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诗在日本历史上和现代的发展状况如何?

如题所述

作者:凤妩
链接:http://www.zhihu.com/question/22957495/answer/75432286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先说在日本历史上的汉诗。
毫无疑问,日本汉诗是中国古典诗歌在海外的最大分支,因袭借鉴自中国古典诗学。汉字于公元284年王仁献论语传入日本(手机凭记忆作答时间可能有误,但大致是这个时间),日本第一本汉诗集《怀风藻》成书于公元751年。
从751年至今日本汉诗已经经历千余年的发展演变,一般分为:王朝时期、五山时期、江户时期、明治后时期。
王朝时期约五百余年,历经大和时代、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文武天皇、嵯峨天皇、长屋王、岛田忠臣、菅原道真等都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菅原道真提倡要摆脱对汉诗的单一模仿,将其本土化,即他在遗诫里讲的“和魂汉才”。
对了,其中还有这个我们中国人比较熟悉的阿倍仲麻吕,中文名字晁衡,是李白的好朋友。晁衡回日本时遭遇大风,坊间谣传他落水溺死,李白写下“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为之哀悼。

此时正值唐宋,正是我天朝国力、诗词都昌盛之时,日本为了学习先进的文学,派遣出了我们熟知的遣唐使,他们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实是我们单方面输送)比如唐德宗年间随遣唐使藤原野葛麻吕入唐的空海和尚。空海和尚所作的《文境秘府论》是日本最早的诗话,着重于科普写诗的技巧,属于入门级诗话,非常适合当时的日本,在日本汉诗历史上地位极高。
王朝时期日本汉诗的代表作品如《怀风藻》、《凌云集》、《菅家文集》等等。

接下来的五山时期是日本汉学发展的一个高峰期,包括镰仓时代与室町时代,在此期间日本的汉诗在整体水平上比王朝时代有了质的提高,诸如别源圆旨、雪村友梅、绝海天津、中岩圆月、梦窗疏石等等非常优秀的诗人。《花上集》、《北斗集》收录了这一时期的汉诗。

近世江户时期,日本尚学之风蔚然,算是日本汉诗全盛时期。《日本诗集》、《日本诗纪》均选录了江户时期的数千首诗,尤其是友野霞舟所编纂的《熙朝诗荟》更是选录了数万余首,由此可见江户时间汉学之昌盛。

明治以后日本汉诗黯然失色,主要是因为我们自己都不行了,此时正是晚清,中国古诗自身也是江河日下。多说两句,我个人是非常欣赏清诗的,但是此时中国的诗坛确实是没有什么活力及对外影响力。

明治初的汉诗主要分为三门,梁川星岩、冈本华亭和广濑淡窗。小野湖山、森春涛等在此时间段比较突出,森春涛的儿子森槐南的星社在明治后期影响力较大,包括野口宁斋、本田种竹也和他一起玩耍。这里提下森槐南,森槐南有首《夜过镇江》:他日扁舟归莫迟,扬州风物最相思。好赊京口斜阳酒,流水寒鸦万柳丝。这首诗里每一句都能在唐宋诗词中找到典故出处。
到昭和时期,西学强势兴起,汉学越发衰落,虽有似饭冢西湖这种前辈支撑,却已无法挽回。
我日语不是非常熟悉,因此语言文字的上的发展,片假名和平假名的混合表记就略过不提了。

日本当代汉诗界以石川忠久为代表。石川忠久及其同道成立了“全日本汉诗联盟”,旨在弘扬日本汉诗,我是十分佩服。石川忠久有“宁为守拙读书子,胜作功名场里人”一句,似就是他的写照。这个日本汉诗联盟2003年在东京汤岛圣堂成立,汤岛圣堂在相当于我们中国的孔庙,目前该联盟大概有接近两千人的会员。

日本汉诗联盟目前的日常主要是发行杂志、会刊和开会,目的是把分散在日本各地的汉诗爱好者聚集起来互相交流探讨;杂志名字叫做《扶桑风韵》,每年发行一期,发行时间是四月一日。《扶桑风韵》每年以一个题材为中心向外征集汉诗作品(比如海、光、风等等),并将获奖作品刊登发表。

从选录刊登的作品来看,刊登汉诗所偏爱的题材多为风景,抒发闲适之情。这或是因为至今仍钦慕汉诗的人都是对中国文化心存好感,追慕其风雅,故而产生一种“雅”崇拜的现象,陶渊明、王维、李白、杜甫等都是他们仰慕的对象。此外他们也严守中国古典诗词规则,韵律和平仄都极非常讲究,对于汉诗的态度他们比现在的中国更为保守。

《扶桑风韵》刊行的内容多以七绝为主,内容单一,这说到底也是传统文化式微受众少的缘故,现在石川忠久到处做演讲、搞宣传,也正是为了复兴汉学。

不畏其时,故斯文不丧;前路缈茫,唯正衣冠而行。
作为中国人,我们更应如此,与诸君共勉。
满意,请采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5-22
  日本汉诗是中国古典诗歌在海外的最大分支,因袭借鉴自中国古典诗学。汉字于公元284年王仁献论语传入日本,日本第一本汉诗集《怀风藻》成书于公元751年。
  从751年至今日本汉诗已经经历千余年的发展演变,一般分为:王朝时期、五山时期、江户时期、明治后时期。
  一、王朝时期
  王朝时期约五百余年,历经大和时代、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文武天皇、嵯峨天皇、长屋王、岛田忠臣、菅原道真等都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菅原道真提倡要摆脱对汉诗的单一模仿,将其本土化,即其在遗诫里讲的“和魂汉才”。
  此时正值唐宋,日本为了学习先进的文学,派遣出大量遣唐使,他们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比如唐德宗年间随遣唐使藤原野葛麻吕入唐的空海和尚。空海和尚所作的《文境秘府论》是日本最早的诗话,着重于科普写诗的技巧,属于入门级诗话,非常适合当时的日本,在日本汉诗历史上地位极高。
  王朝时期日本汉诗的代表作品如《怀风藻》、《凌云集》、《菅家文集》等等。

  二、五山时期
  五山时期是日本汉学发展的一个高峰期,包括镰仓时代与室町时代,在此期间日本的汉诗在整体水平上比王朝时代有了质的提高,诸如别源圆旨、雪村友梅、绝海天津、中岩圆月、梦窗疏石等等非常优秀的诗人。《花上集》、《北斗集》收录了这一时期的汉诗。
  
  三、江户时期
  日本尚学之风蔚然,算是日本汉诗全盛时期。《日本诗集》、《日本诗纪》均选录了江户时期的数千首诗,尤其是友野霞舟所编纂的《熙朝诗荟》更是选录了数万余首,由此可见江户时间汉学之昌盛。

  四、明治后时期
  明治以后日本汉诗黯然失色,此时正是晚清,中国古诗自身也是江河日下。
  明治初的汉诗主要分为三门,梁川星岩、冈本华亭和广濑淡窗。小野湖山、森春涛等在此时间段比较突出,森春涛的儿子森槐南的星社在明治后期影响力较大,包括野口宁斋、本田种竹也和他一起玩耍。这里提下森槐南,森槐南有首《夜过镇江》:他日扁舟归莫迟,扬州风物最相思。好赊京口斜阳酒,流水寒鸦万柳丝。这首诗里每一句都能在唐宋诗词中找到典故出处。
  到昭和时期,西学强势兴起,汉学越发衰落。

  从选录刊登的作品来看,刊登汉诗所偏爱的题材多为风景,抒发闲适之情。这或是因为至今仍钦慕汉诗的人都是对中国文化心存好感,追慕其风雅,故而产生一种“雅”崇拜的现象,陶渊明、王维、李白、杜甫等都是他们仰慕的对象。此外他们也严守中国古典诗词规则,韵律和平仄都极非常讲究,对于汉诗的态度他们比现在的中国更为保守。

  《扶桑风韵》刊行的内容多以七绝为主,内容单一,这说到底也是传统文化式微受众少的缘故,现在石川忠久到处做演讲、搞宣传,也正是为了复兴汉学。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