可以多样化,让学生在实践中多渠道地去寻找、去探索、去体验、去分析、去思考,然后经讨论得出自己的结论。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发现和赏识学生创造的火花、引导和培养学生探索钻研的兴趣、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要贯穿在所有学科的教学活动过程中,要贯穿在整个素质教育过程中。

6、把教育学生做人放在首位。《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学校的根本任务是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这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懂得一个人在知识上的缺陷,不至于影响他的一生,而在做人方面的缺陷则会影响他一辈子。因此,教师应把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素质教育放在第一位,把做人教育放在第一位,努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细无声地浸润学生们的心田、转化为日常行为,把每个学生培养成爱祖国、爱人民、有社会公德、有责任心的合格公民。要对学生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制观念和公民意识教育,把“德育为先”、“推进素质教育”落到实处。通过强化做人教育,“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 ,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塑造合格公民,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7、尊重、关心爱护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无差别的爱,不管是“学优生” ,还是“潜能生” ,不管是富家子弟,还是寒门学子,不管是健康学生,还是残障儿童,都需要教师用同样的仁爱之心,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和自尊心,这样才能使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有愉悦感、安全感、尊严感,在这样的环境里人的潜能、智力才能得到充分地发挥。

在美国的学校里,教师是在学生圈子中的,甚至在课堂上你分辨不出哪个是老师;而在中国,老师常常是站在全班学生的面前,成为学生们的中心。在中国的课堂上,学生一般总是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而在美国,老师总是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要是把老师问倒了,老师非但不会不高兴,反而表扬这个学生。教师表现方式的不同,反映教育观念上的差异。在信息化的社会里,学习方式是以创新性学习为主要特征的,老师被学生问倒,用中国老师的话说,老师被学生“挂”在黑板上的现象会经常发生。对老师来说,建立一种民主化观念是非常重要的,老师甚至也要向学生学习,从学生身上吸收智慧力量,做与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中国教师长期受“师道尊严”思想的影响,不少教师师生民主、平等观念淡薄。为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大教育发展要求,突破传统师生关系上的领导与被领导、管理与被管理的状况,建立民主、平等、和谐、合作伙伴关系、朋友关系的新型师生关系应是我们广大中小学教师进入新世纪的观念与行为方面的重要转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5-16
敬业 爱业 关心学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