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取自哪里?

如题所述

  取自——宋·苏轼《卜算子》
  苏东坡的这阕词,引起了评论界各式各样的推断。最妙的是一说东坡贬黄州时,有一“甚贤”之王氏女喜欢上他;一说是贬惠州时,“颇有姿色”之温都监女喜欢上他;一说是东坡少年时,一“豪右”之女喜欢他,俱以未果而卒,是以东坡写下了这阕词以纪之。李良年在他的《词家辩证》中引犁庄之语说,是“忌公者以此谤之”之作。此说则俗。想一想东坡此时的情况,而偏有这么多的女子喜欢他,这不是“谤”,而是“美”。为什么钟情偏在女子?而男人则偏多势利!无怪贾宝玉只以泥许男人,却将柔情之水许女子了。潦倒而偏有贤美之女子喜欢,这也是东坡又一超凡之处,看来不只诗文书画而已。不过,我虽偏爱此说,然于词的艺术性来说,我却不得不放弃,倒是从一反面意见而得到了真解。《苕溪渔隐丛话》说:“或云鸿雁未尝栖宿树枝,唯在田野苇丛间,此亦语病也。”殊不知正是鸿雁只宿沙洲而未尝栖木,这种宁甘寂寞之推断(寄托)才为有据。黄山谷只识得“笔下无一点俗气”,却没有看出其中正有一种决裂之大气盎然。王若虚似读懂了这一点,所以他说:“以其不栖木故云尔,盖激诡之致,词人贵正其如此。”丁绍仪也说:“不知不肯栖枝,故有‘寂寞沙汀’之慨。”而最后一点,只有近人陈匪石看出,他说:“通首空中传恨,一气呵成,亦具有‘缥缈孤鸿’之象。”
  词正是要写得这样才妙,连寄慨也不能让人一读便知,而只许那一二识者得窥见其藩篱,这才具有美学意义上的深远高致。

参考资料:《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2年11月20日第七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03-23
宋·苏轼《卜算子>>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