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的诗词

如题所述

苏州的诗词:

一、苏台览古   

唐·李白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②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注释:

①苏台:姑苏台,是吴王夫差特意修建用来和西施嬉戏作乐的地方。这首诗是诗人李白在游览已被烧毁的姑苏台时所作,与《越中览古》是姊妹篇。②菱歌:采菱人唱的歌。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郡成纪(今甘肃秦安东),生于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幼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二十五岁离蜀漫游各地。天宝初供奉翰林。安史之乱中曾为永王李璘幕僚,牵连流放夜郎,遇赦东还。晚年漂泊困顿,卒于安徽当涂。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奇特丰富,有“诗仙”之称,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推荐理由:

名家名篇。作者用“旧苑荒台”暗喻人事沧桑,兴废无常,用“杨柳新”“菱歌清唱”表现自然年年如旧,岁岁常新。在新旧对比中表达了一个永恒的主题:人事沧桑,自然永恒。

二、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②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③,夜半钟声到客船。

注释:

①枫桥:在苏州市西北,与寒山寺毗邻。这首诗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夜泊枫桥时的景象和感受。②渔火:渔船上的灯火。③寒山寺:位于苏州城外西北,初建于梁代,因唐初诗僧寒山曾住于此而得名。 张继(753前后)字懿孙,襄州人(今湖北襄阳人)。天宝十二年(753)进士。曾任检校祠部员外郎,为洪州(今江西南昌市)盐铁判官。其诗不事雕琢,多登临纪行之作。

推荐理由:

名家名篇。作者选取落月、啼乌、寒霜、江枫、渔火、愁客等意象营造了幽暗静谧凄清的意境,抒发了漂泊异乡的游子的思乡愁绪。全诗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情有景,意蕴丰富。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妇孺皆知,是苏州的靓丽名片。

三、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 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 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 但余钟磬音。

注释:

①破山寺:破山寺,一名兴福寺,在今常熟市虞山北麓。齐梁古刹,江南名寺,有唐尊胜石幢、救虎阁、白莲池、空心潭、空心亭、君子泉、廉饮堂诸胜。历代文人题咏甚多。 常建(708—?)字号不详。邢台人,一说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与王昌龄同榜进士。曾任盱眙尉,因仕宦不得意,来往山水名胜,后移家隐居鄂州(今武昌)。其诗尤擅五言,多以山林寺观为题材,也有部分边塞诗。

推荐理由:

名家名篇。“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语言清新素朴,寓意深长,抒发了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历来为方家激赏,是千古名句。 

四、题虎丘

唐·张籍

望月登楼海气昏,剑池②无底镇云根③。

老僧只恐山移去,日暮先教锁寺门。

注释:

①虎丘:位于苏州城西北郊,相传春秋时吴王夫差葬其父阖闾于此,葬后三日有白虎踞其上,故名虎丘;一说“丘如蹲虎,以形名”。为吴中第一名胜。苏轼云:“到苏州而不游虎丘,乃憾事也。” ②剑池:位于虎丘山上,深约二丈,终年不干,清澈见底。据《苏州府志》记载,陆羽曾长期居虎丘,一边研究茶叶,一边写作《茶经》,发现虎丘山泉甘甜可口,评为“天下第五泉”。③云根:深山云起之处。 张籍(约767—约830)字文昌,原籍吴郡(今江苏苏州),侨寓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贞元十五年(799)进士,历官水部员外郎、国子司业,世称张水部、张司业。与韩愈、白居易、孟郊、王建交厚。 

推荐理由:

名家名篇。寺庙多藏深山,而虎丘寺沿山建筑,将山包绕其中。“老僧只恐山移去,日暮先教锁寺门”一联构思巧妙,形象描写了虎丘“山藏寺内”的奇观。

五、登阊门闲望    

唐·白居易

阊门四望郁苍苍,始觉州雄土俗强。

十万夫家②供课税③,五千子弟守封疆。

阖闾城碧铺秋草,乌鹊桥④红带夕阳。

处处楼前飘管吹,家家门外泊舟航。

云埋虎寺⑤山藏色,月耀娃宫⑥水放光。

曾赏钱唐嫌茂苑⑦,今来未敢苦夸张。

注释:

①《登阊门闲望》是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时所作,反映了诗人的闲适心境。阊门:苏州城西门。②夫家:指男女。丁男无妻者谓夫,有妻者谓家。③课税:征税。④乌鹊桥:在苏州古城区乌鹊桥路上。⑤指虎丘寺。⑥娃宫:指馆娃宫,吴王夫差在灵岩山为西施造的宫殿。⑦茂苑:苏州的别称。“茂苑”原为吴王的园圃,后用来泛指苏州。唐代置县取长洲苑为名,故长洲县亦别称“茂苑”。白居易在诗中常用“茂苑”来代称苏州。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曾祖时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贞元进士,元和间任官至刑部尚书。因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历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其诗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诗王”之称。

推荐理由:

名家名作。苏州阊门自古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登楼眺望,风光民俗尽收眼底,是唐代苏州的风景画,风俗画。

六、送人游吴    

唐·杜荀鹤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

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

注释:

①枕河:临河。苏州是水乡,河网密布,民宅多背河而建,后门打开即连河流。②水港:一说“水巷”。 杜荀鹤(约846—约906),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属安徽太平)人。他出身寒微,四十六岁始中进士,未授官,返乡闲居。其诗多表现唐末军阀混战局面下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惨痛境遇,以《山中寡妇》为代表。 

推荐理由:

名家名作。“枕河”“水港”“小桥”“菱藕”“绮罗”尽展苏州风物特色,尤其是“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一联,尽显水城苏州建筑临河的特色,是苏州的又一张名片 

七、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凤泊鸾飘别有愁,三生花草梦苏州。

儿家门巷斜阳改, 输与船娘住虎丘。

注释:

①《己亥杂诗》是龚自珍创作的一组诗集,共315首。己亥为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己亥年),这一年作者48岁,因厌恶仕途,辞官离京返杭。《己亥杂诗》写了平生著述、交游等,题材极为广泛。他提倡“更法”“改革”,批评清王朝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传诵不衰的名句。②凤泊鸾飘:指夫妻或情侣离散,天各一方。这里指身世沦落,漂泊不定。 龚自珍(1792—1841),号定庵。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晚年长居苏州昆山。清代著名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主张革除弊政,抵御外侮,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烟。四十八岁辞官南归,翌年卒于江苏丹阳云阳书院。其诗文揭露时弊,呼唤风雷,洋溢爱国热情,多咏怀讽喻之作。柳亚子推为“三百年来第一流”。

推荐理由:

名家名篇。“三生花草梦苏州”是苏州的又一名片,仅此一句足矣。

八、青玉案·横塘

宋·贺铸

凌波②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③。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④。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⑤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注释:

①横塘:在苏州东南,贺铸退居苏州后在此筑企鸿居。这首词是作者退居苏州时,因看见一位女郎,顿生倾慕之情,于是写出了这美妙动人的词篇,在当时就已负盛名。②比喻美人步履轻盈,如乘碧波而行。③芳尘去:指美人已去。④琐窗朱户:雕绘花纹的窗子、朱红的大门。⑤蘅皋:长着香草的沼泽中的高地。 贺铸(1052—1125),字方回,卫州(今河南卫辉市)人,祖籍山阴(今浙江绍兴),自称贺知章后裔。长身耸目,面色铁青,人称贺鬼头。元佑中曾任泗州、太平州通判。晚年退居苏州,杜门校书。工诗文,尤长于词,兼具豪放、婉约二派之长。描绘春花秋月之作,意境高旷,语言浓丽哀婉,近秦观、晏几道;而爱国忧时之作,悲壮激昂,又近苏轼。南宋词人辛弃疾等对其词均有续作,足见影响。

推荐理由:

名家名作。“凌波”“芳尘”刻画了苏州女子小家碧玉的风雅,而“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连用比喻说尽了目送芳尘而去的惆怅,这千古名句使作者获得“贺梅子”的雅号。 

九、八声甘州·灵岩陪庾幕诸公游   

宋·吴文英

渺空烟、四远是何年,青天坠长星?幻苍崖云树,名娃②金屋,残霸③宫城。箭径④酸风射眼,腻水染花腥。时靸双鸳响,廊叶秋声。    宫里吴王沉醉,倩五湖倦客⑤,独钓醒醒。问苍波无语,华发奈山青。水涵空、阑干高处,送乱鸦斜日落渔汀。连呼酒、上琴台⑥去,秋与云平。

注释:

①这首词是作者游苏州灵岩山时所作。庾幕:幕府僚属的美称。②名娃:指西施。③残霸:指吴王夫差,他曾先后破越败齐,争霸中原,后为越王勾践所败,身死国灭,霸业有始无终。④箭径:即采香泾,是吴王宫女采集香料的地方,一水其直如箭,故又名箭泾。⑤五湖倦客:指范蠡。⑥琴台:在灵岩山上。

吴文英(1200?—1260),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翁,四明(今浙江宁波)人。一生未第,游幕终身,于苏州、杭州、越州三地居留最久。并以苏州为中心,北上淮安、镇江等地,游踪所至,每有题咏。晚年一度客居越州,“困踬以死”。词论家以姜词清空,吴词密丽,推为南宋大家。

推荐理由:

名家名篇。通篇以一个“幻”字为诗眼,借叙写吴越之争的史事写时世的兴亡,把自己的一腔悲慨蕴含其中,感慨遥深。

十、一剪梅·舟过吴江

宋·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注释:

①这首词写作者乘船漂泊途中经过吴江时倦游思归的心情。②秋娘渡、泰娘桥:船经过的两个地名。《全宋词》渡作“度”,桥作“娇”。③客袍:指旅途穿的衣服。④笙调:调弄镶有银字的笙。下片前三句写团圆后舒适的家庭生活,反衬了对漂泊的厌倦。 蒋捷,宋末元初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咸淳十年(1274)进士。宋亡,隐居不仕。人称“竹山先生”、“樱桃进士”。长于词,与周密、王沂孙、张炎并称“宋末四大家”。其词多抒发故国之思、山河之恸。造语奇巧,独标一格。 

推荐理由:

名家名篇。这首词广为流传的原因不在于所表现的主题,而在于由“江上”“楼上”,“银字”“心字”,“红了”“绿了”,三组对称句所形成的节奏感、音乐美。它宛如一支悠扬动听的思归曲,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