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会试及第者称为什麽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会试及第者称为什麽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会试及第者称为贡生。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产生于隋,完备于唐,到了明清,科举制度已经相当完善,科考分为四级:
第一级科试,清代称应试的童子为童生,及第者为秀才。
第二级乡试,在各省会考,及第者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第三级会试,在京师礼部试,及第者称贡生,第一名称“会元”。贡生是在会试中获得的称号。
第四级殿试,由天子主持。清初在北京天安门保和殿进行,及第者称进士。其中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进士是在殿试中获得的称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4-20
会试取中者称"贡士"又称为"中式进士" ,第一名称"会元"。
第2个回答  2019-12-25
第3个回答  2016-04-22
  会试及第者即是第一名,第一名成为会元。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应考者为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录取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会试流程:
  会试在北京内城东南方的贡院举行。会试的主考官4人(明代为2人)称总载,以进士出身的大学士、尚书以下副都御史以上的官员,由部都请派充。
  另有同考官18人(明代初为8人,以后有所增加,多时曾达20人),多由翰林充当。考试时的弥封、誊录、校对、阅卷、填榜等手续与乡试一样。参加会试的举子应先行复试,道远不及者,得于会试后另行复试。
  会试分三场举行,三日一场,第一场在初九日,第二场在十二日,第三场在十五日,亦先一日入场,后一日出场。三场所试项目,四书文、五言八韵诗、五经文以及策问,与乡试同。
  

  科举制,又称科举、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科举制具有分科考试,取士权归于中央所有,允许自由报考(即“怀牒谱自荐于州县”,与察举制的“他荐”相区别)和主要以成绩定取舍四个显著的特点。
  科举制极大程度改善之前的用人制度,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智的机会。但后期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了应考者,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求实际学问,束缚思想。
  科举制从隋朝(一说唐朝)开始实行,直至清光绪卅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前后经历一千三百余年,成为世界延续时间最长的选拔人才的办法。对中国在内的汉文化圈诸多国家,以及西欧国家启蒙影响深远。
第4个回答  2016-04-20
举人吧 不太确定哦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