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风筝为话题的作文题目

如题所述

读了《风筝》这篇文章,想法颇多。书中有鲁迅的兄弟之情,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
文章说的是小时候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不准小兄弟弄这种没出息的玩艺,行为十分粗暴。待到明白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鲁迅醒悟过来,自己当年的行径,简直是“对于精神的虐杀”。虽然事隔久远,鲁迅还是一心想补过,然而小兄弟却全然忘却,“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
从手足之情上看,当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为小兄弟有出息,那气恨,是恨铁不成钢。一旦明白自己错了,虽是几十年前的往事,虽为兄长,也要讨小兄弟宽恕。同胞手足之情溢于言表。
从游戏的意义上看,“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游戏实在出于儿童天性,游戏使儿童活泼、健康、聪明。因此不准游戏,无异于虐杀儿童天性。鲁迅看到外国的儿童教育主张,认识了中国旧式教育的落后,愿中国的儿童教育改变落后的偏见,愿儿童精神从此不受压制,从此能够健康成长。
身为长兄的"我",本该给小弟弟更多关爱、呵护,作为年幼的小弟弟本该在蓝天下快乐自由地放风筝。他那深受传统思想的影响的长兄,最后确充当了扼杀弟弟童心的凶手。当他发现弟弟私自偷偷地做风筝后,竟然粗暴地将风筝毁坏,特别是鲁迅先生描绘了他窘迫不堪的神情时说:‘他向着大方凳……失了色瑟缩着。”作者在这里对小兄弟的神态进行了微妙微肖地描写,深刻勾画出了深受封建礼教思想影响的“我”的可恶嘴脸。当“我”彻底毁坏了他既将完工的风筝,像一位凯旋而归的将军傲然走出时,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如同战败者一样。这里只是抓住小兄弟的表情神态,几笔就将他正当游戏:仅仅放风筝,的愿望遭到虐杀后,那种惊惧的心情,极其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出来,这些描写完全符合儿童的特点。与小兄弟的形象想对照,突出了“我”的粗暴、兄长的威严,也体现出事后鲁迅先生极强的自省精神。
从鲁迅的自省精神看,鲁迅是严于解剖自己的,严于自省的,往事,小事,都一丝不苟,知错必改,郑重其事,这种精神非常可贵。
从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毫无怨恨这种现象上看,鲁迅的感慨尤其深沉,文章就落脚在这一点上,留下无尽的悲哀和发人深思的问号。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
?原来他偷做风筝,自己也并不认为正当,以为兄长该管,因此并不耿耿于怀。

断了线的风筝,还会回来吗
有人说,童年如同一首诗,缠绵而又意味深长;有人说,童年如同一幅画,美丽而又浓墨重彩;而我却说,童年如同一场梦,美好而又十分短暂。
童年里的我,无忧无虑,没有功课的缠绕,没有复杂的生活节奏。我坐在草坪上,闻着花儿的芳香,听着小鸟的欢歌,看着蓝天上那一朵朵白云,任凭阳光抚摸我的脸颊。我渴望着,经过阳光的滋润,我能像幼苗那样长成参天大树,撑起一片天。可是,我错了,现在的我,却希望时光能够倒流,回到那个花样的童年,永远不要长大。
童年里的我,单纯天真,没有思想的束缚,没有人工的雕刻。我躺在竹床上,看着天上那一团团的“棉花糖”自由自在地漂浮着。它们跳着、跑着、兴奋着,一会儿像只温柔的绵羊,一会又像只凶猛的老虎。可是无论怎么变,它们身上那纯洁的白色却始终如初,那是它们永恒不变的信念。那时的我,觉得自己和它们一样,永远一样。可是,我错了,现在的我,却没有当初的那份纯真,再也没有闲情逸致去看它们嬉戏。我真希望,能够再做一场童年的梦,再过一个六一节。
童年里的我,自由自在,没有任何的牵挂,没有自由的羁绊。我骑着心爱的自行车,畅游在那小路上。金黄的麦穗向我点头,美丽的鱼儿在水中嬉戏,那一片片炽红的枫叶在风中摇摆,好不美丽。在这样的景色下,我是那么的轻松愉悦,那么的无拘无束,我觉得自己好像是那麦穗,那鱼儿,那枫叶,在阳光下幸福地收获成熟与喜悦。可是,我错了,现在的我,却再也回不到那个时候,那美好的童年不再是我的天堂。
童年里的我,浮想联翩,没有限制的界限,没有逾越的时间。我望着那白茫茫的大地,心生喜悦。那些雪白雪白的东西,活像蒲公英,在天空中飞舞着,累了就落在大树上,落在屋檐上,落在田野里,或化成水或结成冰。它们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却清楚地知道自己所要到达的地方。那时的我,常常幻想自己以后会做什么,科学家?医生?教师?导游?可是,我错了,现在的我,却没有自己的目标,那段难忘的童年,早已灰飞烟灭了。
我的童年,早已像风筝断了线,我还在原地,可是它却再也回不来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2-01
放飞的希望(适合抒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