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圆是一种期待,也是一种幸福——解读绘本《团圆》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0
      团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都有特殊的地位,深深地根植在每个华人的心中。但现实往往是想要团圆并不会那么容易。正是这种不容易,让我们会更加懂得珍惜。

      约翰伯宁罕认为真正伟大的童书是能够给大人和孩子一样多的东西。一本优秀的绘本应该是适合所有人去看的。《团圆》就是这样一本书。不仅孩子可以看,学习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感受浓浓的父爱,成人也一样,往往会让我们想起小时候的情境,想到我们的父亲,特别是我可能马上就要成为一个父亲,更让我感受深刻,是一本直戳我泪点的书。

    《团圆》这本书从封面就告诉我们,这是一个圆满的故事,一家三口温馨的躺在一起。封面标题设计的也很有意思,用的是过年贴的楹联的形式,简单地就能让读者进入这个氛围中。

      进入环衬,这种波点的设计,在整幅图中都存在在小女孩的身边,她的衣服,她床上的被子,她床边的窗帘,如果说这些只是类似的图案,那还有就是环衬图案和封面图案中床单的花色是一模一样的。可能正如作者余丽琼说的那样,这个故事起源就是她小时候自己的故事,小女孩就是作者自己,而这个故事是作者多年来埋在心里的情结。

      整个故事的发生放在了江南水乡,时间是春节。

      春节是所有人都要回家的日子,团圆的日子,对于中国人,与其说春节是一个节日,不如说春节就是所有人的一种团圆的情节,这个节日里讲团圆,一定是很合适的。

      江南水乡,青瓦白墙,小桥流水,生生不息,不息的就是情感和传承。

      故事有两条线,一条是小女孩和爸爸的亲密程度的变化,故事一开始,小女孩和妈妈起的特别早,因为爸爸要回来了,一年一次的归来,小女孩和爸爸已经一年没有见过,或许是时间让她和爸爸生疏了,只是伸着脑袋偷偷地看着拉着箱子,走来的爸爸。爸爸走过来直接抱起小女孩,用胡子扎脸,多么熟悉的场景,你还记得吗?还记得被你爸爸胡子扎吗?真的建议这本绘本让爸爸来给孩子读,读的时候也用胡子扎一扎孩子的脸,一定会有特别的效果。

      爸爸带着小女孩去剪头发,镜子里的爸爸越来越像以前的爸爸了,随着慢慢的接触小女孩对爸爸的记忆回来了。然后爸爸修窗户、刷门漆、换灯泡……小女孩还给爸爸送水,这说明他们之间关系又更亲密了,再后来被爸爸带上屋顶,被爸爸抱起来放肩膀上看风景,这是全书第一次爸爸和小女孩单独的和谐亲密的互动,故事也到了小高潮。最后分别的时候又是一种浓浓的亲情。

      这个故事里有一个重要的道具,也就是故事的另一条线,那就是这枚好运的硬币。圆圆的硬币,形状上也和团圆呼应。特别赞同奚松老师说的,一枚好运硬币是《团圆》故事的核心。

      从包进去这枚硬币,到被爸爸喂着吃的时候吃出来这枚硬币,我想,一定是爸爸故意让女儿吃到这枚硬币的,作者故意没有说出来,就是为了隐藏这种父亲对女儿深深地爱。后来跟小伙伴炫耀自己的硬币,大红包也比不过。再后来以为自己在玩耍的过程中弄丢了硬币,到处找也没找到,很难过,想想我们是不是也有这种时候,天天忙着工作,忙着各种事情,最后突然发现,孩子疏远了我们,亲人离开了我们,难过吗?后悔吗?还好我们故事里的小女孩发现原来硬币一直在自己身上。到最后,小女孩不舍地把这枚好运硬币交到了爸爸的手里,因为爸爸又要离开,又要去盖大房子,又要一年后再回来,这枚硬币又变成了小女孩对爸爸爱的载体,这副画里,爸爸的身子蹲着,显得异常魁梧高大,用一只手抱着小女孩,另一只手接过孩子递过来的闪闪发光的硬币。女孩很安静,爸爸也闭着眼睛,画面很安静,也很震撼人心。圆,也是一种生生不息,代表了轮回,团圆的日子虽然短暂,但盼望团圆的日子也是团圆的一部分。父亲与女孩之间的爱,也是在这硬币之间如此轮回流转。

      最后再聊聊封底,一张合家福,新拍的合家福。还有安全帽、对讲机等等工地上用的东西。这是爸爸的东西,爸爸把一家人一直放在心里,为了家庭和孩子在外打拼,辛苦但是幸福。

      整个故事是温馨的,虽然后分别的不舍,但是因为一枚好运硬币让故事后面充满了希望。

      我们身边不乏那种一年才能回家一次的爸爸或者妈妈,留守儿童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我们的孩子很容易有代入感,图画和文字都很朴实,很生活,孩子读的时候,能感受到浓浓的亲情。看到很多书评里的爸爸妈妈们说,孩子看完绘本以后,说自己一定要珍惜自己的爸爸妈妈在身边生活的日子。很推荐所有的孩子和成人都应该读一读这个绘本。

      最后,祝愿所有孩子的童年,都有父母的陪伴。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