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词中有很多植物有着特殊的寓意,如:柳-离别之情,红豆-相思之情。请问,还有那些?请配诗

柳-有离别之情 红豆有相似之情。如: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那么请问还有那些植物(特殊地点也可)由此类含义.最好配上诗,有能力者,大师级人物最好配上您所举的植物都这类含义的由来(也就是为什么您举的这种植物有这样的含义。他有什么传说?) 本人即将演讲,请各位大哥大姐帮帮忙!!!!

古代诗词中的常见意象解读(植物类)

秋风寒蝉低吟着贫士失职的悲愤与凄凉,梨花春雨飘洒着弱女怀人的寂寞与哀怨,羌笛琵琶传递着北地男儿的铁血与剑胆。还有海棠芍药、鲈鱼莼菜、篁竹野塘、飞絮浮萍、残星孤掉、铁马冰河……在这诸多意象中,出现频率之高、构筑形象之美、负载情绪之深的,当推植物类意象。
授之以渔——方法技巧展示
意象解读
一、菊
菊,不仅有着丰富的药用价值,而且作为一种花卉,还有着晚开晚荣、傲对秋霜的得天独厚、卓尔不群的禀性气质。在万物凋败的萧瑟秋风中,这粲然迟开的菊花显得尤其的夺目,诗人从菊花身上发现了它不愿争春斗妍、孤世高标的气节,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高洁的气质。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其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提到菊花,就不可避开的要提到这个人尽皆知的诗人,他就是辞官归隐、躬耕田园的“隐逸之宗”陶渊明。陶渊明的爱菊成癖在当时其本人和其他人的诗文中广有记载。后世的文人们常常将陶渊明和菊花视为一体,后世文人的笔下的菊花于是还有了“归隐”的象征意义。

二、莲荷
莲荷是水的女儿,她的清丽灵秀的自然之美代表着女性美的绰约风姿,自古以来就是“美与爱”象征。
用莲荷表达人们对美好事物和美好情境的欣赏和追求也是常见的。譬如:唐代王维的《临湖亭》“轻舸迎上客,悠悠湖上来。当轩对樽酒,四面芙蓉开”。——写的是开轩对美景,举酒赏荷花的美好心境。唐代王昌龄的《莲曲二首·其二》“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写的是诗人置身莲荷美景,闻歌辨人的美好情趣。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归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写的是酒醉误入藕花深处,自然美景带给词人的流连沉醉的愉快趣乐。
“莲”即“怜”的谐音,语意双关,芙蓉喻所爱恋的对象,借以表达爱情的或明或暗,成熟或不成熟的种种状态。与之相类的还有《西洲曲》:“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以莲子来表达爱情的纯洁无邪和热烈坚贞,“莲子”即“怜子”,“青”即“情”,语意双关,赋予诗境一种富有艺术魅力的朦胧美,既将少女的悠悠情思形象地传达出来,又含蓄婉转,余韵不绝。

三、芭蕉
植物之中,可与文墨濡染的,除梅兰竹松荷之外,能与之相媲美的当属芭蕉。芭蕉似乎生来就和“雨”联系在一起,雨打芭蕉都有着音乐之美。白居易诗云“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杜牧诗曰“芭蕉因雨移,故向窗前种。”杨万里有诗“芭蕉得雨便欣然,终夜作声清更妍。”
雨打芭蕉固然动听,但淅淅沥沥的雨声,不免勾起诗人们无限的愁思和怅惘。于是,芭蕉夜雨便换化成诗人笔下各种难言的愁绪。元人徐再思《水仙子·夜雨》:“一声梧桐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雨打芭蕉,声声如诉如泣,最易引人触目伤怀,抛不尽的相思泪,写不完的红豆情,俱在这夜雨霖吟中涌上心头,使人不忍听闻。女词人李清照在国破家亡夫死之后,填了一首《添字采桑子》:“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情。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点滴霖霪的芭蕉雨是女词人身世孤苦的凄惨,是女词人天人两隔的哀伤,更是女词人家国无望的伤痛。伤心枕上三更雨,滴不完心头永久的痛,可说是芭蕉诗的绝唱。

四、芳草
芳草,常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一是怀人盼归。《楚辞·招隐士》写山中环境险恶,不可久留,盼望“王孙”早日归来,其中有这么两句:“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后来, “春草”、“芳草”、“青草”以及“萋萋”就成了怀人盼归的意象。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说“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其实暗含了《招隐士》的典故,“王孙”指朋友,“萋萋”形容青草茂盛,又暗寓作者心中充满怀念的情意。
除了用芳草表示自己的思念,也有自己居身在外,反过来用芳草表示思念故乡亲人的。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中“芳草萋萋”是暗说怀人思乡,而紧接的两句就是明说了:“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离别远行、离愁别恨的诗歌多以草来作寄托或映衬,主要还在于草本身的特征,“一年一度春草绿”,鲜明地表现时序之更替,易于触动久别的忧思;“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在空间的分布上,连天的碧草也似将人的思念引向远方,遥无涯际。

五、柳
“柳”与“留”谐音,由“留”而引发人们留别、留恋、留情、挽留等意念,于是柳成了与送行人有关的特殊事物,古人在送别的时候常以柳寓离别之苦。早在《诗经·采薇》中便有了以咏柳表离别的诗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发展到宋元明清,柳更多地在词中出现,灞桥折柳送别已成为一种风俗。柳永《少年游》中说:“参差烟树灞陵桥,风物尽前朝。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灞桥一带高高低低的柳树,因为经不起年复一年的“攀折”,纷纷衰老、憔悴、凋零了。
柳意象由柳枝、柳絮、柳叶等组成。柳枝柔长如丝,修长的柳丝与人们情意长久、永久平安的期盼相吻合,指向相思念远和思乡念土的情感。齐梁时范云《送别》诗有“东风柳丝长,送郎上河梁”,《西厢记》里有“柳丝长玉骢难系”、“系春情短柳丝长”,言柳丝长,实际上说的是别情悠远。这样,柳枝的“柔长“特征同样也产生了一定的象征意义,象征为留系行人、留系柔情、留系春色乃至留系青春年华。
六、其他常见的植物类意象
梅(高洁):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元·王冕的《墨梅》
梧桐(凄凉悲伤):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宋·李清照《声声慢》
牡丹(富贵、美好):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唐·刘禹锡《赏牡丹》
竹(气节、积极向上):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清·郑燮《竹》
松(傲霜斗雪):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汉·刘桢《赠从弟》
红豆(相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唐• 王维《相思》
落花(失意、惜春、追怀):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唐•杜牧《金谷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1-29

  亲,我们来看一下哈~

         菊:隐士

   

陶渊明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 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李清照以菊花自比,写下了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 

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莲:高洁

莲花~温庭筠

绿塘摇滟接星津,轧轧兰桡入白苹。应为洛神波上袜,至今莲蕊有香尘。


    梅:坚韧,有骨气

雪梅之二 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竹子:有节气

竹劲由来缺祥同,画家虽巧也难工。 

细看昨夜西风里,若今琅玕不向东。 

――明.徐渭《风竹》 


    兰:君子

谢庭漫芳草,楚畹多绿莎。 

于焉忽相见,岁宴将如何。 

——唐·唐彦谦《兰》 


    松柏:高大的英雄

如竹苞矣,如松茂矣

苞:茂盛。

《诗经·小雅·斯干》 

草木秋死,松柏独存

汉·刘向《说苑·谈丛》 


    桃花:温婉,娇媚

题都城南庄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芍药:清新,不流俗

唐 - 元稹 - 忆杨十二

去时芍药才堪赠,看却残花已度春。

  只为情深偏怆别,等闲相见莫相亲。


    芭蕉:承接雨露,施还大地(知恩图报)

李商隐 代赠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杏花:热情的(记不得是哪首诗词中用到他形容一个女孩子。也不知道我记得还对不对了)


《杏花》

【唐】韩愈

居邻北郭古寺空,杏花两株能白红。曲江满园不可到,

看此宁避雨与风。二年流窜出岭外,所见草木多异同。

冬寒不严地恒泄,阳气发乱无全功。浮花浪蕊镇长有,

才开还落瘴雾中。山榴踯躅少意思,照耀黄紫徒为丛。

鹧鸪钩輈猿叫歇,杳杳深谷攒青枫。岂如此树一来玩,

若在京国情何穷。今旦胡为忽惆怅,万片飘泊随西东。

明年更发应更好,道人莫忘邻家翁


    迎春花:希望,朝气

    宋•刘敞《迎春花》 

    秾李繁桃刮眼明, 

    东风先入九重城。 

    黄花翠蔓无人愿, 

    浪得迎春世上名。

    亲,不满意可以追问哈~~~~


第2个回答  2013-01-29
松:象征着高洁。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欲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梅:象征着不屈。陆游的咏梅中:零落成尘碾作泥,只有香如故。
菊:象征着坚强。黄巢的诗: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第3个回答  2013-01-30
莲荷--对美好事物和美好情境的欣赏和追求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菊--人的清傲和高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