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描写大海的诗句

如题所述

一、诗人以丰富而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大海的雄伟壮阔,似乎大海孕育了日月星河、缔造了世间万物,表达了诗人囊括宇宙的雄心和气概。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前面的描写,是从海的平面去观察的,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托现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
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
二、附原文如下:
观沧海
三国.曹操
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 歌以咏志。
三、作者简介:
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曹操在中国的影视剧形象中多以"奸雄“出现,但在历史上其实是一个颇有作为的帝王,毛泽东曾说“我的心与曹操是相通的”。
《步出夏门行·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步出夏门行·观沧海》是后人加的,原文是《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这首诗是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行军到海边,途经碣石山,登山观海,一时兴起所作。[
这首古体诗是诗人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