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天津的春节、元宵节节日的民风民俗等相关知识的调查报告 500字

如题所述

农历春节,是一年之始,也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这个节日的活动,实际上是从前一日傍晚——除夕就开始了。从前在济南,除夕这天家家“易门神桃符春贴,遍地撒芝麻秸,陈设供果迎祖先。是夕辞岁,燃爆竹滚人设酒守岁。”(《历城县乡土调查录·习俗》)其中有些习俗,一直沿袭至今。 当夜幕降临时,每家的饭桌上都摆上丰盛的饭菜,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和和乐乐地吃团圆饭。饭前先到街上烧纸,把祖先们迎回家中,供在写有牌位的供桌上。供桌后面的墙上,还挂有大幅画有祖先形象的“家堂轴子”。吃完“年夜饭”,放过迎春的爆竹,一家老少又围在火炉旁,嗑瓜子,聊天,通宵不眠,此即谓之“守岁”。到“年五更”新旧岁交替时刻,再吃“更岁饺子”。饺子一般为素馅,取新年素素静静之意。吃过更岁饺子,新的一年来临,晚辈们开始给长辈磕头拜年,长辈们则把“压岁钱”分给孩子们,高兴地接受着晚辈的声声祝福。 年初一清早,大拜年开始了。孩子们穿着刚刚更换的新衣,大人们也个个穿着整齐,成群结伙地到同事、邻居、亲朋好友家中拜年。过去晚辈给长辈拜年,都要向着供桌磕头,边拜边喊着:“给某某拜年啦!”“给某某磕头啦!”近年来一般不再磕头,熟人见面或抱拳或握手,说些“恭喜发财”、“过年好”之类的吉祥话,处处充满欢乐的气氛。 除夕和初一,也有许多禁忌。如除夕夜里不能高声说话,更不能说不吉利的话;出嫁的姑娘初一不能回娘家,俗信回娘家会把娘家吃穷;除夕和初一打碎盘碗之类的器具被认为是不吉利的征兆,万一不小心打碎东西,要赶紧说一声“岁岁平安”来破解;初一不能吃面条,据说吃了面条一年麻烦不断;初一不兴扫地和倒垃圾,怕的是将财宝一起扫出门。 年初二这天,是已出嫁的姑娘回娘家的日子。女儿携“姑爷”回家拜年,娘家要盛情款待。“姑爷”被称为“贵客”,吃饭喝酒要坐在上首位子上;回门的女儿则陪着久未见面的母亲和姊妹们说说知心话。由于过去许多大家庭是几世同堂,归宁的女儿常常是两辈甚或三辈同堂,家里顿时热闹非常。初二闺女回娘家的习俗至今流行不衰。 年初三,旧时有“挖月芽儿”的习俗。入夜,当一弯新月挂在寒空时,一些妇女便将自己的孩子带到院里,面对新月跪在蒲团上,手拿一把盛饭的勺子,先对月芽挖几下,再在自己的肋边比划几下,口中念叨:“正月初三挖月芽,风牙火牙随风去,从此再不发。”据说这样一“挖”,一年当中就再也不会牙痛。初三这天按旧俗还是“开井日”。清晨,人们便以香火、素菜等供于井台上,将除夕封井的红纸揭去,开始汲水。 正月初五旧时称为“破五”。这一天家家都要包饺子,俗谓之“捏破五”;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圆饭,忌说不吉利的话;小孩子们则燃放鞭炮,叫作“送年”。初五晚间,家家户户“送家堂”:供上水饺,跪拜祖先,取下“家堂轴子”,再到街上为祖先送行,这就意味着年节已经过去。 正月初七为人日,唐代称为“人胜节”,在济南民间叫作“人七日”。据说人日主人丁兴旺和人身健康,人们以此日的天气晴否来占验本年的收成好坏。南朝人宗凛在《荆楚岁时记》中说:“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置头之鬓,又造华胜相遗。”一千五六百年前的这些“荆楚遗风”,在济南的旧俗中也得以体现。过去在“人日”这天,济南人都要举行庆祝活动或参加娱乐活动。人们在五角绸或纸中剪出七个人形,贴在屏风或影壁上;也有的以薄金属雕成人形,戴在鬓角处。他们还用七种蔬菜制成饼或吃“人齐菜”并互相馈赠,表示祝贺。“人日”这天妇女不能做针线,俗传“人日做针线,专扎婆婆眼”。 正月初十这天为石头神生日,称“石磨日”、“十子日”、“石不动”等。这一天不准搬动石头和碾、磨、石臼等石器,俗信否则会伤了庄稼。这一天还忌开山打石和以石盖屋,并有向石头焚香祭拜、午间供奉烙饼的习俗。还有的地方流行抬石头神的习俗:初九夜里,将一个瓦罐冻结在一块平滑的石头上,初十早晨由十名姑娘或男青年,轮流抬着瓦罐奔走。如果石头始终不落地,预示着新的一年丰收;如石头落地,预示着年成不好。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因为观灯是这一天的重要活动,所以又称灯节。元宵节是继春节以后的一个比较重要的传统节日,至今城乡人民仍普遍欢度。 除观灯外,元宵节前后,济南的街头巷尾,到处都是踩高跷的、跑旱船的、舞龙灯的、耍狮子的。这些活动到元宵夜达到了高潮。各种表演队伍中,高跷队的阵容最为壮观:队前是高大的纸扎门灯,上写高跷队的名字;门灯前是手挑红灯笼的领队人,后边是锣鼓队,再往后就是两人一对叉花串行的高跷队了。队员踩在1米多高的木棍上,分别扮成戏曲中的武松、林冲、孙悟空、猪八戒、脏官、丑婆等。随着有节奏的锣鼓点,他们各显神通,做各种滑稽表演和高难度的动作,时而令观众捧腹时而激起阵阵喝彩。过去济南以东舍坊、马家庄、西青龙等处的高跷队最为有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3-29
天津春节海关,天津海关_第一个月的新年

(1)第一个月理发,理发舅舅。 15日

(2)祈祷的外甥,叔叔送光明。 “注意发送'鸭'形灯,取其谐音”负责子“的意思,侄子祈祷。我侄子活到百年老字号的意义。”有这种风俗是不坏,但种灯变得越来越多,金鱼灯,蒺藜灯采取富有以上的吉利含义。

(3)第十六次千疮百孔。妻子回娘家就在这一天,你可以抵御疾病。

自定义功能

天津新年习俗中最重要的价值取向是“快乐家族”的社会意义保证父权社会的父权家庭团聚。在天津的农历腊月初八腊八节称为“腊八儿,许多天津腊八粥泡大蒜和醋喝在这一天,准备的第一个月腊八蒜和腊八醋。从腊月15,天津元旦厂商全街“(GAI),是多种商店放养齐,摆上贩卖商品的吃喝玩乐。天津春节市场主要集中在南寺,北大街,天津为中心的天后庙,这就是今天的天津古文化街地区。 “二十三,灶王爷,24,扫房子,25,糊窗户; XXVI,顿肉; 27宰杀的公鸡; 28脂肪的面粉; 29分天津粘贴在说,也体现年前的特点,天津人民准备新年天津住宅中,人们往往把一个新的杨柳青年画,擦玻璃,收拾屋子,贴好大红对联,“倒”的倒“福”字,红色的纸切“挂千”粘贴“调儿。哪的刁孩子一个彩色纸或红色纸剪刻图案,天津人民的发布的门和窗户的玻璃或横棱每一个家庭粘贴的刁孩子必须去到了第五日的第一个月的农历日历天受损,否则将意味着今年并不顺利。此外,烟花爆竹基本上都是全国的第一个月。 12个月,23天的天上的灶神天津民俗,家家户户都买糖瓜儿,等到晚上12点拜灶神。除夕,天津每个家庭的经常放的供品供奉神灵在夜间,所有的灯周围的房子指向父系家庭聚集在一起吃团圆饭,晚上不睡觉后,灯亮到天明,天津称为“庆祝新年的夏娃,天津新的新年习俗,其中禁止夜间扫地,倒水,一把剪刀,“破”,“坏的”,“没有”,“”,“光”,“鬼”,“杀“,”病“,”输“,”穷“,”否“和”少“不吉利的话,在农历新年天津习惯一早去参观的朋友和亲戚,俗称新年,送的年礼方面,天津注重送全流域修剪腊梅,海棠,迎春花。也是在这一天,每个家庭的米缸不能为空,如果为空,饥饿的危险,道德的一年,而在这一天还禁止浇水,清扫,垃圾和其他行为,天津往往认为水,土壤气体钱“,垃圾,粪便被视为的”施肥,浇水,清扫,垃圾将“气钱”扫走。可以不走别人的家在第一个月过去几年,这一天,大家饺子,剁小人,捏小人嘴;第十六次家庭,走出去,漫步遛弯儿,称为漫步疾病,在新的一年是不是生病了。大年初二,天津有一个传统, “回娘家”。天津被称为“破五的第一个月。在这一天,家家户户吃饺子,烹饪,菜板切碎叮咚作响,这意味着印章的“小人”。正月十五元宵节,天津称为“灯节”,这天每家每户除了吃汤元,而且还专门系统的神和佛面对刺猬和老鼠,前,后节灯,天津城店的第一个月,从13日至17日的第一个月,张灯5。周四晚的第一个月20日,天津各家各户在农村,而且在自己的医院或地板上的白色粉末的房子,以画小囤地和小梯子,把他们的食物和硬币,这意味着在未来的一年物质丰富的LIANGFENG。天津也不能要注意的第一个月理发师,医生,医药,踢球的孩子。年糕,元宵节习俗

元宵节吃

元宵和春节端午节粽子的时令食品。吃元宵如满月象征着家庭团圆,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的。说:“汤圆”“圆子”元宵“水圆”浮圆子乳糖圆子“生意人美其名为”元宝“,由糯米,或实心,或带馅”饺子“。软豆沙,白糖,山楂,煮,炸,蒸,炒

无论南方和北方,正月十五吃元宵与家人团聚。“元宵”的食品名称,据说出现于宋末王朝,是因为人们习惯于吃,因为它灯节之夜。在十五月圆之夜月亮,元宵之夜是在新的一年,“一年一轮的”天上满月开始,在其最明亮的,如如满月的元宵,与自然天文馆微妙的聚乙烯食品形的对应关系。“星月当空万烛烧,天堂在地球上灯笼高高挂”来表达情绪的人,一个幸福的家庭团聚。说起汤圆,近代史上,有一则轶事,说这是全国反对君主立宪制的男子,趋炎附势引守巴陵郡“说,”在同一轮,基本单元,公道“,说”元宵“谐音“袁消除骂人的话。袁听他的话,并下令”元宵“改叫汤圆。这个传说一直没有字为基础。大部分地区袁世凯的名字,崩溃后的恢复“元宵”。

灯笼

汉明帝永平二年(公元58 - 75),因明帝为弘扬佛法,适逢蔡宁静获得达摩从印度回来,说喝在摩尔多瓦,印度的陀国,第十五高僧云集瞻仰佛舍利,是佛的吉日参与。汉为了弘扬佛法,下令第十五晚上在宫殿和寺院“燃灯表佛。从那时起,海关元宵放灯,原来只在法庭上举行,并蔓延到私营部门。每正月十五,无论士绅和平民应该挂灯,城市和农村的夜晚灯火辉煌。

情况下,胫骨和趋势,和志巷道里,七剑圣地亚哥和跳五剑感到震惊,并常在空中,元君的立场金波。 “我们可以看到,从文本,早在500年BC,高跷得到了普及。不仅追平长木上的两足动物的表演,可以跳跃和舞剑点高跷,高跷,跷和运行摇臂三个最高的10英尺。根据古老的书籍,记载,古代的高跷是木头做的强项中央刨木棍,以放脚,然后将绳子绑脚踩高跷的腿。表演剑术,分割,跳凳,过的表,跳舞,和其他行动。高跷秧歌在北方,剧中的人物渔民,媒婆,傻的儿子,萧二哥,尼姑,和尚和其他表演服装滑稽,能唤起观众的极大兴趣。南方的高跷,扮演着许多角色在歌剧中,关公,张飞,吕洞宾何仙姑,张盛,红娘,济公,神仙,小丑皆有。他们玩一边唱生动有趣的笑了,如履平地,踩着高跷的形式,原始古朴的人为了收集浆果为食的树,两条长长的棍子绑自己的腿,并开发了一个摇臂技术活动。去百病

元宵节的庆祝活动,活动有一个信念,“走疾病“也被称为”烤百病“,”三病“,参加其中大部分是妇女,他们结伴在手,或靠在墙上,或桥,走在郊外的目的是推动本病除灾。 BR />节日,越来越多,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许多地方,增加了耍龙灯节,玩狮子,走在高跷,旱船舞,打鼓及其他活动。
第2个回答  2013-02-17
天津春节习俗
天津风俗_.正月过年
(1)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
(2)正月十五为外甥祈福,舅舅送灯。“讲究送‘鸭子’形的灯,取其谐音‘押子’之意,为外甥祈福。也有预祝外甥长命百岁之意。”至今此俗不衰,而且灯的种类日趋繁多,金鱼灯、蒺藜灯等取富裕有余和吉利的寓意。
(3)正月十六,走百病。这一天媳妇们要回娘家,可以消灾祛病。
风俗特点
天津的年俗最主要的价值取向就是“阖家欢乐”,其社会意义是保证宗法社会下父系家庭的团圆。农历腊月初八的腊八节在天津称为“腊八儿”,许多天津人在这天喝腊八粥并用醋泡大蒜,从而为正月准备腊八蒜和腊八醋。从腊月十五开始,天津的年货摊贩要“上全街(gāi)”,就是各商店把年货全部上齐,把所有吃喝玩乐的商品都摆上贩卖。天津的年货市场主要集中在在天津天后宫为中心的宫南、宫北大街,也就是今天的古文化街一带。“二十三,灶王爷上天,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糊窗户;二十六,顿大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白面发;二十九,贴对子。”的天津俗语也体现了年前天津人民准备过年的特点,在一般的天津民居,人们往往换上新的杨柳青年画、擦玻璃、收拾屋子、贴好红春联、“倒有”和“倒福”、红剪纸“挂千”、贴“吊钱儿”等等。其中,吊钱儿是一种用彩纸或者红纸剪刻成的图案,天津人民将其贴在门窗的玻璃或者横棱上,每家每户贴上的吊钱儿必须要到农历正月初五那天才能损坏,否则就会暗示一年不顺利。此外,鞭炮和焰火基本上也贯穿整个正月。腊月二十三在天津民俗里是灶王爷升天的日子,家家户户要买糖瓜儿并等到夜里十二点祭祀灶王爷。大年三十,天津各家各户往往摆上供品供奉神佛,当天夜里,把家中所有灯火点明,父系家庭的一家欢聚一堂吃团圆饭,之后的一夜不能睡觉,灯火亮到天明,天津人称之为“守岁”,天津年俗里,这一夜禁止扫地、倒水、用剪刀,说“破”、“坏”、“没”、“死”、“光”、“鬼”、“杀”、“病”、“输”、“穷”、“没有了”和“少了”等不吉利的话语,大年初一天津人习惯一早出门走亲访友,俗称拜年,在送年礼方面,天津人讲究送整盆不剪枝的腊梅、海棠和迎春花。另外在这一天,每家每户的米缸不能空着,如果空着就寓意一年之中有断炊之虞。而且在这天还禁止洒水、扫地、倒垃圾等行为,因为天津人往往将水、土视为“财气”,将垃圾、粪便看做“肥水”,洒水、扫地、倒垃圾会把“财气”扫走。正月初五不能到别人家拜年,这天家家都包饺子,剁小人,捏小人嘴;正月十六晚上要一家人出去遛遛弯儿,这叫遛百病,为的是新年不生病。大年初二,天津有“回娘家”的传统。正月初五天津人称为“破五”。这一天,每家每户要吃饺子,并且在切菜的时候,菜板要剁得叮咚响,暗示剁“小人”。正月十五上元节,天津人称其为“灯节”,这一天每家每户除了吃汤元外,还要供奉给神仙和佛祖面制的刺猬和老鼠,灯节前后,天津城内各商铺从正月十三日至正月十七日张灯五日。正月二十四晚上,天津农村的各家各户还要在自家的院内或屋内的地上用白粉画出小囤和小梯子,在他们上面放粮食和铜钱,寓意来年物丰粮丰。除此之外,天津人还讲究正月里不能理发、看病、吃药、打孩子。

元宵节的习俗
吃元宵
  元宵和春节的年糕、端午节的粽子一样,都是节日食品。吃元宵象征家庭像月圆一样团圆,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元宵称“汤圆”“圆子”“水圆”“汤丸”“浮圆子”“乳糖圆子”,生意人美其名为“元宝”,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煮、煎、蒸、炸皆可。
  不管南方北方,正月十五这一天都要合家团聚吃元宵。“元宵”这种食品名称,据说出现于宋末元初,是因为人们习惯在上元节之夜吃它的缘故。上元之夜是新年中第一个十五月圆之夜,“一年明月打头圆”,天上一轮圆月朗照,人间则聚食形如满月的元宵,与自然天象有极微妙的对应关系。“星月当空万烛烧,人间天上两元宵”,表达了人们全家团圆幸福的心情。
  说起汤圆,近代史上还有一个掌故。话说袁世凯称帝遭到举国反对,手下逢迎者引《巴陵县志》说“圆、元语同,又有完了义”,说“元宵”谐音“袁消”,乃诅咒之词。袁听信其言下令“元宵”一律改叫汤圆。但这个传说一直未见文字依据。袁世凯垮台后,大部分地区又恢复了“元宵”的名称。
  观灯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属其胫,并趋并驰,弄七剑迭而跃之,五剑常在空中,元君大惊,立赐金帛。”从文中可知,早在公元前五百多年,高跷就已流行。表演者不但以长木缚于足行走,还能跳跃和舞剑,高跷分高跷、中跷和跑跷三种,最高者一丈多。据古籍中记载,古代的高跷皆属木制,在刨好的木棒中部做一支撑点,以便放脚,然后再用绳索缚于腿部。表演者脚踩高跷,可以作舞剑、劈叉、跳凳、过桌子、扭秧歌等动作。北方的高跷秧歌中,扮演的人物有渔翁、媒婆、傻公子、小二哥、道姑、和尚等。表演者扮相滑稽,能唤起观众的极大兴趣。南方的高跷,扮演的多是戏曲中的角色,关公、张飞、吕洞宾、何仙姑、张生、红娘、济公、神仙、小丑皆有。他们边演边唱,生动活泼,逗笑取乐,如履平地。据说踩高跷这种形式,原来是古代人为了采集树上的野果为食,给自己的腿上绑两根长棍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跷技活动。
  走百病
  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性的活动。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动。
  追问

真的假的?

追答

这些参考文献都是有据可查的,以此作为你调查报告的依据,我们回答问题都是有理有据。
希望对你有帮助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