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八单元2《好的故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6
爱做“梦”的鲁迅先生——《好的故事》

鲁迅先生是一个爱做“梦”的作家。在他的散文诗集《野草》中,23篇作品有7篇都写到他的“梦”。这其中有美“梦”,也有噩“梦”。《好的故事》是一场甜蜜的美“梦”,而《立论》可能是一场惊恐的噩“梦”……

一、《立论》:你选择哪种说话方式?

1925年夏天的某个时候,鲁迅“闭了眼睛,向后一仰,靠在椅背上”睡着了。这次他梦见自己在小学的课堂上,“预备作文”而“向老师请教立论的方法”。“立论”就是写作时针对某个问题或观念表达自己的态度、看法。于是,鲁迅和老师展开了这样一段对话:

“难!”老师从眼镜圈外斜射出眼光来,看着我,说。“我告诉你一件事——

“一家人家生了一个男孩,合家高兴透顶了。满月的时候,抱出来给客人看,大概自然是想得一点好兆头。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他于是得到一番感谢。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做官的。’他于是收回几句恭维。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他于是得到一顿大家合力的痛打。

“说要死的必然,说富贵的许谎。但说谎的得好报,说必然的遭打。你……”

“我愿意既不说谎,也不遭打。那么,老师,我得怎么说呢?”

“那么,你得说:‘啊呀!这孩子呵!您瞧!多么……阿唷!哈哈!Hehe!He,hehehehe!’”

一九二五年七月八日

——鲁迅《野草·立论》

老师明确告诉鲁迅,立论很“难”!他举了一个生动的故事来说明为什么“难”。三个人去看望一个刚出生的男婴,第一个人恭维男婴将来要“发财”,第二个人恭维男婴将来要“做官”,这些话在未来可能会发生,也可能不会发生,所以它可能是事实,也可能是谎言;第三个人说男孩将来“要死”,这在未来是必然发生的事情,因为死是每个人都逃脱不了的命运。但说实话的“遭打”,说谎话的“得好报”。

鲁迅紧张地问老师有没有两全其美的办法,让自己“既不说谎,也不遭打”?老师说,那只能圆滑地说些模棱两可的话,用不置可否的态度回应对方。虽然“死”这类的话对新生儿来说并不吉利,但它毕竟是敢于直面人生痛苦的实话。可如果一个社会不能容忍说实话的人,要毒打说实话的人,那还有谁愿意说实话?正如钱理群所分析的:

这里有三种说话方式。

一种是说别人喜欢听的话,大家都这么说的话——“发财”“做官”之类。

一种是说模棱两可的话,谁也不得罪的话——“阿唷!哈哈!”之类。

一种是不看别人眼色,不考虑别人希望什么,讨厌什么,只说出真实,只说出自己心里想说的话。——“孩子将来要死的”之类。

语言是思维的外衣。选择什么样的说话方式,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你是什么样的人:是谄媚的人、圆滑的人,还是真实的人?你觉得鲁迅是哪一种人,他会选择哪种说话方式呢?

二、到鲁迅的故乡旅行吧

鲁迅的故乡浙江省绍兴市,是一座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是著名的水乡、桥乡、酒乡、书法之乡、名士之乡,蔡元培、鲁迅、秋瑾、陆游等俊杰都出生于此。古老的历史、绵延的文化留下众多的古迹,每一块砖石、每一道流水似乎都藏着一个故事。

每个去绍兴的游客,都会拜访鲁迅故居,它位于绍兴市内的一条历史街区。鲁迅故居和鲁迅祖居比邻而居,都是建造于清朝的大宅。走进宅院,穿过一道狭长的走廊,就来到了鲁迅喜爱的“百草园”。夏天,“百草园”草木茂盛、鸟语花香,虽然它现在已经变成“蔬菜园”,但还是能听见“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好奇心作祟的游客边观赏“百草园”,边寻找文章里写到的传说中美女蛇出没的墙头。他们站在一个被长草遮盖的墙头,觉得和书中的描写有几分相似,就议论着、想象着美女蛇伸出头微笑的样子……

走出鲁迅故居,向东通过一座小桥,就来到了“三味书屋”。书屋的正上方悬挂由清代书法家梁同书题写的“三味书屋”匾额,两旁的柱子上写着“至乐无声唯孝弟,太羹有味是诗书”。“三味”是哪三味呢?“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zhuàn),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xī hǎi)”,意思是说,读书如同品尝稻粱、鱼肉、酱料等美味佳肴,既是生活的必需,又极有滋味。

除了鲁迅故居外,绍兴还兴建了鲁迅文学作品里的许多景物。比如,《孔乙己》中的咸亨酒店,游客慕名而来,点一盘茴香豆,喝一碗黄酒,体验一番孔乙己的生活;《社戏》里的社戏,游客坐在乌篷船里看戏,体会在湖上观戏的奇妙。

观赏完鲁迅故居,你还可以打卡流传着陆游和唐婉爱情故事的沈园、观赏因王羲之的书法名作《兰亭集序》而闻名的兰亭、畅游1982年版《西游记》女儿国的取景地东湖……

鲁迅、陆游、王羲之、绍兴黄酒、乌篷船……许多名词共同构成一幅富于文化韵味的图画,那便是越文化的缩影。

三、读一读鲁迅的失恋诗

鲁迅的失恋诗,是指鲁迅创作的一首名为《我的失恋》的打油诗,收录在散文诗集《野草》中。一个严肃、深刻的学者、思想家,在面对“失恋”这种悲伤的话题时,会说些什么呢?我们一起去读一读鲁迅这首《我的失恋》吧。

我的所爱在山腰;

想去寻她山太高,

低头无法泪沾袍。

爱人赠我百蝶巾;

回她什么:猫头鹰。

从此翻脸不理我,

不知何故兮使我心惊。

我的所爱在闹市;

想去寻她人拥挤,

仰头无法泪沾耳。

爱人赠我双燕图;

回她什么:冰糖壶卢(葫芦)。

从此翻脸不理我,

不知何故兮使我糊涂。

我的所爱在河滨;

想去寻她河水深,

歪头无法泪沾襟。

爱人赠我金表索;

回她什么:发汗药。

从此翻脸不理我,

不知何故兮使我神经衰弱。

我的所爱在豪家;

想去寻她兮没有汽车,

摇头无法泪如麻。

爱人赠我玫瑰花;

回她什么:赤练蛇。

从此翻脸不理我。

不知何故兮——由她去罢。

一九二四年十月三日

——鲁迅《野草·我的失恋》

——拟古的新打油诗

这首诗里的“爱人”分别送“我”“百蝶巾”“双燕图”“金表索”“玫瑰花”,这些礼物听起来多么美好、优雅。可是“我”却回赠她“猫头鹰”“冰糖葫芦”“发汗药”“赤练蛇”这些奇怪、恐怖的礼物。热恋中的男性怎么会送心上人这样的礼物呢?

再看看诗中“我”的态度吧!“爱人”收到“我”的礼物后,生气“翻脸不理我”了,可是“我”却潇洒地说“由她去罢”。“我”不做任何解释,也不着急,难怪“我”会失恋啊。可是,鲁迅为什么要写这首奇怪的失恋诗?

原来,这是鲁迅对当时社会风气的嘲讽。鲁迅自己回忆说,他不满于“当时‘阿呀阿唷,我要死了’之类的失恋诗盛行”,所以写这首诗来“开开玩笑的”。后代的学者对这首诗进行深入研究,提出很多新见解。

有的学者认为,鲁迅借这首诗批判当时流行的新诗不是现代诗,因为它虽然用白话创作,可依然体现出传统诗人“浅薄”“夸大”的特点,这体现出鲁迅对什么是现代诗的独特认识。

有的学者认为,这首诗体现出鲁迅“对于自身婚姻、爱情,上下求索而终不得的苦闷、惆怅情绪”。

鲁迅一生有过两个妻子,分别是朱安、许广平。朱安是鲁迅母亲为他娶的第一任妻子,但鲁迅和朱安在兴趣、志向、性格、思想等方面都差异巨大,两人几乎没有任何共同语言,可以说完全是两个世界的人。诗中“我”送的4件礼物看似荒诞不经,其实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正如鲁迅的好友许寿裳解释的:

阅读者多以为信口胡诌,觉得有趣而已,殊不知猫头鹰是他自己所钟爱的,冰糖葫芦也是爱吃的,发汗药是常用的,赤练蛇也是爱看的。还是一本正经,没有做作。

“我”把自己喜爱的、常用的东西送给心上人,表达了一种珍重的情感。可是心上人却不理解“我”,还生“我”的气。这表明价值观不同的两人是无法理解彼此的,更无法长期相处,正如他和朱安一样。

英国的戏剧家莎士比亚说:“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同一部作品,每个人的看法都会不同。你同意哪种解读呢?或者你有自己新的解读吗?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