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陵祭祀时间,主体,规模,人员,规格,形式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3-04-02
一般是当年的清明节,“‘文革’后,都是9点50开始的。”黄帝陵基金会副会长66岁的韩伟说,“黄帝陵祭祀的这个开始时间是取‘九五之尊’之意,由此来体现该祭祀是天子级别的,这种祭祀等级在先前历代都是国家级别。”一、祭祀必须是天子级别。韩伟说,民间祭祀很自由,三五成群就去了,没有规模,没有议程,显示不出等级气势,凝聚力不够。
二、展现民族文化优秀的一面。“把传统文化最好的一面给大家,比如说,要抛弃烧裱、烧纸,在大殿里烧烧烤烤太麻烦了,”韩伟说,“现在民间的祭祀乐舞主题大多是关于红白喜事,或者在祭祀时找当地戏班来唱折子戏,用那些筐子、篮子、案子做祭器……这些也要取消,某个方面来说,这不是文化范畴。”
三、保证整套礼仪的完整性。各个方面都要涉及到,对各套礼仪结合起来的整体效果进行控制,比如整个祭祀现场色彩等方面的控制等。“不控制的话,随便拉个广告气球、横幅什么的,商业广告就全上去了。”
鸣炮是外国人的传统
2003年7月,专家组的方案进入了北京专家评审阶段。初步拟定的祭奠程序为12项:全体肃立;鸣放礼炮;敬奏祭乐;主祭就位;参祭就位;上香奠酒;敬献花篮;恭读祭文;行鞠躬礼;乐舞告祭;典礼告成。评审的北京学者认为,鸣炮34响不妥,因为礼仪中的鸣炮源自西方传统?d?d?d过去,海洋国家的舰队在抵达其它国家港口前,先把炮膛里剩余的炮弹全部打掉,用轰轰作响来表示和平。随后,“鸣放礼炮”被改为“鸣钟击鼓”?d?d?d击鼓9下(9为中华礼数中最高位级的数);另外被取消的程序包括:上香、奠酒以及各方阵分别就位的程序。这样,祭祀程序变为7项:全体肃立;击鼓鸣钟;敬献花篮;恭读祭文;行三鞠躬;乐舞告祭;瞻仰圣殿。
再造青铜祭器
祭器是各个礼仪环节中被关注最多的,对于使用青铜的祭器,没有专家反对?d?d?d青铜器与文字、礼仪、城市被列为古代文明四大要素,负责祭器部分的陕西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吴镇烽说,“周代祭祀用青铜器,以后包括明清在内的历朝历代祭祀都用青铜,式样上都仿商周,最晚不迟于战国。唐宋时期文献记载,当时国家铸造工场专门仿造出土的商周青铜器,分发到全国各地祭祀场所。”
于是,疑问都集中到了复制哪种青铜器?天子级别的青铜器是什么规格的?
在前期的考察中,专家组发现各地的祭器体量小、色泽灰暗、组合混乱、质地不一,仪仗旗帜多使用明清戏剧道具,他们认为这“缺乏严肃性”。
吴镇烽介绍,这次在西安一家公司共铸造了55件青铜祭器,花费200万元。鼎、簋分别选取了“牛鼎”和西安出土的青铜簋,作为原形进行仿制。他说:“复制铸造时,只有一两个是在实物上丈量的,其它几乎都根据照片来制作,比如最漂亮的牛鼎,还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里,只能对比照片仿制。原物高度只有30多厘米,我们放大到了近两米高。”
吴镇烽说,“根据《周历?仪礼》记载,诸侯祭祀用七鼎六簋,大夫是五鼎四簋,士为三鼎两簋,只有国家最高等级、天子祭祀时才能用九鼎八簋。”本次祭祀,轩辕殿内、黄帝像的正前方放上了象征国土社稷的从小到大9个青铜鼎。
为了区别于其它祭器并凸显时代感,每个青铜祭器上都刻上了“赫赫吾祖,德惠永长,祚我中华,弥刚弥强,载宁九州,民富小康,鼎铸盛世,用祀永享。黄陵祭器,甲申年春”的类似文字,该铭文为吴镇烽所拟。
在这次为黄帝陵祭祀所制的青铜祭器中,曾侯乙编钟的复制品是其中的明星。“编钟是目前最好的,按原大复制,65件,花了200多万,”对于复制自战国时代的曾侯乙编钟,吴镇烽赞不绝口,“每个编钟上的铭文都是挫金的?d?d就是在制作过程中,钟上字的位置凹进去,然后浇铸上黄金,挫平?d?d光挫金就用了10多万元。”
曾侯乙编钟20多年前在湖北随州被发掘,是中国目前出土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编钟,重5吨,最大的钟高约1.5米,重202公斤。在黄帝陵祭祀的全套祭器中,被称为“最为宝贵”(与编钟相对的是32件仿江陵彩绘石编磬)。
编钟制作方、湖北博物馆的马业平介绍说,这是改写了世界音乐史的一套编钟,在之前的普遍认识中,中国古代音乐只有五声音阶,而制造于战国时代的这套编钟不但有六声七声,甚至还有十二半音,与国际通用的c大调同列。先前的乐器,每个振动基频只能产生一个音,战国时代的工匠通过编钟的合瓦形改变振动模式,让它产生出了不同的音。每个钟的各敲击点上都刻有音调的名称:宫、商、角、徵、羽、变徵、变宫等。
曾侯乙编钟上的纹饰相当复杂,完成翻模需要几十个步骤,主要程序是,硅橡胶模-蜡模-硅溶胶-灌铜:首先,用一种国产硅橡胶在曾侯乙编钟上翻模,这种材料是中性的,对金属没有任何腐蚀,并可以在最大限度上缩小翻模所带来的收缩比。然后将硅橡胶做成蜡模,用耐火材料把蜡化掉,留下空壳,再浇灌铜水进去……
“编钟上的某些纹饰比头发丝都要细,每个复制过程都将不可避免地使编钟塑形在细微处减弱一点点,”马业平说,“何况编钟不同于普通青铜器,除了复制外形,音色、音阶也必须相同。在形状全部复制完后,要根据青铜物理特性来细微调制,改变每个编钟的厚薄度,把音分的误差缩小到最低。”
马业平说,这次在复制的每个步骤中都加入了一些不便透露的新技术,最终的复制品相当棒?d?d?d编钟复制在形状上的误差允许范围是2%,这次被控制在了1%;大钟音色误差允许范围是正负12音分(非常专业的小提琴手对音乐的最高分辨率是5音分,这是普通人耳朵根本无法分辨出的差别),该复制品的误差最高为-4音分,小钟的音分误差甚至在正负1音分以内,80%的编钟误差指数都是0。
黄色佩巾:从汉代文化寻找灵感
围绕这次黄帝陵祭祀而设计的各个分方案中,服装设计众口难调。一开始有专家设计了仿汉代的主祭人袍服,但北京的专家评审认为袍服看上去有宗教化的感觉。另一个难题是,参加祭祀的共有3000多人,胖瘦、高矮不均,很难让每个人都能穿上合适大小的衣服。
数千个祭祀者的衣服必然会出现色彩差异及服饰造型的区别,为了能够达到整体划一的视觉效果并符合现场气氛需求,负责祭祀服装设计的西安美术学院服装系教授张莉设计了长为180cm的黄色佩巾?d?d?d它的好处在于,满足了视觉上的统一、佩戴方便、可留作纪念,并且不受季节气候、高矮胖瘦限制。
张莉说她这次的设计总体上是从汉代的文化中寻找灵感,并兼顾了地域特色,以汉代瓦当、画像砖等纹饰为点缀。她认为黄色是跟人最贴切的颜色,早在《周易》中便得到空前的推崇,在汉代开始受到青睐,从此成为中国皇室的专宠。黄色寓意传统文化,代表“阴”、“地”,与祭祀现场大片代表“阳”、“天”的红色正好搭配,何况是在陕西的“黄”土地上祭奠“黄”帝。
据韩伟介绍,有关部门在西安第三印染厂为这次活动共订制了4000套祭祀佩巾。
乐舞歌声
对于乐舞的方案,陕西省的评审会提出了“希望舞蹈表演人物规模应考虑礼制问题”。诸如此类的精巧设计在祭祀乐舞表演中随处可见:乐舞歌声来自120人合唱队,象征12亿中国人;古装舞蹈人员走12步一拜,象征一年12个月;演出人员总共365人,象征一年365天。
身着古装的表演人员来自陕西省歌舞剧院、西安音乐学院、第四军医大学以及黄陵县中学,或歌或舞的他们,让祭典的时空产生了错觉?d?d祭祀乐舞的总编导王宏说,上一次以这样的乐舞祭祀黄帝,还是在2000多年前。
《黄陵县志》上记载古代的祭祀,有歌词、曲谱,但乐舞这一祭祀程序很是少见,在民国时甚至不存在了,王宏说,当时祭祀只有奏乐,用日常流传的中国民乐,比如唢呐。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