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是超人,真的是对妈妈的赞美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3
女子本弱,为母则刚。说实话,不想当超人,应该是所有女性的心声。没有谁愿意在生儿育女后,就抛开自我,披上战袍,活成无坚不摧的超级金刚。如果可以,妈妈并不想当超人,只想做一个普通女人,可以有个肩膀依靠。只想活成大哥心中的女人,而不是女人心中的大哥。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妈妈真的是像超人一样无所不能。

直到我自己做了妈妈才知道,其实妈妈只是个没有超能力的凡人,更多时候是为了责任和爱,勉强而为之,心底的委屈和心酸又有几人知晓。

詹青云说:妈妈是超人,强调和神化了母爱的本能。

不久前的《奇葩说》,讨论了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

妈妈是超人,到底是不是一种赞美?

节目播出之后,很多网友都感触良多,不少人表示:妈妈是超人的背后是爸爸在家庭教育中缺失,家庭的重压强迫女性成长,成为一个坚韧而值得依靠的存在。

记得《请回答1988》中有句让人泪目的台词:听说神无法无处不在,所以创造了妈妈。

这个世上从来没有什么“为母则刚”,谁都不是因为坚强而当妈,而是当了妈之后,有了想要拼命守护的人,才逼得自己坚强起来。

如果柔弱也可以活得很好,谁又想要坚强?

因为有了软肋,妈妈才练就了铠甲

木心说:母爱是一种忘我的自私。

作为独立女性,papi酱曾在节目中对人生中最重要排行榜给出排序:自己、伴侣、孩子、父母。

妈妈不是神,只是凡胎肉体的弱女子,妈妈也不是超人,只是有了拼命也要守护的人。

但妈妈纵然伟大,在家庭教育中依旧不能完全取代父亲的职能。

也许每个在深夜被孩子吵醒、为家务忙到焦头烂额的妈妈都曾想过,那个在婚礼上信誓旦旦说着要和你同甘共苦的爸爸去哪儿了?

心理学家格尔迪曾说“父亲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对培养孩子有一种特别的力量”,然而,相较于视频中温情满满的西方家庭,东亚文化在抚养下一代过程中遭遇的最大挑战之一,便是观念的差异。

那么,究竟该如何理性看待东亚文化中“丧偶式育儿”的现象?又该采取怎样合理公平的育儿模式?这才是我们在批判和吐槽之余,最该思考的问题。

妈妈是超人,爸爸去哪儿了?

在中国的育儿文化中,似乎集体性地忽略了父亲对子女养育过程的参与性,以及父亲的教导在孩子心中的重要性。全国妇联和国家统计局在2010年针对“中国妇女社会地位”的报告显示:

在40岁以下被访父亲中,最近一年从不或者很少照料孩子生活的占到70%,从不或者很少辅导孩子功课的占到47%,母亲在这两项中的表现分别为7%和20%。

然而,当养育孩子的重担和实际工作都压在一位母亲的身上时,实际上不仅仅是对女性的剥削,同时对孩子而言,也是父亲价值的缺失。

越来越多的研究资料表明,与父亲接触少的孩子,更容易出现性情软弱、胆小、意志力薄弱、缺乏信心和毅力等等缺陷,在成长过程中也更容易遇到情感障碍,譬如抑郁、孤独、焦虑、缺乏热情、依赖感强等等。

超人妈妈心中更多的是委屈和无奈

妈妈是一个神奇的存在,她们也曾是受妈妈保护的女儿,也曾娇俏可人风华正茂,可当她成为了一个妈妈,便在慌乱中迎接各种挑战,在焦虑中快速成长,变得强大坚韧,好像能保护一切。

妈妈这个称呼背后的那个女生,也曾经是父母手心里的宝贝,是双手不沾阳春水,无力拧瓶盖的柔弱少女。

在“妈妈是超人”的赞誉下,埋藏了多少坚强母性光辉下的委屈和无奈。

母爱虽然温柔细腻,但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也需要刚强有力的父爱。

父亲缺席的家庭模式中,孩子极容易依恋母亲、反对父亲,由于长时间接触不到爸爸,很容易对爸爸做出错误的判断,因为孩子得到的关于爸爸的信息,都是从妈妈的抱怨声中听来的,看不到爸爸真实的样子,只看到妈妈操劳的身影。

而且,这种模式的家庭还存在着巨大的情感隐患:女人会因怨生恨,对老公指责挑剔,温柔不再;男人则会因闲生欲,嫌老婆歇斯底里,对外面的世界垂涎欲滴。

这可怜的孩子,内心渴望父爱,外在却要和妈妈“同仇敌忾”,小小的年龄内心却这样拧巴,这样长大的孩子心理能健康吗?

或许由于很多现实因素,父爱不像母爱那样及时,那样随叫随到,但对孩子而言却是不可缺少的。作为爸爸,关爱孩子关爱家庭是你义不容辞的责任,是你身为父亲的权利,没人可以剥夺,也没人能够替你行使。

所以,从今天开始请你推掉那些无谓的应酬,多花些时间在家里吧!拖拖地,洗洗衣,承担一些家务,为孩子做顿饭,讲故事,也许一开始做不好,但只要用心去做去坚持,你会收获很多爱的回报。

别说工作忙没时间,奥巴马都能挤时间陪女儿逛书店呢,何况是你!家人要的是你的态度,你的真情!

家是用爱浇灌的地方,老婆和孩子都需要你悉心的呵护和真心的关爱,这爱掺不得半点虚假,需要高质量高纯度。

一个用心爱孩子爱家庭的爸爸,不论他身在哪里,家人都可以感觉到幸福和知足,因为真心实意的爱,比心不在焉的敷衍温暖多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