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战争中,真的很可惜中国不败而败,什么是“不败而败”?

如题所述

“不败而败”是指中国在中法战争中本有机会能取得最后胜利,但由于清朝统治者的懦弱、妥协,向法国侵略者进行求和活动,签订不平等条约,胜利的成果被葬送,使得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

1883年法国发动侵华战争后,各方面围绕和战问题的外交活动和秘密谈判几乎没有停止过。镇南关大捷本来使中国在军事上、外交上都处于有利地位,但清政府在整个中法战争期间,即使在被迫宣战以后,也担心会激起民变、兵变,因此始终或明或暗、直接间接地向法国侵略者进行求和活动。

李鸿章等人主张趁胜就收,把镇南关大捷当作寻求妥协的绝好机会,建议清政府立即与法国缔结和约。1885年5月13日,清政府任命李鸿章为谈判代表,与法国政府代表、驻华公使巴德诺在天津开始谈判中法正式条约。

1885年6月9日,中法在天津签订《中法会订越南条约》,主要内容是:清政府承认法国对越南的保护权,承认法国与越南订立的条约;中越陆路交界开放贸易,中国边界内开辟两个通商口岸;日后中国修筑铁路要向法国商办;六个月内,中法两国到中越边界勘定界限;法军退出台湾、澎湖。

从此,中国承认法国吞并安南,中国西南门户大开。

扩展资料:

在历史上,越南曾长期作为中国多个王朝的藩属国而存在。这种状况一直维持到晚清时期才被打破。

自从“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列强看到自诩为天朝上邦的大清王朝原来是如此软弱无力,于是就将殖民侵略的步伐逐渐向东方延伸。其中,作为当时世界一流强国的法国把自己的目标瞄准了清朝藩属国越南。

1859年至1862年,法国以越南民众用暴力对付法国传教士为借口,派兵占据了越南南部被称为交趾支那的三个省,并迫使越南接受苛刻的不平等条约。自此,法国在越南获得了贸易权、传教权和控制越南对外关系的权力。

1874年,法国又在原条约的基础上提出了新要求。按照新条约中的规定,越南实际上已经沦为了法国的保护国。当时的清朝政府正忙于处理国内一大摊焦头烂额的事务,无暇顾及越南的情况,所以只是提出抗议并发表声明宣称越南是中国的藩属国,拒绝承认法国提出的条约。

不过,法国志在将越南变成它的殖民地,所以并不理会清朝政府提出的抗议,依然我行我素地在越南北部派驻军队,修建军事设施。

1883年12月,法军于14日发起攻击,中国驻军被迫实行了军事抵抗。法军依靠优势的装备,16日占领山西。中法战争爆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法战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0-01

不败而败的意思是本来不可能失败的,最后却导致了失败的结果,不败而败要结合中法战争(清法战争)的过程来看。

1883年5月19日,在今越南河内市郊外的纸桥一带,中国黑旗军将士同法国侵略军进行了一次重要交锋,这就是近代历史上著名的纸桥战役。

纸桥战斗消灭法军230多人,这是中国人民在抗法战争中获得的一次重大胜利。法国侵略军不甘心失败,继续扩大侵略战争,但中国人民的抗法斗争,也风起云涌,给法国侵略者以更大的打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有利形势。

就在前线胜利进军声中,卖国的清政府和法国政府加紧谈判,最后竟在1885年6月9日签订了屈辱的投降条约,造成了“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的局面。前线官兵用鲜血换来的胜利果实,就这样被轻易地葬送掉了。

战败原因

中国在这次反侵略战争中,本有机会能取得最后胜利,但由于清统治者的懦弱、妥协,胜利的成果才被葬送,使得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

其次,清政府之所以对法议和,客观上也是因为英美等国的态度,他们担心中国一旦取得对法战争的全面胜利,就会进一步增强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者的决心,清政府也可能不再如以前那样驯服了,而且危及自己在华的侵略利益。

英外交大臣就曾说:“中国的任何胜利,一般都会对欧洲人发生严重后果。”因此,他们极力施加影响,迫使清政府尽快对法妥协。

扩展资料

中法战争的历史评价

1885年6月9日李鸿章与巴德诺在《中法新约》(即《中法会订越南条约十款》)上签字画押之后,清朝承认越南为法国的殖民地,中法战争宣告结束。

世人因此约丧权辱国,且签订于清军作战获胜之时,故称中法战争的结果为“法国不胜而胜,吾国不败而败”。并且在以后长达一个世纪的时间内,这种说法不绝于耳,普遍为人们所接受。

然而一些学者也认为,用“法国不胜而胜,吾国不败而败”来总结中法战争的结局是不贴切的,中国在这场战争中并没有太大的失败,或者说中国压根就没有失败,甚至还可以说中国胜利了。

说中国失败不大的理由是,《中法新约》虽不平等,但与其前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其后甲午战争所订的条约相比,中国的损失要小得多,以并不太大的损失结束一次中外冲突,在外交上是一次不大的失败。

另有学者评价说:“综合陆、海两线实际,乘胜即收是一项有利有理有节的决定。”

军机处发寄两广总督张之洞的电旨中说:“现桂(军)甫复谅(山),法即据澎(湖),冯(子材)、王(德榜)若不乘胜即收,不惟全局败坏,且孤军深入,战事亦无把握;纵再有进步,越地终非我有;而全台隶我版图,援断饷绝,一失难复,彼时和战两难,更将何以为计?”

这些出自实情的话语,说明清廷及时把握战机、以战促和,顾及全局的隐衷。

此外还有学者认为,法国虽经这场战争实现了它把越南变成“保护国”的目的,但并未获得清政府的战争赔款、割地抵押。

另一方面,这场战争使号称“世界第二”的法国的国际声誉一落千丈,而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声誉却得到提高。所以,这场战争是双方均有得失的战争:中国没有失败,法国也没有胜利。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日报-1883年5月19日 纸桥战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法战争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2-05-09
中法越南条约,1883年(光绪九年),中法战争在越南境内初起,清廷命李鸿章统筹一切边防战事。李鸿章则认为“各省海防兵单饷匮,水师又未练成,未可与欧洲强国轻言战事”导致或故意导致福州马江中法海战的下级官员张佩纶,福建海防事宜,兼署船政大臣下死命令不可先行开炮,违者虽胜也斩。福州水师被全部憋死在马江。
张佩纶是特调来主持中法之战,之前就是李鸿章的跟班,并且李鸿章是张佩纶救命恩人,张佩纶以前是清流派,后因李鸿章是救命恩人的原因,一直维护李鸿章。早在上任之前李鸿章的书信里就指导过张佩纶如何逃避责任。最后看到的是一个唱红脸一个唱黑脸。李鸿章是战事统筹大帅,用清廷之名躲在背后唱黑脸。有什么错都是清廷错。张佩纶只管唱红脸。张佩纶行为之诡异,既然一开始就不想跟法国一战,为什么把福州水师从上海调回福州,居然还把开战的法国军舰请入闽江谈判,以最佳攻击距离面对尾部福州海军,不想打只要岸炮封锁闽江口根本就无法进入闽江。这种把敌军请入闽江谈判,匪夷所思所施的行为,根本就是阴谋,并且因张佩纶下死命令不可先行开炮,违者虽胜也斩。导致法军有突然开炮之绝对优势,当退潮时不利于福州水师移动时突然开炮,把福州水师全部憋死在马江。

以李鸿章的私心不把最先进的福州水师憋死在马江,他的北洋水师无法独得海军大权和经费。张佩纶因下揣上意有功,以大龄三婚四十二岁,而且因马江海战之罪被摘掉顶戴之罪身,被李鸿章招为他女儿二十一岁之女婿。福州水师船舰被法军全部击沉于马江后,引起中国官兵同仇敌忾,然后中法进入大战,清兵在余州大捷,收复10余州县。然后镇南关大捷,先后收复广威府、黄岗屯、鹤江等地。此后,一路势如破竹,乘胜追击法军,攻克文渊城,直逼谅山,终获谅山大捷。

南洋水师也告捷,重创两艘大法舰,法国军舰在港外游弋,不敢内侵。台湾对法军也有基隆和淡水捷报。此刻法军怕了,法国游行四起,政府内部也群起斥责内阁总理茹费理的远东政策,迫使内阁要求停战和谈。李鸿章同意了,最后居然签了法国最初的条件,不平等条约。而站在左宗棠一边,对法军英勇抗战的将领也对李鸿章主和不服。李鸿章指使亲信潘鼎新、刘铭传等陷害定边军首领王德榜、台湾兵备道刘敖,将他们充军流放致死。而左宗棠突然死亡。

因李鸿章签了〝中法越南条约〞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法国又得到很多权益,法国有中法越南边界越境特权,中国西南门户洞开﹐法国长驱直入云南﹑广西和广州湾(今湛江市)﹐无须交战,并使之与越南一度变成法国的势力范围。李鸿章签了〝中法越南条约〞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它隐藏着非常大的利益交换,变相割地,因为西方惯用的回扣贿赂,就是你给越多利益,从利益里回扣越多的钱给你,李鸿章卖国怎么可能不大手笔。主和派会演变成仇杀程度,可见除了枱底贿赂利益,别无其他解释。
中国最著名的近代事件:中法战争,法国不胜而胜,中国不败而败,中国打胜了,居然还签了最初不平等条约,外加变相割地赔偿。左宗棠痛骂李鸿章〝误尽苍生〞十个法国将军也比不过李鸿章破坏更坏。
第3个回答  2019-10-01
中法战争,战争才只是刚刚开始,在并未见谁强谁弱的时候,清政府害怕战争扩大,其它列强会介入,对战争的胜利没有把握,才提出签订条约,结束战争。
也就是说,清政府不是因为在战争中处于劣势,战争失利,才投降的。因此称为“法军不胜而胜,中国不败而败”。
第4个回答  2019-10-08
战争过程中,法军的陆海二军虽于多数战役占上风,但未取得底定全局的战略性大胜:法国远东舰队虽于海战赢得全胜,并一度攻占基隆、澎湖等地,却因于沪尾(今新北市淡水区)一役受挫及疫病流行,无法达成拿下台湾全岛的战略目的;而清军虽于初期陆海皆遭惨败,导致由恭亲王奕䜣领班的军机处被全面撤换(甲申易枢,又称为“甲申朝局之变”),但后期勉强在台湾形成僵局,且有冯子才统率各部于镇南关之役给法国陆军带来较重伤亡并成功夺回谅山,导致茹费里政权垮台。以此为契机,两国重启和谈,结果订定《中法新约》,清廷承认法国对越南的保护权,两国重开贸易。
就《中法新约》条款,有一派看法认为前约签订时战局对中国不利,谈判新约时李鸿章却未善加利用后期对中国渐趋有利的战局,坚持修约,终使中国丧失一大藩属。然而另一看法认为新约内容尚称合理,因为在停战前,越南90%以上领土及主要城市(包括顺化、河内、西贡)都已由法军控制,而清军只夺回谅山。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