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天窗分段要分成三段,并写出。各段的意思

给天窗分段要分成三段,并写出。各段的意思

四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天窗》一共有九个自然段,把课文分成三个部分并概括大意如下: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大意:介绍天窗的由来或者天窗的作用。

第1和第2自然段起到铺垫的作用,第3自然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因为冬天冷、雨天潮不能开窗户,所以屋里黑乎乎,为了采光好,所以又建了一个天窗)

第二部分(第4—7自然段)大意:在雨天透过天窗孩子们可以看到的,可以想到的;在睡不着的时候透过天窗孩子们可以看到的,可以想到的。

第4和第6自然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第5和第7自然段就是本文所要描述的主旨内容。

第三部分(第8—9自然段)大意:对孩子们透过天窗看到的从而想到的内容做总结,感谢大人建造天窗,赞美孩子们的想象力丰富。

第8自然段是对前文主要内容的总结,第9自然段对是对文章主要内容的升华。

扩展资料:

《天窗》是茅盾先生写的关于童年生活的一篇小文章。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参考资料来自:百度百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3-09

课文共有8个自然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简要介绍天窗的位置、形状和作用。

第二部分(第4-7自然段)写了孩子们下雨被叫回家和夜晚被逼上床“休息”时,通过天窗想象外面精彩有趣的世界,获得心灵的慰藉。

第三部分(第8自然段)是作者对孩子的赞美,拥有想象力的孩子们,心灵是自由的,他们能够超越现实生活,天马行空,看到“更真切,更阔达,更复杂,更确实”的世界。

扩展阅读

《天窗》是茅盾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课文选取乡下孩子童年生活的两个场景,写了孩子在雨天和夜晚,不得不待在地洞似的屋子里时,透过小小的天窗获得想象的乐趣和心灵的慰藉。

《天窗》写于1928年,当时茅盾三十多岁,早就不是孩子了。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矛盾被迫离开武汉,来到上海,此时的矛盾,生活压抑,精神苦闷,不知向谁诉说!此时的茅盾,就如同被关在黑屋子中的孩子,只能借助“天窗”,凭借想象,排解心头的苦闷。虽然身处黑暗,但他仍旧向往一个光明美好的世界。

茅盾(1896—1981年),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笔名茅盾,浙江省嘉兴市桐乡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代表作有小说《子夜》《春蚕》等。1981年,茅盾去世前将稿费捐出设立了“茅盾文学奖”,这是我国长篇小说创作的最高奖。

“茅盾”笔名的来历:沈雁冰的笔名有98个,“茅盾”是他最常用的笔名。这个笔名的来历有一个小故事。1927年,大革命失败,沈雁冰隐居上海,创作了小说《幻灭》。小说完成后开始投稿,可许多的报社却不敢登他的文章,这使得他内心十分矛盾,于是他在手稿上署名“矛盾”。稿子最后交给了《小说月报》的编辑叶圣陶。叶圣陶认为小说写得很好,但是“矛盾”这个笔名不像一个人的名字,就自作主张在“矛”字上加了一个草字头,改作“茅盾”。沈雁冰对这个改动也很满意,以后就一直以此为笔名了。

第2个回答  2020-02-15
第一段(1——3):天窗的由来.或者是(木板窗和天窗)第二段(4——7):在暴风雨天或夜晚,天窗给孩子们带来的慰藉.或者是暴风雨中的慰藉,黑暗中的慰藉.第三段:(8、9):天窗的意义.从“天窗是什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