弋阳古城大巷街

如题所述

文:杨峰



一、大巷街的大名是“宁安门街”


曾被誉为“小苏州”、“小上海”、“小武汉”的光州,有一条名头大似北京王府井、上海南京路的街道——大巷街:“大巷街 南北 大巷口——凝安门 长约230米 碎石块路面”。大巷街还有一个民间俗称:“大巷子”。以今天的眼光看,这是一条名副其实的窄街小巷,却又冠以“大”的名字,而这个“大”就源于其商业的繁华。

大巷街过去并不叫这个名字。

据乾隆《光州志》记载:“南城大街一,直亘东、西两门。东为小十字街,南直亘小南门,北为曾家巷,直亘康济门。由曾家巷而西为东后街。西直南, 北为宁安门街 ,直南亘前大街。又西为大十字街,北为贤典街。又北折而东为西后街,南直大南门,西亘西门,东亘宁安门,前大街直抵东门。宁安门外,西滨河,无有居民,迤东与镇潢桥接。由桥而东,护城街一,直抵康济门西,居民稠密。西门、东门,大南门外各街一,小南门外为菜圃,无居民。”

对照乾隆《光州志》的记载,以及2015年潢川县政协组织相关人员,参考了各种资料以及文史界前辈的草图,绘制出的《潢川古城风物图》,“宁安门街”即为“大巷街”。


二、商业繁华之地


清末民初之时,光州南北二城各主要街市,基本形成各行各业的重要场所:北城小东关街以山货、杂货为主;县前街以百货业为主;大马园、小马园、衙门口以饮食业为主;西关街以旅店业为主。 南城大巷子街以布匹百货业为主; 中大街以手工业、木匠、制作坊为主;东关街以粮业为主;小南头以土布行、百货业为主;估衣街以弹棉花为主;顺河街以小手工业为主。

乾隆《光州志》卷二十九《市集志》记载:“州,北城市在州治前大街, 南城市在宁安门街,东亘康济门街,西亘贤典街。廛肆如栉比,买卖者概日出入市,日中而退。

1987年编辑整理的《潢川商业志》稿本记载,潢川地处豫南各县中心,扼大别山的咽喉。是重要的农副土特产集散地。甲午战争后,光州城关南北二城大小私营商业已发展到三千余户:“城内客商盈市,各省商人络绎往来,从早到晚,街上车错轱,人相挨,叫卖声终日不竭,镇潢桥上如同街市一般。河面千帆林立,水上百舸争流,可谓‘街上有多满,河上有多稠。’入夜,河上河下,万盏灯火相映,与满天繁星争辉。”当时从北城大顺门拾级而下,越过镇潢桥就是南城临河的水门口。向北可下小潢河挑水洗衣,向南就进入城门洞。据说直至上世纪五十年代,拱形的厚重门楣与敞开的城门都依然还在。厚重的城门内外通体布满铁质厚圆的钉饰,记载着 历史 的沧桑与威严。进入此门再向南,就是大巷街了。

说大巷子街以布匹百货业为主,《潢川 历史 文化大观》一书记载有:“与‘振兴源’布店并存的布店...... 南城大巷子街有5家:‘宝兴’、‘吉昌’、‘新生’、‘同和’、‘袁昌’ ......”、“1937年3月,湖北黄安人(现红安)袁子清、李文斌和山西侯马人陈世新三人积资银元7500元,在潢川南城闹市区大巷街,开一合股生意,商号‘新生布店’。共有营业房4间,边屋2间,后房3间......”据说新生布店在大巷街开业头一年,就赢得纯利4000多元,一跃成为当时潢川京货业数一数二的店铺。

光州传统的 笔墨制作业中最有名的字号“三省斋”笔墨庄,也是立足于大巷街中段 ,既制笔又兼营墨业。据说清末湖北黄安(今红安)曾学顺笔墨店,专制各种毛笔,1932年,曾学顺的后代曾省三来到潢川开设的笔墨店,字号‘三省斋’,有工人10名左右。曾省三去世后,其子曾斌臣嗣其旧业,直至新中国成立。

在当时的光州,到南城,到大巷街立足,才是最成功商人的标志。 解放前潢川首富闻子美既是由北城开办旅馆业、代写诉状发家,而后进军大巷街商人的代表。1988年第27辑《河南文史资料》中有一篇记述闻子美的《潢川闻氏商业世家》文章:“ 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闻子美在教会的扶持和商界人士的协助下,买下了南城大巷街中段的一幢坐西朝东的木楼,开办‘益智书药局’ ......1911年(清宣统三年),闻家在益智书药局南隔壁又买了三间平房,开始经营煤油、颜料,取名‘益大’......由于煤油从南京源源运来,闻家生意名震豫东南。为了进货的需要,他们又购置了益大商店后面的四节院子、60多间房屋做仓库......”







上面的图表就是潢川民国年间著名的商号,以及布业、百货业的商号汇总表,红线划出的部分就是其中立足于“大巷街”的商号。 与之类似的其他立足于“大巷街”的商号还有,城关杂货业的:“雪亚”、“叶永兴”、“益大”、“华昌”、“郑福新”、“协丰”;城关文具业的:“李俊成”、“雨林”、“文明堂”、“三省斋”、“鲍绍一”;铁货业的:“赵魁胜”;饮食业的:“一层楼”、“东南美”;理发业的:“新世界”;中药业的:“长生堂”、“同泰堂”、“永和堂”;西药业的:“益智”、“志成”、“庆明药房”、“寿康医院”。(资料出自1987年《潢川商业志》)

清末民初在大巷街还有一家有名的刻章店铺,历经 历史 的风霜,延续至今,这就是享有盛名的“李家刻章”。1949年潢川县刚刚解放时,潢川县人民政府的第一枚公章即出自“李家刻章”。



三、光州的金融中心


繁荣的商业,必然催生原始的金融业,造就“金融中心”。

1989年出版的《信阳地区金融志》里面记载的有这样一些信息:“ 1919年安徽颍州泰恩溥在潢川大巷街口设“同恩昶钱庄” ,资本额1000元......1932年新乡王晏卿开办的“同和裕”银号在潢川设立分号,经营有术,夺了省银行在潢川的业务,并发行钞票...... 1933年8月,河南农工银行潢川办事处在南城大巷街成立 ,代理省县金库发行钞票,收纳税款......”

事实上,1932年王晏卿开办的“同和裕”银号在潢川设立分号也是设在“大巷街”的。1985年第16辑《河南文史资料》中《同和裕银号的创办与发展》一文对此做了记载:


1932年,同和裕决定在潢川建立分号。其目的有三:一是建立同和裕豫南金融活动网,补南阳、周口分号之不足;二是直接为十一路军服务;三是与省农工银行抗衡,争夺豫南一带业务。王晏卿对潢川分号十分重视,再三告诫同仁,不论花多大本钱,一定要把潢川分号很快建起来。潢川分号的建立,从人员配备、机构设置、租房、购地建楼、对外联系业务等等,完全是在王晏卿亲自指挥下进行的。潢川分号最初先在北城租五美酱菜园的房子开业,嗣后,因南城是商业区,为了业务方便,王晏卿叫移至南城(大巷街)......

潢川分号自筹办到移至南城正式开业只用了三个月时间,这是同和裕发展史上建立最快的一个分号。建号之后,这伙年轻人凭借总经理的器重和十一路军的支持,迅猛发展金融业务。一方面大量接纳 社会 存款,扩大与商户之往来;另一方面深入军营,替十一路军官兵发饷,为他们汇款,并想方设法通过各地银号和通汇点把汇兑之现款直接交到官兵家眷手中,深受十一路军欢迎。同时,还协助十一路军采购物品,简直成了十一路军的军需处。此外,为扩展业务,他们还按人划区包揽南城各界商户,有时还跑到北城去扩大联系范围。经营中,他们嘴勤、腿勤,服务热心,态度又好,再加上汇水比同行低,存款利率高,南城、北城均来此办理金融业务。该分号月平均收受存款三十六万元,汇兑款日平均八至十万元,相当可观。

潢川分号的建立,夺了省银行在那里的业务。省银行潢川办事处住北城,南城大部分商业户不愿舍近求远,再加上同和裕这伙年轻人服务热情,灵活经营,省银行办事处的业务日益下降,同和裕潢川分号占领了南五处(河南人从前称潢川、光山、固始、息县、商城为南五处,或南五县)之金融阵地。


同和裕潢川分号还有来自十一路军及军政要人的存款。王晏卿回忆说:“十一路军在1927年夏至1933年,陆续在同和裕开封、新乡、天津、南京、潢川等分号存款约一百万元”、“刘镇华(安徽省主席)陆续在南阳、潢川存入同和裕在该地分号五十五万元。”

除了这些大的商业银行、银号,大巷街更吸引了不少本地钱庄入驻其中。下表既是民国年间潢川城关钱庄业情况表,其中划红线部分为立足于“大巷街”的钱庄。



四、大巷街,道台、巡抚的家


凌行正,1930 年生于潢川南城大巷街,1949年毕业于河南省立潢川高中。高中毕业后志愿入伍,历任某军政治部宣传队创作员,《志愿军一日》编辑部编辑,某军政治部宣传处助理员,成都军区政治部文化科创作员、科长,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小说戏剧组组长、副社长、《昆仑》主编,解放军文艺社社长兼总编、《解放军文艺》主编,编审。他1987年5月回到家乡,写下了散文《南城北城》:


......我们来到了一个丁字路口,这里叫大巷口,也是南城的中心,我们的“家”就在这里。

我的家,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的一个产物——破落的封建地主家庭。我小时候,曾祖父还活着,记得他告诉我,他的祖父是清朝的道台。这位道台大人原本是贫苦出身,小时候冬天读书没有炭火取暖,只好把双脚埋在棉籽框里,就因他“家虽贫,学不辍”,终于中举做了道台。这大巷口的房产和南乡的土地全是他当道台时置下的。可是自他以后,应了中国一句老话:一辈做官,十辈打砖,再也没有一个励精图治的人,而是坐吃山空,家世逐渐破败下来。到了我父亲这一辈,父亲是个勤奋好学的人,记得我五六岁时,他就教我写字、打算盘,直到深夜也不放过我,稍有差错,他就给我“吃栗子”(用食指和中指的关节敲打我的头)。可是,一九三八年“跑日本”到了南乡,在颠沛流离中,父亲得了霍乱猝然去世了,那年他才二十八岁,我只有八岁,妹妹行英六岁,弟弟行直一岁。后来,曾祖父也去世了,这个五世同堂的大家庭解体了。此后,就是寡母带着我们兄妹三人,靠分得的一点田产收租过日子。抗战胜利后,我们又从南乡回到城里,仍住在这大巷口......

现在来看这大巷口住宅,略有变化。过去临街是个名叫“一层楼”的饭馆,现在“一层楼”已经拆掉,改建成了一个百货商场;过去从“一层楼”旁边大门口进去,是一层一层的住宅,什么“轿厅”、“过厅”、“圆门”、“西厢房”等等,现在,大门口已经没有了,沿宅院纵深开了一些小旁门。我领着红儿,好不容易找到我家过去住过的堂屋,听母亲说,我两岁的时候,趁大人们在说话没注意,自己走出堂屋,到了厨房。这厨房里有个大水缸,一半埋在地下,满满一缸水上面漂着一个木水瓢,我就去抓水瓢玩,一下子掉进水缸里去了,从此落下个冬天咳嗽的毛病。




大巷街中段,大巷街居委会的正对面,现在还保存有一个胡家大院,总建筑面积约一千平方米左右。大门、影壁墙遗迹尚存,现有一座明清风格二层楼建筑保存较为完好。据潢川县原宣传部冯新龙副部长考证,胡家大院是清代江西巡抚——胡廷干所居住的地方。胡廷干是潢川县谈店人,在南昌教案中被革职。胡廷干死后,埋在谈店老家,此房几经辗转后成为国民党潢川县党部。1937年11月底,中共河南省文委委员冯新宇以《民国日报》战地记者和国民党党部特派员的身份回潢川,恢复了党的组织,开展抗日活动。3月,经中共豫东南工委报请河南省委同意,冯新宇任国民党潢川县党部书记长,掩护我党工作。同时,通过上层统战关系,成立了县工会、农会、商会、妇会等群众团体。我党利用冯新宇和杜寿芝(特别党员、县党部干事)的合法地位,秘密派遣党员到各群众团体中去,加强对抗战工作的领导。4月,中共潢川县工作委员会成立,冯新宇任书记,组织委员赵君哲,宣传委员佟书丹。从此,冯新宇以国民党潢川县党部书记长和中共潢川县工作委员会书记的双重身份开展工作。


百度:

胡廷干,字鼎臣,河南光州人。曾任清朝的巡抚,老家在潢川县谈店乡,去世后埋葬于故土。同治十三年,登进士;光绪十二年,任户部湖广司主事。光绪十三年,任户部江西司员外郎。次年,任户部广东司郎中。光绪十七年,任福建汀州府知府。光绪二十二年,改福建福州府知府。光绪二十四年,任福建督粮道、署福建盐法道。次年,署福建按察使,授湖南按察使。光绪二十六年,改山东布政使。光绪二十七年,护山东巡抚。光绪三十年,任山东巡抚,代行办理衙门日行公事。同年改江宁布政使,改江西巡抚。后因南昌教案而被撤职。


据说在南昌教案被革职后,胡廷干返回京城,中间路经湖北武汉,找到一家寓所安顿下来之后,去拜见湖广总督张之洞,却遭到拒绝。后来《官场现形记》的作者李伯元曾在一部联话著作中收集到一副对联。对联的注解里称胡廷干罢职后寓居某地,寓所遭到洗劫,损失惨重。不知当时胡廷干寓居的地方是否就是武汉。后来胡廷干何去何从,史书上并不见记载。胡廷干在南昌教案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通过对他的研究,可以解到南昌教案的诸多真相。但现在无法找到他的更多材料。



五、明清建筑遗风


弋阳古镇建筑古朴,街巷纵横,素有“九曲十八巷”的美称。从石板铺路的小巷到“三山夹一井”的围墙,从青砖灰瓦的屋舍到木柱挑梁的门店,从雕窗的阁楼到合围的厢房,勾画出一幅江南古城特有的明清建筑景观。我们从今天依然保存比较完好的大巷街的建筑遗存中,都依稀可寻长久 历史 记忆的明清建筑遗风。

大巷街的居民,多为阁楼式的厅堂建筑,既体现了当地传统民居的建筑风格,也反映了当年街区兴盛的商业和居民们日常生活的情形。弋阳古镇主要街道建筑,多类似江南带角楼的两层木楼房。宅院多为纵向的二进或三进院落,沿街道两侧分布,宅门面街。大巷街街区中民居基本上为前店后居、下店上居的格局。街区北临小潢河,岸边原有青灰色砖瓦居民建筑,形成了特有的河巷空间和传统商业集居区。现仍有不少保存较好的临街房屋,门面仍用来经营各种手工制品或生活用品。







八角楼

建筑是凝固的 历史 ,南城则是前人留给世人一笔无比宝贵的文化遗产。在南城大巷街与中大街“丁”字路口处,现存一幢八角楼状的古式民居——叶记永兴杂货店旧址,它如一位饱经风霜的 历史 老人,愈久弥坚,延续着 历史 的文脉与传承,见证着城市的发展与繁荣,是南城最具有代表性的 历史 遗迹之一。

永兴杂货店从始建至今己逾200年。循着 历史 的脉络,笔者查阅相关史料,在1986年编印的《潢川县商业志》中,1809年至1986年间凡潢川县城商铺开业,大到酒店,小到理发店,均有详细记载,而唯无永兴杂货店开业的具体时间。据此印证,永兴杂货店始建时间应早于1809年(清仁宗嘉庆十四年),至今己逾200年 历史 ,但具体创建者失考。为此,笔者走访了永兴杂货店继承人之一,现潢川县二中退休老教师叶兰(73岁)。据叶老师回忆,杂货店为其祖上创建,主要制售糕点、糖果等食品,至解放前,由其爷爷(叶士琳)作为家产分与其父亲(叶福新)与三叔(叶民新)共同拥有,上世纪六十年代,通过置换大米粮食形式收归集体。

永兴杂货店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高约10米,原为三层,现存两层,地下有一间地下室,整体建筑风格体现的是典型的明清时期江南水乡居民特色。顶楼外观呈八角状,室内结构以木质为主,突出了梁、柱、檀的直接结合,其一楼至二楼间有一通透式天井,是运送加工食品的便捷通道,整个结构既美观、稳固,又取得了更多的建筑空间。时为解放前潢川南城的最高建筑,演绎出永兴杂货店百年长盛不衰的商业传奇。据《潢川 历史 文化大观》载,1938年,永兴杂货店己发展成为潢川杂货业31家著名商号之一,享誉豫东南。

作为潢川南城千年不衰商业繁荣的一个 历史 折射点,永兴杂货店应长留在人们的记忆中,并积极有效地加以保护和利用,成为潢川 历史 文化大观园里的一枝奇葩。


六、割不断的渊源


2014年9月,我和妻子到福建 旅游 ,偶尔到了武夷山旁邵武的一个叫“和平古镇”的地方,当时古镇正在整修,但可以看出他们正在努力做到整旧如旧。走在古镇空荡荡的老街上,我突然感觉,好似回到了三十多年前,儿时的我,刚刚来到潢川时的南城!

回家后,我赶紧仔细的查了查这个和平古镇的来历,发现它竟然和潢川有着很深的渊源——福建邵武本是中原入闽的兵家必争之地,因地势险固,易守难攻,故名“铁城”,当年,这是陈元光入闽平乱的必经之地。同时,和平古镇更是世界黄氏宗亲寻根拜祖地之一,后唐工部侍郎黄峭后裔遍布沿海各省及台湾、香港、澳门和东南亚各国,而这位黄峭的远祖就是来自河南光州。

我们地处淮河南岸,我们与淮河以北饮食风俗迥异;我们的建筑也与近在咫尺的徽派建筑大不一样,我们跨越地域与福建和平古镇那么相像,绝非偶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