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如题所述

启示:通往成功的道路是曲折坎坷不平的,需要团结一致来克服困难,迎难而上,逢山开路 遇水填桥!

《西游记》中的“九九八十一难”大致分为四大类:一类是表现自然力和象征自然力的难,一类是象征社会种种邪恶势力的难,一类是直接来自最高统治者的难,一类是取经人主观错误造成的难。既要扫除自然灾害,又要战胜社会邪恶。

既要抵抗外来的磨难,又要克服自身的弱点。小说构成的这种自然与社会、外在与内在的多重象征体系,共同指向人生进取与文明探求这一潜在的哲理寓意。

扩展资料

后世影响

《西游记》的出现,开辟了神魔长篇章回小说的新门类。书中将善意的嘲笑、辛辣的讽刺和严肃的批判巧妙地结合的特点直接影响着讽刺小说的发展。所以说《西游记》是古代长篇浪漫主义小说的高峰,在世界文学史上,它也是浪漫主义的杰作,魔幻现实主义的先驱开创者。

自《西游记》之后,明代出现了写作神魔小说的高潮。有朱星祚的《二十四尊得道罗汉传》,邓志谟的《铁树记》、《飞剑记》、《咒枣记》、许仲琳的《封神演义》等。《西游记》对戏曲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清代宫廷大剧《升平宝筏》是西游戏,十本,240出。

《西游记》不但有续作、仿作,对后世的小说、戏曲、宝卷、民俗都产生影响,清朝子弟书里都有《西游记》的鼓词,可见影响之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西游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21

笔者看了《西游记》不知多少遍,因为我爷爷特别喜欢看《西游记》嘛!所以也顺带着看了不下十遍,遍遍感觉不尽相同。至于西游中唐僧师徒四人之所以能够成功地成佛并将经书传回东土大唐,还是有诸多原因的。

唐僧被封为旃檀功德佛;孙悟空被封为斗战胜佛;猪悟能封为净坛使者;沙悟净被封为金身罗汉。这就是立地成佛的师徒四人,其实他们的成功是有迹可循的。有人可能会说还有白龙马,但由于篇幅所限,就放过白龙马,单谈师徒四人。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沙悟净。本来因为替玉帝换盏时,不小心打碎了琉璃盏而被贬到流沙河作了妖怪,于是幸得观音点化,才有机会将功补过,才有机会成佛。

沙僧首先拥有高质量的人脉(菩萨),其次选对了团队(西游伏魔队),然后坚定目标(拜佛求经),最后永不言弃(未像八戒说回高老庄那样,动不动回流沙河)。

初识沙僧,就感觉他是一个任劳任怨的服从者,比如那一挑子行李永远是他挑,他也没有撂挑子说不干了。如今再看沙僧吧,虽然说他法力不强,本来是地球无他照样可以转得飞快,但往往一个最没存在感的人其实是最有毅力的人,因为他的存在感只在他自己心中,从不外露。

沙僧心语: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再说说唐僧吧,本来我对他的印象也与孙悟空的看法一样,固执的老和尚,又没什么大才能,至于领导才能更不突出,甚至几近没有,又手无缚鸡之力,就会讲经念咒。但我们要知道,唐僧有一点特别坚定,那就是去西天拜佛求经,此生不换。他的成功,在于他抵得住诱惑,无论是假装女仙的树妖弄一群仙人同他讲经论道引诱他,还是老鼠精逼迫他成亲他都不答应,即使假意答应,也是为了更好地出去。所以唐僧的随机应变能力还是挺强的,故此他的成功也是有迹可循的。

唐僧心语:随机应变,目标不变!

猪八角这个人物似乎很特殊,满世界猪八戒在跑,和猪八戒一样想着做着丑人娶俏媳妇的美梦,一次又一次失败,依旧乐此不疲。八戒是代表一个大群体,但他选择的路又代表一个小群体择的路!所以我们不能仅仅是看到他好色的本心,还该看到他的改变。

本来八戒的前世是掌管天河水府的天蓬元帅,但因一时误酒调戏了嫦娥而被贬下凡错投了猪胎,才是如今这副模样。但他做了妖怪后,依旧色心不死,愣是要娶高翠兰当媳妇,才有了八戒背媳妇这个笑话。

幸亏八戒为人圆滑,才被唐僧喜爱,甚至是当成国宝。因为他会哄好师傅,又能挑拔悟空与唐僧的关系,故此八戒还是蛮聪明的。其中他是在一路走来慢慢地一步步地摒弃贪嗔痴念,故此他成功了。做个净坛使者,也无伤大雅,享受人间供奉,仍是个美差呀!

八戒心语:找准方向,爱拼才会赢!

最后压轴人物是孙悟空。本来是磐石孕灵根嘛,吸收日月天地之精华!说到悟空的成功,自然离不开他的苦心求艺以及对长生不老的渴望(即充满欲望),然后做人嘛,自然当作悟空了。故乡的好山好水好风光,人杰地灵,喜欢做一个像悟空那样个性十足的人,不喜欢被约束,向往自由,目标坚定,本领高强,又何惧妖魔鬼怪。

心语:努力奋斗的人结果总不会太差,爱拼才会赢!

此段总结便:欲望,本领,目标,信念,结果,都特别的重要。

看过《西游记》,渐渐地长大了,才能看得如此清晰。翻过大山,走过大河,一路艰辛,一路苦难,无妨,故可以潇洒走一回嘛!

很开心遇到《西游记》,遇到悟空,八戒,还有沙僧与唐僧,都各有特色。

这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才如此地潇洒。我不知道自己这么说对不对,但是这个世界不努力怎么会出结果呢。没有团队意识怎会有铁的纪律,所以当我们身处团队就该像悟空那像有担当,像八戒那样跟好团队圆滑处世,像沙僧那样任劳任怨服从命令,像唐僧那样目标坚定。

总之一句话,就是不放弃,锻炼自身的毅力,打铁还需自身硬嘛!最后,看过《西游记》,看遍了妖魔鬼怪,怕什么呢,闯练闯练蛮好!

第2个回答  2020-09-19
《西游记》作为四大名著之一,其影响的范围也极为广泛与深远,而对其的各种解读也不一而足,比如以职场去理解西游记,以道教去阐释西游记等等,在这里想提出两个道理的解释:一个是浅显而易懂的,就是做任何事情都会历经磨难,要学会坚持;第二个是对于秩序与自由的辨析。
一、任何事情要坚持

这其实也是贯穿于《西游记》始终的主线,师徒四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修成正果,这一故事的主线,就可以从中看出《西游记》对于这样一种磨难的描写与刻画,虽然经历过那么多的困难,那么多的妖魔鬼怪,每一难都不是容易的,都不是轻松的。但是师徒四人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虽然有过挫折,有过放弃的想法,但最终他们依据紧密地联合在一起,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并取回了那些经书,让整个故事有了一个圆满的结局。

二、对于秩序与自由的辨析

对于秩序与自由的思考,其实是通过孙悟空的变化来实现的,孙悟空在一开始是不受约束的,是绝对自由的,但这种自由是有违秩序的,因此他就被迫带上了”紧箍咒“,在这样一种冲突之中,孙悟空其实是从不适应到适应的,这也是自由与秩序相结合的过程。

而到了最后,当孙悟空真正成佛了之后,紧箍咒也就自然而然地消去了,不再产生了束缚的作用,不过那是的孙悟空也得到了秩序的顺应,他的自由真正的融合在了秩序之中,不会产生冲突,不会有违背的特殊性。

这其实也可以说是表现出了人类的一种生存状态,如何让自由不越界,能够在恰当的秩序中发挥最大的自由,这是我们每一个人所需要去思考的,需要去尝试的。

第3个回答  2013-02-08
  《西游记》是中国历史上的一部经典小说,其思想内涵被无数人探究过。《西游记》被搬上荧幕后,更是受到广大观众的喜欢。我们且不要去追究《西游记》的思想内涵到底是什么。因为每个人站的视角不同,就这样问题就会有不同的见解。作为普通人,我们应该从《西游记》中每个人物身上得到一些有益的人生启发。

  学唐僧的执着
  首先要学唐僧的坚定的信念,象他那样非要到西天把“真经”取回,不达到目标誓不罢休,经历万难也在所不辞。

  懂得“悟空”
  只有不断地“悟空”,才能洞悉事物的本质。空则通,通则灵。所谓灵,就是变化无穷,因为孙悟空不断“悟空”,所以他会七十二变化,他在西游记中最厉害。

  努力做到“八戒”
  要想修得正果,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懂得克制自己。对于一个企业工作者来说,要做到“八戒”:戒欺、戒贪、戒骄、戒燥、戒懒、戒独、戒粗、戒满。

  学沙僧的“傻”
  他每天都任劳任怨,每天都忍辱负重,每天都脚踏实地,每天都“傻”乎乎地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真诚地调节同事间的矛盾,一起完成自己的目标。在西游记中,沙僧的语言很少,但沙僧却是团队的润滑剂。没有沙僧的“傻”气,就没有团队的和谐。

  学习小白龙的服务精神
  我们每个人都是在为别人服务,同时也在享受别人的服务。在《西游记》中,小白龙就非常具有服务精神。他总是默默无闻,却脚踏实地甘心为唐僧服务,相伴唐僧一路西天取经。路遥知马力,用在小白龙身上是再恰当不过了。

另外对于现代职场人士的启示是:

一是要懂得“人事”
  “人事”是什么?对于现在的人来讲这个词太过生僻,不过将此词用白话一说大家就都知道了,那就是送礼。我敢这样说,每个人都送过礼,不管你是大人还是小孩,不管你是贫民还是高官,这或许已经成为我们的民族传统,此举还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进化”着。那这个“人事”的起源在哪里呢?是谁最开始办这个“人事”的呢?《西游记》告诉了我们。
  《西游记》第九十八回说:唐僧师徒四人历经千难万险终于来到了佛家圣地灵山脚下,经一翻沐浴更衣终于见到了如来他老人家,师徒四人真是心花怒放,终于可以取得真经了。如来吩咐手下二人,一个叫阿傩、一个叫伽叶的管事,让他们俩带师徒四人先到珍楼之下吃点饭,然后再打开宝阁为他们取经书。到了宝阁,这两个鸟人却拿捏起来,问唐僧:“圣僧东土到此,有些甚么人事送我们,快拿出来,好传经与你去。”唐僧说:“弟子玄奘,来路迢遥,不曾备得。”孙悟空一听,这两个鸟人不仅不按照领导的要求去做,还向我们要礼,就急了,说:“师傅,我去如来那里告他们去。”别呀,听悟空这样说,这两个鸟人马上为他们取经书。而取得的又是什么呢?是无字经书。看到这无字经书,唐僧哭了。《西游记》是这样写的:唐僧满眼垂泪道:“徒弟呀,这个极乐世界,也还有凶魔欺害哩!”孙悟空说:“师傅,刚才人家管我们要人事,我们没给,所以他们俩个就给我们拿了无字经书,我们到如来那里告他们去。”可告的结果怎样呢?如来说:“你们就别告了,他们俩向你们要礼的事儿我早就知道了,只是这经也不能轻易传,你们取也不能空手取,以前比丘们下山为别人诵经,还收了三斗三升米和黄金呢,我还说他们要少了呢,这种要法以后我们的子孙怎么生活。”最后的结果是,唐僧不得不双手奉上紫金钵盂,才取得真经得返东土。
  气,看到此处就是一个气。都说佛家是四大皆空,这哪里是空,神圣们都要什么“人事”,何况人呢?更可气的是,如来这样的一把手,竟然把“人事”说的这样冠冕堂皇,说的这样理直气壮。 
  记得七八十年代的时候,就有人送礼,两瓶白酒两包糕点,毕竟当时的人挣不了多少钱,所以现在看来有些好笑,但我要说的不是这“人事”价值几何,而是送礼者和受礼者的变化。过去去送“人事”和收“人事”两者都是偷偷摸摸,很怕让人知道,在当时人的内心来讲,都认为这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所以一定要小心,要选择夜黑风高的时候去做。而如今,已经变了,送“人事”者是大张旗鼓地送,收“人事”者光明磊落地收,如果你不送也不收,那就成了不懂“人事”的人了。这一收一送其中也蕴含着太多的哲理。人常说:舍得。那什么是舍得呢?舍得舍得,不舍不得。这一舍就是为了一得不是吗?唐僧紫金钵盂的一舍,为了经书的一得;钱财的一舍,为了官位的一得;身体的一舍,为了钱财的一得。这样一想,“人事”就又是正常的了。

  二是要有关系
  什么是关系呢?更直接点说那就是联系。关系是什么,现在的现实社会中,有人把关系说成是生产力,这一点也不错,人不是常说“多个朋友多条路”吗?有了关系,有了朋友关系,正常的事情可以快点办,不能办的事情也可以办,有些时候关系还能保命呢。在《西游记》中,唐僧历经了九九八十一难才取得真经,一路上那真是铲妖除魔无数,但不知各位朋友注意到没有,孙悟空所铲之妖都是什么样的妖,除的又是什么样的魔呢?如果仔细分析认真思考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那些妖魔鬼怪,如果和哪个神仙都毫无关系,最终的结果就是被消灭,像白骨精之流,蛇妖之流,而于神仙们着一点关系的,哪怕是隔亲带顾的都被收收去,换句话说,被彻底保护起来,并且有机会以后能修成正果。像什么红孩儿、月宫中的白兔、许多神仙们的坐骑,再比如无底洞中的鼠妖。孙悟空就是再厉害、再正直,也要给神仙们面子,否则以后就很难混下去。

  三是没事找事就是干事
  有句话是:干的不如看的,看的不如捣乱的。这句话在《西游记》中也可以看出来。先说这唐僧师徒四人吧,孙悟空是任劳任怨,可他出的错误最多,不仅自己身体受苦,并且不时要接受师傅的批评。沙僧就属于看的那种,什么事都是看,自然没有大的缺点和错误。猪八戒就是捣乱的那种,有点困难就吵着散伙,但在大多数人的眼中他是一个永远最好的人了。再来说说那些神仙们,也是喜欢没事找事捣乱的那种。在唐僧历经的八十一难中,大多数都是神仙们给找的,不是自己的坐骑下了凡尘做了妖怪,就是自己身边的童子们偷偷跑出去做了妖魔。作为神仙,那么大的能耐,什么都可以算出来,为什么自己身边的事情就算不出来呢?我个人认为,并不是他们算不出来,而是在他们的指示下去给唐僧捣乱的,这样事情闹大了,自己在出手摆平,显得自己能力强,并干了工作。这些神仙把捣乱的能力发挥到了极致,早一点,显不出自己的能耐,完一些唐僧真成了妖怪们的盘中之物,那向如来老佛爷就交待不了了,那真是吃不了兜着走了。所以,神仙就是神仙......
第4个回答  2013-02-08
西游记》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是有优点的 每个人都有其生存的价值
要想完成任务就需要大家一起朝一个方向努力
一个领导者要有明确的目标 并且坚定不移的执行下去 就像唐僧
一个干将 不论你能力有多大 业绩有多好 你也要领会领导意见
否则不论多大的功劳也没用 就像孙悟空
一个看起来没什么用的人,只会插科打诨的人 在关键时刻 也是能力挽狂澜的 像猪八戒
一个团队中同样不能没有 实干者 也许他没什么能力 不会讨领导欢心
但是如果一个团队没了实干家默默无闻的工作 同样是出不了成绩的 像沙僧 和小白龙
相对的没有妖怪的百般阻挠也体现不出真经的珍贵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