畏()畏()成语

如题所述

畏首畏尾:前也怕,后也怕,比喻做事胆子小,顾虑多。

出处:

晋侯合诸侯于扈,平宋也。

于是晋侯不见郑伯,以为贰于楚也。郑子家使执讯而与之书,以告赵宣子曰:“寡君即位三年,召蔡侯而与之事君。九月,蔡侯人于敝邑以行,敝邑以侯宣多之难,寡君是以不得与蔡侯偕。十一月,克减侯宣多而随蔡侯以朝于执事。十二年六月,归生佐寡君之嫡夷,以请陈侯于楚而朝诸君。十四年七月,寡君又朝,以藏陈事。十五年五月,陈侯自敝邑往朝于君。往年正月,烛之武往朝夷也。八月,寡君又往朝。以陈、蔡之密迩于楚而不敢贰焉,则敝邑之故也。虽敝邑之事君,何以不免?在位之中,一朝于襄,而再见于君,夷与孤之二三臣相及于绛,虽我小国,则蔑以过之矣。“今大国曰:‘尔未逞吾志。’敝邑有亡,无以加焉。古人有言曰:‘畏首畏尾,身其余几?’又曰:‘鹿死不择音。‘小国之事大国也,德,则其人也;不德,则其鹿也,铤而走险,急何能择?命之罔极,亦知亡矣。将悉敝赋以待于鯈,唯执事命之。” 文公二年,朝于齐。四年,为齐侵蔡,亦获成于楚。居大国之间而从强令,岂其罪也?大国若弗图,无所逃命。“ 

晋巩朔行成于郑,赵穿、公婿池为质焉。(春秋·左丘明《左传·文公十七年》)

译文:

春秋时代,晋楚相争,都想要登上霸主之位。有一次,晋灵公在扈地纠合诸侯,商议平定宋国内乱之事,却不见郑穆公参加,遂以为郑国对晋国不敬,准备发兵去讨伐。 

晋灵公不会见郑穆公,认为郑国怀有二心,投靠楚国。郑国的子家就派人给晋国送了一封书信,告诉赵宣子说:“我们的国君即位三年,召见蔡侯跟你一起侍奉你们的国君。九月的时候,蔡侯来到我们这里,准备出行到晋国,我们国家因为有侯宣多的灾祸,君主因此不能和蔡侯一起来。十一月的时候,侯宣多的灾祸稍稍平息之后,就跟随蔡侯朝见您。十二年六月的时候,归生辅佐我们国君的嫡子夷,为陈灵公与楚国讲和,而朝见于你们因君。十四年七月的时候,我们的国君又来朝见你们的君主,这一次为的是完成陈国的事情。十五年五月份,陈灵公从我们国家前往朝见你们的国君。去年正月间,烛之武与夷前往朝见你们。八月,我们的国君又去朝见你们。以陈、蔡两国跟楚国非常接近,却又不敢背叛晋国,是由于我们国家有所缘故。虽然我们国家侍奉你们的国君,为何还不免于罪呢?我们的国君在位的时候,一次朝见晋襄公,两次朝见你们的国君,夷与国君等两三个臣子,一个个接连着到绛城朝见。虽然我们是小的国家,也没有哪个国家可以超过我们的礼节了吧?如今大国说:‘你们的所作所为不称和我们的愿望。’这样的话,我们国家只有灭亡,再也不能增加我们的礼数了。古人说道:‘头也怕,尾也怕,身体还剩下什么呢?’又说道:‘鹿死了就不选择荫凉之地了。’小的国家侍奉大的国家,大国对它有恩惠,那就是人;没有恩惠,它就是鹿。铤而走险,着急了哪里能有所选择呢?命令没有穷尽,我们也知道快要亡国了。准备举全国之兵在储地等待交战,就差您的命令了。文公二年,我国朝见齐国国君,四年,帮齐国侵犯蔡国,也和楚国达成和解。处于大国之间,听从强国的命令,难道有罪吗?大的国家如果不想到这些,我们小国就没法逃脱命令了。”

晋国的巩朔到郑国出行,把赵穿、晋灵公的女婿池留到郑国为人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