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自由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1
今天有人突然问我,你自由吗?

一时之间不知如何回答,这个范围太大了,大到我一时哑口无言。可是仔细想想,这个问题并不难,稍微分解下就很好回答了。

一、财富自由

我理解的财富自由是再也不需要为了生活必需甚至是大多数人认为的理想生活,而出售自己的时间了。

生活必需就是我们的日常说的衣食住行,衣食就是父母说的不愁吃不愁穿。对于吃,如果只是为了解决生理需求而不是社交需求,其实花费的成本非常小。我可以日复一日地吃牛奶和鸡蛋,家常便饭。

对于穿搭,如果不被消费主义带跑,量力而行依然可以穿出自己的风格,可以是淡雅的淑女风,可以是干练的OL风,也可以是个性酷帅风,30岁之后更注重质感而非品牌。

关于住--房子,首套房是刚需,但是想到孩子的教育,你会发现还远远不够。当然也会想要有更大的房子,有足够的空间,任意施展审美体验,把美好生活充分放置在里面。

行,我们是要挤公交地铁,还是滴滴,我觉得用单位时间成本去权衡就好了。如果你的时间成本已经大于打的费了,我觉得可以果断地选择出行最快的方式。毕竟时间和精力非常宝贵,相比于挤公交浪费的时间你已经在专车上完成了所有交易。

大多数人认为的理想生活,这是一个比较的产物,没有绝对。

我身边的好些中产家庭,有房有车有孩子但也背负房贷和家庭老小抚养责任,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几乎都觉得任重道远。依然在全力以赴奋斗之中,在没有实现财富自由之前,虽然已经打败了全国95%的人(中国统计年鉴2019披露:月收入1万元以上总人数为7110万,总人数占比5.08%),但他们仍然觉得还没成功。

如果同一个人,放在日本,得到的评价就是成功了。

如果你出生在一个小县城,十年寒窗考上了东京的早稻田大学,在东京一家大公司工作。

别人会惊艳的看着你,天哪,你居然毕业于早稻田;天哪,你居然有一份工作;天哪,你居然是正式工,还是大公司.....

然后封你为奋斗之神,自我感觉良好。

其实就是个社畜,无房无车,在东京某个公司里加班。

所以,我觉得每个人认为的财富自由是不同的,关键是对预期的调整,不同时期不同地方也不一样。如果从我们国家人均月收入中位数是2.5K(我觉得这个数据过低)来看,可能这部分人觉得有100万就很好了。但是对于中产家庭来说,100万相对于千万房价来说只是个零头,还未考虑孩子的高昂教育投入。

同样的,日本的人口1.27亿,中国的人口估计14亿,是日本人口的10倍多,如果说在我们中国百里挑一的人是中产,而在日本就是十里挑一,想想哪个更激烈呢。

统计基数不一样,参照不一样,思考的密度也不一样。

实现财富自由之前,想想人生三段论,我到底想要什么,我拥有什么,我能放弃什么。

可能现在所认为的财富自由在将来只是其中一个里程碑呢。

二、身心自由

有人对最近上市的蚂蚁很不满,因为蚂蚁996,但是你要想想2年前进蚂蚁的人好些人都实现了财富自由,看着账户中的N个0正发呆呢。

为了享有自由,我们放弃了一些自由,放弃了肆意狂欢而选择了隐忍孤独,放弃了自由懒散选择了自律勤奋,放弃了安稳舒适而选择了挑战风险。

即使像我这样的社畜,在进入BBD最初的5年,基本就是996过来的,年轻的时候不都满腔热血、斗志满满吗?本以为我可以改变世界,原来我只是不想被这个世界改变。

我生病了,疲倦了,也会学习,即使等车,即使蹲马桶,任何能用的碎片时间,都会拿来用。你很难用娱乐八卦来干扰我,如果我在工作。

但我三岁的儿子还是最初的样子,一会儿玩玩具,一会儿吃点心,一会儿看电视,他觉得这才是他的自由,随心所欲。

如果一切都任我欲为,我可能会迷失在这自由深渊之中。

自由只存在于束缚之中,没有堤岸,哪来江河。

刘瑜说人的每一种身份都是一种自我绑架,唯有失去是通向自由之途。

当我选择努力往上走的时候,我知道我要失去按部就班循规蹈矩的安稳,承担更大的责任与风险。

当我选择结婚的时候,我知道我要失去单身的自由洒脱,两个人的连接意味着两个家族的连接,顾全大局三思而后行。

当我选择生孩子的时候,我知道我要失去自由闲暇,从此为了孩子一辈子忙忙活活马不停蹄,可能需要春蝉到死丝方尽。

如果可以选择死的方式,很多人宁愿选择在战场中死去,而不是在安逸中渡过。

三、思想自由

人是不太靠谱的动物,很多时候想的和说的截然不同,说的和写的又有着天壤之别,而且想法时时刻刻都在变化;连加菲猫都感叹半夜的想法和早晨的想法太不一样了。

我们感叹夕阳下海边的美景,尽管心潮澎湃却只会说太美了,而诗人寥寥两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给我们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

哲学中我们的人生被分为四个阶段: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不知道自己知道,知道自己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

第一阶段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就像儿时的我们,未被教育塑造,不具备任何技能和常识,对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除了吃喝拉撒对世界几乎一无所知。

第二阶段不知道自己知道。这个阶段的我们已经具备了一些常识和技能,但无法肯定自己,处于可塑性强和学习能力强的阶段。

第三阶段知道自己知道。当我们掌握了一定的知识技能和普世常识之后,可能会变得过于自信,认为自己知道的一定是正确的。

第四阶段知道自己不知道。当我们的知识技能和常识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博学广闻使得我们明白任何问题都没有绝对的答案,是非对错也是相对的,我们会变得更谦虚。

电影《新基督山伯爵》中有一段情节记忆犹新,深陷大牢的爱德蒙•唐太斯终于见到了,挖了五年却不幸挖到自己牢房的法利亚神父。

见面后,法利亚神父要求爱德蒙帮他挖地道:“为了报答你的帮助,我将提供给你一样无价的东西…”"我的自由?”爱德蒙眼睛一下子亮了。

"不,自由可以被剥夺,你最清楚。”法利亚神父颇有些不屑,接着说到,“我会将我知道的一切知识教给你;我会教你经济学、数学、哲学、科学…”

爱德蒙忽然又发现了值得自己兴奋的东西:“读书、写字?”法利亚神父愣了一下,发现爱德蒙是个大字不识的家伙,颇有些无奈:“…当然”。

当时的爱德蒙已经根本无法拒绝了:“我们什么时候开始?”

神父认为知识最宝贵,大字不识的爱德蒙却只知道自由最宝贵。可是没有知识,精神怎么会自由呢?爱德蒙的重生从这里开始。他开始学习知识,他开始深入思考,他不再只是一个杂食动物,而是一个可以天马行空执行终身计划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