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球的历史

如题所述

(一)追根溯原:真正的足球鼻祖

现代足球的鼻祖是英格兰,但是足球的故乡却是在咱们中国。众所周知,我国很早以前就有用脚踢球的活动了,只是那时侯不叫踢足球,而叫“蹴鞠”或“塌鞠”,踢法当然也就和现代足球不同了。

蹴鞠这项活动其实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最早的说法见《战国策.齐策》:临富甚福而实...塌鞠(中间略去文字若干)。到了汉代,由于社会经济的繁荣,蹴鞠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几乎是万人空巷。而且蹴鞠成了宫廷的主要体育活动。高祖刘邦的老爸初入皇宫时,曾因没有球踢而一直闷闷不乐。后来邦哥特意为他老爸建造了“新丰宫”(估计就是世界上第一个官方的足球场),于是太上皇就可以和家乡的人一起蹴鞠取乐也,真他妈的幸福!这样的环境,造就了汉武帝、汉成帝这样的帝王球星,另外,蹴鞠还成了军队训练的内容之一。

唐代是蹴鞠的鼎盛时期。比起汉代,此时的蹴鞠又有了新的发明创造。首先是“充气球”的出现,再次是球门的发明。其时的球门分为两种,一是球场内设置两个球门,两端个一个,A打B的门,B打A的门,运动量大,竞技性比较强,类似现代足球;另一种是在球场的中央设置球门,AB双方共享,球门高,进口小,估计只有拔丝疼那样的才会进得去。另外,还有不同球门的踢法,种类很多,有一人自踢,两人对踢,还有多人花样踢法。当时,唐代的MM们玩的一般都是非对抗性的蹴鞠,她们也就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女足球员了。

到了宋代,两个球门的踢法已经不见了,主要流行一个球门或是不用球门。这种方式运动量不大,然,技术性和娱乐性都增强了。踢法是:先由A队球头踢球过门(门高估计三丈高、一尺宽),B队球员得球后,传给自己的球头,由球头射门,把球踢过门去为胜。

到了明清,连一个球门的蹴鞠也不见了,只剩下不用球门的玩法。值得一提的是,清代由于民族风俗的关系,十分喜欢在冰上蹴鞠(最早的冰球运动)。玩时分为两队,每队数十人,球掷起后,两队争踢,以球在自己本方队员的脚下传递为乐。这个有点像我们玩球时的倒脚,只是我们是几个人传递,中间一人抢,通常都是累他个半死方罢休。

行文至此,有一点已非常明确:足球真正的鼻祖是中国!

(二)二十世纪:光荣与屈辱并存

在现代足球历史上,二十世纪里,中国队给人的感觉是屈辱的一个世纪,诸多的事实也表明,确实如此!

但是,中国也曾辉煌过,世纪之初,现代足球由欧洲传入中国。“看戏要看梅兰芳,看球要看李惠堂。”这是三十年代在上海流传的一句话。在旧中国,一位体坛人物能够和京剧大师梅兰芳的名字相提并论,确实发凡。他以顽强的拼搏,高超的球艺,赢得了“亚洲球王”称号。1976年,联邦德国一家权威性足球杂志组织的评选活动中,李惠堂与巴西的贝利,英格兰的马修斯,西班牙的斯蒂法诺,匈牙利的普斯卡士齐名,被评为“世界五大球王”。其时,中国足球在亚洲逐渐发展强大,和李惠堂一起,涌现出了第一批开天辟地式的先驱,第一次出现代表国家外战的正规球队。这是一种标志,中国足球开始起步,足球在中国成为规范化的竞赛。在1915年到1934年,中国获得了远东运动会的九连冠,并于1936年,1948年两次入围奥运会。这时,中国足球在亚洲是当之无愧的霸主。

随后的时间内,由于政治等原因,整个世界足坛都出现了一段真空,中国足球也不例外。但是中国足球发展的步伐却没有停止过。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国家队曾集体去匈牙利留学,并与1958年回国,可惜冲击1958年世界杯决赛圈失败,打击不小。或许这应该算作中国足球在整个20世纪的第一大事,它背后的深远意义,绝不仅仅是第一次整支国家队出国留学,第一次出现外籍国家队主帅这么简单。最重要的,是它为中国培养了第一批现代足球的骨干,李凤楼、陈成达、年维泗这批人,日后不但成为国家队主力,更长时期地占据中国足球的统治地位,他们自身的素质,能力,魄力在此后几十年里直接影响着中国足球的发展,主宰着中国足球的命运。而他们言传身教出的后代,无论是在当球员,当教练还是主管领导工作方面都深深带有前辈的烙印,因此,这批人成为近代中国足球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是我们今天所提及的真正意义上的中国足球之根源。然而,这批自我定位接近欧洲二流水平的球员所组成的国家队,第一次冲击世界杯入场券,即败在印尼队脚下,似乎是个不祥的信号,预示着此后中国足球一系列的失败。

其后的时间内,是漫长的十年“文革动乱”,在一个“政治第一”的年代,足球无疑被禁止了。改革开放之后,苏永舜率领中国队冲击1982世界杯决赛圈失败。这是中国足球长期封闭,重返国际足联后首次冲击世界杯出线权,实质上它是中国足球现代史的开端。它是中国足球与外界第一次全方位的碰撞与较量,使中国人第一意识到现代足球的残酷,初步接触到以主客场为代表的国际足坛的通行赛制。整个过程经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传遍整个中国,为中国培养出第一批看九寸黑白电视,读八分钱一份足球报的球迷群体,中国足球史上第一次出现一球牵动亿万心的热潮,球星的概念开始形成,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口号,至今依然是中国足球几代人奋斗目标。此后,足球确立了中国第一运动的地位。从技术角度来看,由于对新西兰队的失败,导致中国足球开始向重硬朗,重力量,拼速度身高体能的模式转化,直至今日。

1985年5月19日,由于中国队在世界杯预选赛中主场败给了香港,失去出线权,在场球迷情绪激昂,气愤难平,无处发泄,进而演变成打砸抢的街头爆乱。从此,中国足球不再孤立地被当作体育运动,而更多地从文化角度,被当作中国社会的一个窗口。国家队主教练曾雪麟引咎辞职,不仅仅因为比赛的失败,更被当成安抚民族主义情绪,稳定社会的替罪羊。这意味着中国足球被赋予了沉重的社会使命,在这种背景下,保守风气逐渐弥漫了整个中国足坛。中国队在亚洲从极盛转向衰落,技战术风格从主动进攻演变为防守反击,逐渐向二流水平滑落。

1988年的奥运会和1990年的世界杯,中国队插肩而过,因为了两个“黑色三分钟”。进入现代足球的中国队,抓住东西亚分治,不必硬碰主要对手韩国队的历史机遇,第一次从真正意义上冲出了亚洲。但中国足球却未能把握住这次难得的机会,从而使自身有质的飞跃,因此进军奥运并未带来太多的影响。反倒是次年的世界杯预选赛所带来的冲击与反响要强烈得多,中国队两次在领先的有利形势下,两次在终场前三分钟内连失两球,痛失冲出去的历史良机。尽管又一次失败,但这种极度戏剧性的结果,使足球在中国社会受关注的程度又达到了空前的高峰。

痛定思痛,痛何如哉?中国79年开始改革,开始对外开放,但足球上与“洋教头”的“再一次亲密接触”却一直等到了90年代。1992年,谋求开拓发展的中国队将施拉普纳请来了,但是冲击1994年世界杯决赛圈又再次的失败了。施拉普纳成为第一任来华执教的国家队主帅,他在中国不到两年的短短时期,是中国足球由专业化向职业化过渡的分水岭。虽然施拉普纳率队打出亚洲杯季军的成绩,也给中国队带来足球发达地区的部份理念,但限于他自身的水平与中国的实际国情,导致中国队失败的必然结果。施拉普纳之后引发了继续引进洋教练还是仍由中国人出任国家队主帅的争论,随着中国足球与国际的接轨,这种争议已不复存在。

职业化联赛之前的格局是辽宁的一统天下,作为中国足球第一大省,辽宁建立了1984年到1993年十连冠军王朝。实际上,东北足球早在50年代已居中国前列,但直至80年代初,以李应发为代表的辽宁队,才逐渐确立了辽宁足球在中国无可撼动的霸主定位。他们以每年夺一冠的方式,建立起十连冠王朝,其中包括代表中国最高水平的全运会,全国甲级联赛,足协杯冠军称号,和迄今为止中国球队唯一所获的洲际冠军亚俱杯。甚至在今天,职业联赛七年五夺冠的大连队,仍然带有当初的影子。辽宁足球成为中国足球最大的组成部份,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中国足球的辉煌与失落。1994年,中国足球职业联赛全面启动,这意味着中国足球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职业化本意是通过建立竞争机制,从而使球员完成“要我练”到“我要练”的良性转变。结果这一无心插柳之举使足球成为一项巨大的产业。但职业联赛又衍生出的一系列新问题,如假球黑哨,球员素质不升反降等等,随着投入的增加愈演愈烈,到了不可收拾,甚至使中国足球改革不下去的程度。与此同时中国球员外战中一系列拙劣的表现,终于使中国足球自我定位在亚洲二流上。

1997年的戚务生,“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冲击世界杯力不从,所以惨败大连金洲,国人继续失望。本土教练的水平使得中国队不得不再次寄望于外教,霍顿来了。这位曾经中国国家队和国奥队的主教练,花了中国足球两年时间和若干万美金的“英国绅士”终究没有经得起“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考验。他的“平行站位”、“长传冲吊”理念没有拯救得了中国队。我们的打法没有变数和套路,结果只能那样。可惜一代那么有潜力的队员和同他们的前辈一样被写入了失败者的史册。但是,和施拉普纳一起,他们的足球思想却大大的影响了中国足球。因此,中国足球坚定不移的走起了外教之路。

也许,我们忽略了中国女足的诞生、发展和壮大,虽然从女足已经由1982年发展至今,但是女子足球在中国并不普及,仍然处在可有可无的从属地位,体制和思维方式仍然停留在专业体育时代,第一代女足球员仍然活跃在赛场上。只有在96奥运会,99世界杯上中国女足两度冲击冠军未果,屈居亚军之后,全国才掀起一定的女足热。

现在,再一一看来,整个二十的历史里,中国足球给人更多的感觉是屈辱。并且在1986年至今,中国足球还衍生了一个名词“恐韩症”。这是中国媒体的独特发明,严格地说就是指中国队在韩国队屡战屡败,从而在心理上未战先怯,场面上不堪一击,进而从单纯的技不如人转变为人不如人。具体指的是世界杯预选赛,奥运会预选赛,亚洲杯,亚运会四大亚洲正式大赛上中国队对韩国20多年无一胜绩,特别是90年代以后,双方差距拉大,中国队连续三届奥运预选赛上被韩国队直接淘汰,从而使韩国队成为中国队的一面镜子。虽然击败过中国队的亚洲队很多,但韩国始终是一位特殊对手。没有哪一支外国队,在与中国队交手时比赛会被赋予如此特殊的意义,受到中国球迷与媒体的如此关注。

(三)二○○一:中国队进军日韩

一个寒冷的季节里,神奇教练“米卢”的来了,也许从这一天开始,中国足球的历史就开始改变了。2000年的亚洲杯,我们看到了面貌一新的中国队,流畅的配合和写在脸上的自信使我们激动了好一阵子。之后,虽然经历了“四国邀请赛”的怀疑,但米卢还是利用他游刃有余的指挥,将中国队送到了日韩。他在带来先进足球理论的同时,还用他的方式告诉了我们:足球应该快乐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9-23
(一)追根溯原:真正的足球鼻祖

  现代足球的鼻祖是英格兰,但是足球的故乡却是在咱们中国。众所周知,我国很早以前就有用脚踢球的活动了,只是那时侯不叫踢足球,而叫“蹴鞠”或“塌鞠”,踢法当然也就和现代足球不同了。

  蹴鞠这项活动其实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最早的说法见《战国策.齐策》:临富甚福而实...塌鞠(中间略去文字若干)。到了汉代,由于社会经济的繁荣,蹴鞠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几乎是万人空巷。而且蹴鞠成了宫廷的主要体育活动。高祖刘邦的老爸初入皇宫时,曾因没有球踢而一直闷闷不乐。后来邦哥特意为他老爸建造了“新丰宫”(估计就是世界上第一个官方的足球场),于是太上皇就可以和家乡的人一起蹴鞠取乐也,真他妈的幸福!这样的环境,造就了汉武帝、汉成帝这样的帝王球星,另外,蹴鞠还成了军队训练的内容之一。

  唐代是蹴鞠的鼎盛时期。比起汉代,此时的蹴鞠又有了新的发明创造。首先是“充气球”的出现,再次是球门的发明。其时的球门分为两种,一是球场内设置两个球门,两端个一个,A打B的门,B打A的门,运动量大,竞技性比较强,类似现代足球;另一种是在球场的中央设置球门,AB双方共享,球门高,进口小,估计只有拔丝疼那样的才会进得去。另外,还有不同球门的踢法,种类很多,有一人自踢,两人对踢,还有多人花样踢法。当时,唐代的MM们玩的一般都是非对抗性的蹴鞠,她们也就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女足球员了。

  到了宋代,两个球门的踢法已经不见了,主要流行一个球门或是不用球门。这种方式运动量不大,然,技术性和娱乐性都增强了。踢法是:先由A队球头踢球过门(门高估计三丈高、一尺宽),B队球员得球后,传给自己的球头,由球头射门,把球踢过门去为胜。

  到了明清,连一个球门的蹴鞠也不见了,只剩下不用球门的玩法。值得一提的是,清代由于民族风俗的关系,十分喜欢在冰上蹴鞠(最早的冰球运动)。玩时分为两队,每队数十人,球掷起后,两队争踢,以球在自己本方队员的脚下传递为乐。这个有点像我们玩球时的倒脚,只是我们是几个人传递,中间一人抢,通常都是累他个半死方罢休。

  行文至此,有一点已非常明确:足球真正的鼻祖是中国!

  (二)二十世纪:光荣与屈辱并存

  在现代足球历史上,二十世纪里,中国队给人的感觉是屈辱的一个世纪,诸多的事实也表明,确实如此!

  但是,中国也曾辉煌过,世纪之初,现代足球由欧洲传入中国。“看戏要看梅兰芳,看球要看李惠堂。”这是三十年代在上海流传的一句话。在旧中国,一位体坛人物能够和京剧大师梅兰芳的名字相提并论,确实发凡。他以顽强的拼搏,高超的球艺,赢得了“亚洲球王”称号。1976年,联邦德国一家权威性足球杂志组织的评选活动中,李惠堂与巴西的贝利,英格兰的马修斯,西班牙的斯蒂法诺,匈牙利的普斯卡士齐名,被评为“世界五大球王”。其时,中国足球在亚洲逐渐发展强大,和李惠堂一起,涌现出了第一批开天辟地式的先驱,第一次出现代表国家外战的正规球队。这是一种标志,中国足球开始起步,足球在中国成为规范化的竞赛。在1915年到1934年,中国获得了远东运动会的九连冠,并于1936年,1948年两次入围奥运会。这时,中国足球在亚洲是当之无愧的霸主。

  随后的时间内,由于政治等原因,整个世界足坛都出现了一段真空,中国足球也不例外。但是中国足球发展的步伐却没有停止过。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国家队曾集体去匈牙利留学,并与1958年回国,可惜冲击1958年世界杯决赛圈失败,打击不小。或许这应该算作中国足球在整个20世纪的第一大事,它背后的深远意义,绝不仅仅是第一次整支国家队出国留学,第一次出现外籍国家队主帅这么简单。最重要的,是它为中国培养了第一批现代足球的骨干,李凤楼、陈成达、年维泗这批人,日后不但成为国家队主力,更长时期地占据中国足球的统治地位,他们自身的素质,能力,魄力在此后几十年里直接影响着中国足球的发展,主宰着中国足球的命运。而他们言传身教出的后代,无论是在当球员,当教练还是主管领导工作方面都深深带有前辈的烙印,因此,这批人成为近代中国足球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是我们今天所提及的真正意义上的中国足球之根源。然而,这批自我定位接近欧洲二流水平的球员所组成的国家队,第一次冲击世界杯入场券,即败在印尼队脚下,似乎是个不祥的信号,预示着此后中国足球一系列的失败。

  其后的时间内,是漫长的十年“文革动乱”,在一个“政治第一”的年代,足球无疑被禁止了。改革开放之后,苏永舜率领中国队冲击1982世界杯决赛圈失败。这是中国足球长期封闭,重返国际足联后首次冲击世界杯出线权,实质上它是中国足球现代史的开端。它是中国足球与外界第一次全方位的碰撞与较量,使中国人第一意识到现代足球的残酷,初步接触到以主客场为代表的国际足坛的通行赛制。整个过程经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传遍整个中国,为中国培养出第一批看九寸黑白电视,读八分钱一份足球报的球迷群体,中国足球史上第一次出现一球牵动亿万心的热潮,球星的概念开始形成,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口号,至今依然是中国足球几代人奋斗目标。此后,足球确立了中国第一运动的地位。从技术角度来看,由于对新西兰队的失败,导致中国足球开始向重硬朗,重力量,拼速度身高体能的模式转化,直至今日。

  1985年5月19日,由于中国队在世界杯预选赛中主场败给了香港,失去出线权,在场球迷情绪激昂,气愤难平,无处发泄,进而演变成打砸抢的街头爆乱。从此,中国足球不再孤立地被当作体育运动,而更多地从文化角度,被当作中国社会的一个窗口。国家队主教练曾雪麟引咎辞职,不仅仅因为比赛的失败,更被当成安抚民族主义情绪,稳定社会的替罪羊。这意味着中国足球被赋予了沉重的社会使命,在这种背景下,保守风气逐渐弥漫了整个中国足坛。中国队在亚洲从极盛转向衰落,技战术风格从主动进攻演变为防守反击,逐渐向二流水平滑落。

  1988年的奥运会和1990年的世界杯,中国队插肩而过,因为了两个“黑色三分钟”。进入现代足球的中国队,抓住东西亚分治,不必硬碰主要对手韩国队的历史机遇,第一次从真正意义上冲出了亚洲。但中国足球却未能把握住这次难得的机会,从而使自身有质的飞跃,因此进军奥运并未带来太多的影响。反倒是次年的世界杯预选赛所带来的冲击与反响要强烈得多,中国队两次在领先的有利形势下,两次在终场前三分钟内连失两球,痛失冲出去的历史良机。尽管又一次失败,但这种极度戏剧性的结果,使足球在中国社会受关注的程度又达到了空前的高峰。

  痛定思痛,痛何如哉?中国79年开始改革,开始对外开放,但足球上与“洋教头”的“再一次亲密接触”却一直等到了90年代。1992年,谋求开拓发展的中国队将施拉普纳请来了,但是冲击1994年世界杯决赛圈又再次的失败了。施拉普纳成为第一任来华执教的国家队主帅,他在中国不到两年的短短时期,是中国足球由专业化向职业化过渡的分水岭。虽然施拉普纳率队打出亚洲杯季军的成绩,也给中国队带来足球发达地区的部份理念,但限于他自身的水平与中国的实际国情,导致中国队失败的必然结果。施拉普纳之后引发了继续引进洋教练还是仍由中国人出任国家队主帅的争论,随着中国足球与国际的接轨,这种争议已不复存在。

  职业化联赛之前的格局是辽宁的一统天下,作为中国足球第一大省,辽宁建立了1984年到1993年十连冠军王朝。实际上,东北足球早在50年代已居中国前列,但直至80年代初,以李应发为代表的辽宁队,才逐渐确立了辽宁足球在中国无可撼动的霸主定位。他们以每年夺一冠的方式,建立起十连冠王朝,其中包括代表中国最高水平的全运会,全国甲级联赛,足协杯冠军称号,和迄今为止中国球队唯一所获的洲际冠军亚俱杯。甚至在今天,职业联赛七年五夺冠的大连队,仍然带有当初的影子。辽宁足球成为中国足球最大的组成部份,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中国足球的辉煌与失落。1994年,中国足球职业联赛全面启动,这意味着中国足球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职业化本意是通过建立竞争机制,从而使球员完成“要我练”到“我要练”的良性转变。结果这一无心插柳之举使足球成为一项巨大的产业。但职业联赛又衍生出的一系列新问题,如假球黑哨,球员素质不升反降等等,随着投入的增加愈演愈烈,到了不可收拾,甚至使中国足球改革不下去的程度。与此同时中国球员外战中一系列拙劣的表现,终于使中国足球自我定位在亚洲二流上。

  1997年的戚务生,“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冲击世界杯力不从,所以惨败大连金洲,国人继续失望。本土教练的水平使得中国队不得不再次寄望于外教,霍顿来了。这位曾经中国国家队和国奥队的主教练,花了中国足球两年时间和若干万美金的“英国绅士”终究没有经得起“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考验。他的“平行站位”、“长传冲吊”理念没有拯救得了中国队。我们的打法没有变数和套路,结果只能那样。可惜一代那么有潜力的队员和同他们的前辈一样被写入了失败者的史册。但是,和施拉普纳一起,他们的足球思想却大大的影响了中国足球。因此,中国足球坚定不移的走起了外教之路。

  也许,我们忽略了中国女足的诞生、发展和壮大,虽然从女足已经由1982年发展至今,但是女子足球在中国并不普及,仍然处在可有可无的从属地位,体制和思维方式仍然停留在专业体育时代,第一代女足球员仍然活跃在赛场上。只有在96奥运会,99世界杯上中国女足两度冲击冠军未果,屈居亚军之后,全国才掀起一定的女足热。

  现在,再一一看来,整个二十的历史里,中国足球给人更多的感觉是屈辱。并且在1986年至今,中国足球还衍生了一个名词“恐韩症”。这是中国媒体的独特发明,严格地说就是指中国队在韩国队屡战屡败,从而在心理上未战先怯,场面上不堪一击,进而从单纯的技不如人转变为人不如人。具体指的是世界杯预选赛,奥运会预选赛,亚洲杯,亚运会四大亚洲正式大赛上中国队对韩国20多年无一胜绩,特别是90年代以后,双方差距拉大,中国队连续三届奥运预选赛上被韩国队直接淘汰,从而使韩国队成为中国队的一面镜子。虽然击败过中国队的亚洲队很多,但韩国始终是一位特殊对手。没有哪一支外国队,在与中国队交手时比赛会被赋予如此特殊的意义,受到中国球迷与媒体的如此关注。

  (三)二○○一:中国队进军日韩

  一个寒冷的季节里,神奇教练“米卢”的来了,也许从这一天开始,中国足球的历史就开始改变了。2000年的亚洲杯,我们看到了面貌一新的中国队,流畅的配合和写在脸上的自信使我们激动了好一阵子。之后,虽然经历了“四国邀请赛”的怀疑,但米卢还是利用他游刃有余的指挥,将中国队送到了日韩。他在带来先进足球理论的同时,还用他的方式告诉了我们:足球应该快乐着!

  第一次进军日韩,也第一次参加了世界杯小组赛的分组。在巴西队、土耳其、和哥斯达黎加的合力围攻之下,中国队三战皆墨,结果让人失望之极。此后的时间内,中国足坛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反思。进入世界杯的快感只维持了很短的时间,随之而来的是深深的失落。不过,正如一些人所言,能进世界杯本身就是胜利。或许,这次突破就是中国足球发展的一个契机。

  2003年是甲A联赛的最后一年,明年即将迎来中超时代。回首甲A十年,弹指一瞬。中国足球之漫漫路,其修远兮。只是,不管如何,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足球的明天必定是美好的,也许有一天我们可以对着全世界高呼:美哉我中国足球,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足球,与国无疆。
第2个回答  2013-03-01
《史记》和《战国策》最早记录了足球运动的情况。《史记》和《战国策》记载都表明,在当时的齐国故都临淄,蹴鞠(为足球)已发展成一种成熟的游乐方式,而且在民间广为盛行。齐宣王于公元前319年——公元前301年在位,由此可以断定:在距今二千三百多年前或更早的一段历史时期,在齐国故都临淄城足球活动就已广泛开展。蹴鞠已发展成一种民间盛行的体育和娱乐活动项目。 秦统一六国后,蹴鞠运动一度沉寂。西汉建立后,又复兴盛。汉朝人把蹴鞠视为“治国习武”之道,不仅在军队中广泛展开,而且在宫廷贵族中普遍流行。《西京杂记》上就记载:刘邦当了皇帝之后,把父亲刘太公接到长安城的未央宫养老,吃穿用度极尽豪华,终日看歌舞伎乐。但他却并不满意,终日闷闷不乐。原来刘太公自幼生活在城市下层,接近凡夫走卒、屠狗杀牛之辈,工作之余的娱乐活动离不开斗鸡、蹴鞠。于是,刘邦就下了一道圣旨,在长安城东百里之处,仿照原来沛县丰邑的规模,造起了一座新城,把原来丰邑的居民全部迁住到新城,刘太公和刘温也迁住到那里。又开始“斗鸡、蹴鞠为欢”,这才心满意足。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知道,在战国时期,足球是城市下层人民喜爱的娱乐活动,到了西汉初年,足球也得到贵族阶级的喜爱。桓宽的《盐铁论》中说,西汉社会承平日久,“贵人之家,蹴鞠斗鸡”为乐,一般的人们也是在“康庄驰逐,穷巷蹴鞠”。 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就很喜欢观看蹴鞠运动。《汉书》记载,汉武帝在宫中经常举行以斗鸡、蹴鞠比赛为内容的“鸡鞠之会”,宠臣董贤的家中还专门养了会踢球的“鞠客”(类似于今天的球星)。可见,在西汉时期,足球活动的社会面更为扩大了。 由于蹴鞠运动的兴盛,汉代还出现了研究这项运动的专著,汉代曾有人写了一部《蹴鞠二十五篇》,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体育专业书籍,也是世界上的第一部体育专业书籍。班固在写《汉书·艺文志》时,把《蹴鞠二十五篇》列为兵书,属于军事训练的兵技巧类,可惜后来失传了。西汉时期的项处是第一个因足球而名垂史册的人,不过他的经历却很不幸。《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名医淳于意为项处看病,叮嘱他不要过度劳累,但项处不听,仍外出踢球,结果呕血身亡,这也使得项处成为了世界上有史可查的第一个狂热“球迷”。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足球制作技术也有所改进。唐代在制球工艺上有两大改进:一是把用两片皮合成的球壳改为用八片尖皮缝成圆形的球壳。球的形状更圆了。二是把球壳内塞毛发改为放一个动物尿泡,“嘘气闭而吹之”,成为充气的球,这在世界上也是第一个发明。据世界体育史记载,英国发明吹气的球是在十一世纪,比我国唐代晚了三、四百年时间。 唐代的球体轻了,可以踢高。球门就设在两根三丈高的竹竿上,称为“络网为门以度球”。在踢球方法上,汉代是直接对抗分队比赛,“僻脱承便,盖象兵戍”。双方队员身体接触就象打仗一样。唐代分队比赛,已不是直接对抗,而是中间隔着球门,双方各在一侧,以射门“数多者胜”。从足球技术来说,是一种发展:而间接对抗,从体力训练来说,却是足球运动的一个退步。 由于球体轻了,又无激烈的奔跑和争夺,唐代开始有了女子足球。女子足球的踢法是不用球门的,以蹴鞠踢高、踢出花样为能事,称为“白打”。唐代诗人王建有一首《宫词》说在寒食节这一天,宜春院的伎女以踢球为乐。唐太宗、玄宗都爱看踢足球,当时球门是“树两修竹,络网于上,以门为度球。球又分左右朋,以角胜负”。唐代不仅有了女子足球,而且有的女子踢球技术还很高超。 不仅皇帝宫中有这样的习俗活动,民间也有。诗人王维《寒食城东即事》诗中说,“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可见踢球之高。杜甫《清明》诗中也说,“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也说明了踢球习俗的普遍。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南宋时期,诗人陆游在《春晚感亭》诗中描写过这个情景:“寒食梁州十万家,秋千蹴鞠尚豪华。”又《感旧末章盖思有以自广》诗中有“路入梁州似掌平,秋千蹴鞠趁清明”的诗句。 有比赛就有球星。当时以踢球出名的都是些什么人呢?如果你读的古书多,大概已经猜到了:恶少年。更出挑的是唐代的若干皇帝,例如唐文宗,常常爬上一个“勤政楼”去居高临下看人家蹴鞠和摔跤,这场景可真够讽刺的,比起列祖列宗,市井气重了不少。当然,也不只是他一个人如此,等到几代之后的唐僖宗,自己就变成了一个恶少年,亲自蹴鞠斗鸡,而唐代的末代皇帝昭宗被朱温逼迫着从长安搬迁到洛阳的路上,六军都跑光了,只剩下一批神策军或者恶少年出身的“打球供奉”跟着他,可见感情深厚。中唐以后的军队当中,本来就有不少是恶少年,平日间就在街上蹴鞠斗鸡赌博的。 蹴鞠在宋代获得了极大的发展。施耐庵的《水浒全传》中,写了一个由踢球发迹当了太尉的高俅。小说虽然在人物事迹和性格上作了夸张,但基本上是宋代的事实。高俅球技高超,因陪侍宋徽宗踢球,被提拔当了殿前都指挥使,这要算是最早的著名球星之一了。 高俅因踢球而发迹,告诉了我们这样两件事:一是宋代的皇帝和官僚贵族是喜爱踢球的,有些人本身爱踢球,有些人爱看踢球。宋徽宗赵佶是个足球迷,他看了宫女踢足球后写诗道:“韶光婉媚属清明,敞宴斯辰到穆清。近密被宣争蹴鞠,两朋庭际再输赢。”《文献通考》介绍:“宋女弟子队153人,衣四色,绣罗宽衫,系锦带,踢绣球,球不离足,足不离球,华庭观赏,万人瞻仰。”上海博物馆藏一幅《宋太祖蹴鞠图》,描绘的就是当时情景。 宋代社会上还有了专门靠踢球技艺维持生活的足球艺人。据记载,北宋汴梁城和南宋临安城,在皇宫蹴鞠宴会上表演踢球的名手,就有苏述、孟宣、张俊、李正等;在市井瓦子里的踢球艺人,有黄如意、范老儿、小孙、张明、蔡润等。 宋代的足球和唐代的踢法一样,有用球门的间接比赛和不用球门的“白打”,但书上讲的大多都是白打踢法。所谓“脚头十万踢,解数百千般”,就是指踢球花样动作和由几个花样组成的成套动作,指用头、肩、背、胸、膝、腿、脚等一套完整的踢技,使“球终日不坠”。由此看来,宋代的足球,由射门比准已向灵巧和控制球技术方面发展。 宋代制球工艺比唐代又有提高,球壳从八片尖皮发展为“十二片香皮砌成”。原料是“熟硝黄革,实料轻裁”。工艺是“密砌缝成,不露线角”。做成的球重量要“正重十二两”。足球规格要“碎凑十分圆”。这样做成的球当然质量是很高了。当时手工业作坊制作的球,已有四十个不同的品种,每个品种各有自己的优缺点。制球工艺的改进,促进了踢球技术的发展;而制球手工业的发展又反映了社会需要量的增加。 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和发扬互助,至少在南宋时期,宋代的踢球艺人还组织了博纳养生杯:蹴鞠杯自己的团体,叫做“齐云社”,又称“圆社”。这是专门的蹴鞠组织,专事负责蹴鞠活动的比赛组织和宣传推广,这是我国最早的单项运动协会,类似于今天的足球俱乐部;也可以说,它就是世界上最早的足球俱乐部。 到了元代,关汉卿等人的散曲中记述了男女对踢足球的情景。但这种男女对踢,已不是双方寻求自身的娱乐,而是以妇女踢球作为一种伎艺供他人欣赏。萨都刺《妓女蹴鞠》散曲中说:“毕罢了歌舞花前宴,习学成齐云天下圆”。可见踢球和歌舞一样,都是宴会上的伎艺。“占场儿陪伴了英豪”的妇女,大都是“谢馆秦楼”、“鸣珂巷里”的“绝色婵娟”,可见踢球成了妓女娱客的手段。踢球娱乐的社会性已大大缩小,它不再是节日的活动内容,也不再是宴会上的节目,而是和放荡行为相联系的娱乐。 《明史》上记载,拥兵三吴、称兵割据的吴王张士诚的弟弟张士信,“每出师,不问军事,辄携樗蒲(一种赌具)、蹴鞠,拥妇女酣宴。”可见踢球已和淫乐连在一起。所以,朱元璋称帝之后,传下圣旨,严厉禁止军人踢球。朱元璋的圣旨只能禁止军人踢球,但并不能改变足球的娱乐性质。被称为明代社会百科大全的小说《金瓶梅》中,有一段描写西门庆在丽春院看妓女李桂姐踢球的事:西门庆吃了一回酒,出来外面院子里先踢,又教桂姐与两个圆社踢。“一个捎头,一个对障,拗踢拐打之间,无不假喝彩奉承。”上述描写,也很能表明明代踢球的娱乐性质。 满族人曾将其与滑冰结合起来,出现了“冰上蹴鞠”的运动形式。清代中叶以后,随着西方现代足球的传入,中国传统的蹴鞠活动被现代足球所取代。 到了清代,在史籍上有关足球活动的记载,就寥寥无几了。我国古代的蹴鞠活动,自战国起经历了几千年,在汉、唐、宋时代,曾经象彗星一样,发出闪亮的光辉;后来,投入清代社会的水中,只留下一点泡沫,终于暗落了。
第3个回答  2013-03-01
在各大洲,我们都可以看到足球的影子。它为世人所喜爱,是一项名副其实的国际性运动。2004年初,国际足联宣布:“足球最早起源于中国古代的蹴鞠。”而蹴鞠最早发现于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前不久,蹴鞠已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
  渊 源
  据古代史书《轩辕黄帝传》记载,黄帝曾以蹴鞠让士兵练武;《战国策·齐策》记载:“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蹴鞠者。”文献史料的研究表明,中国的蹴鞠这一运动形式既能嬉戏取乐又能强体健身;它为广大民众喜爱,还成为军中训练的基本科目。
  进入唐代,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蹴鞠的制作技术有了很大改进,蹴鞠运动在民间更为流行。王维的《寒食城东即事》一诗就描绘了寒食节蹴鞠的习俗:“清溪一道穿桃李,演漾绿蒲涵白芷。溪上人家凡几家,落花半落东流水。蹴踘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宋元时代,蹴鞠的专业书籍已更为多样化,先后出现了《事林广记·戊集》、《蹴鞠图谱》、《蹴鞠谱》。
  表 演
  在汉代,蹴鞠是训练士兵的手段,设有专门球场,规定为东西方向的长方形,两端各设六个对称的“鞠域”也称“鞠室”,各由一人把守,场地四周设有围墙。比赛分为两队,互有攻守,以踢进对方鞠室的次数决定胜负。
  经过汉代的初步流行,加之唐代制球技术的发展,蹴鞠活动在唐宋时期达到高潮。唐代蹴鞠运动设有四种游戏方式,有不用球门的“打鞠”——比赛时不限人数,各自独踢,身体各部位均可代替两足触球,以球不落地、连续触球次数多者为胜;有考验球技的“白打”——比赛时中间挂网,可二人对踢或多人对踢,类似网式足球;有娱乐性很强的“跃鞠”——不用球网、球门,相互追逐奔走,以踢球次数多且高者为胜,等等。
  唐代开始有了女子蹴球活动,女子蹴球的踢法不用球门,以踢得高、踢出花样为能事。南宋《武林旧事》第一次详细记载了蹴鞠比赛的出场名单,宋代帝王也参与这项运动,元《宋太祖蹴鞠图》描绘的便是宋太祖与其弟赵光义、宰相赵普等六人用白打方式蹴鞠嬉戏的场景。
  发 展
  元明清时期由于社会上的娱乐形式不断增加,古老的蹴鞠运动慢慢被取代。同时,一些蹴鞠高手和民间艺人年事已高,有的退出历史舞台,有的相继谢世,使蹴鞠技艺难以传承。
  近年来,蹴鞠的起源地——山东临淄把这一濒危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传承列入了重要议程,不但成立了临淄区足球产业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推动蹴鞠文化、运动的弘扬和开展,而且发行了世界上第一套“蹴鞠彩银币”,以使更多的人认识蹴鞠,使这一古老却又影响深远的运动和文化形式得到继承和发扬。
第4个回答  2013-03-01
请参见鸦片战争历史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