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理想国》的创作时代背景

柏拉图创作《理想国》时代的背景是怎样的

创作时代背景:柏拉图生于雅典城邦衰落的时期。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后,雅典城邦危机四伏。这时,奴隶和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更加尖锐,而且奴隶主民主派与奴隶主贵族派之间也开始争权夺势。柏拉图坚决反对民主政体,极力主张奴隶主贵族来把持国家政权。柏拉图为了巩固奴隶主贵族派的统治地位,从而设计了理想国。

《理想国》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公元前427-公元前347年)创作的哲学对话体著作。全书主要论述了柏拉图心中理想国的构建、治理和正义,主题是关于国家的管理。

柏拉图的《理想国》一书是他的代表作,涉及到了政治学、教育学、伦理学、哲学等多个领域,思想博大精深,几乎代表了整个希腊的文化。2015年11月,《理想国》在英国“学术图书周”中,被评为最具影响力的20本学术书之一。

扩展资料:

作品思想:

柏拉图虽然是唯心主义哲学家,但是他的思想中包含着许多唯物主义和科学因素。这在《理想国》中也有所体现。《理想国》中的核心比喻是“洞穴比喻”,全文的开头和结尾都在回应着它的隐喻。在《理想国》全书希腊文原本的第一个词是“下降”。

也就是说,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在一开始就是下降,从高于此处的“洞穴”之处下降。在苏格拉底的谈话中,构造了城邦的政体,从第一部分摆脱最低处,第二部分则开始上升到最好的政体,第三部分处于最高处,详论最好政体的秘密,第四部分开始下降到最坏的政体乃至下降到地府。

在《理想国》的“大洞穴”的建构之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洞穴比喻”不是柏拉图一个简单的文学意向,它是以现实世界为明确指归的“隐喻”。

“隐喻”是哲学的方法,它的意象的造就、运用可以视为哲学,而隐喻的指归所体现的隐喻的制造者的现实维度,则是现实的生活,可以视为政治。所以,《理想国》的隐喻体现了柏拉图的政治理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理想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3
柏拉图《理想国》的创作时代背景
柏拉图所处的时代,正是雅典盛极而衰之时。
希波战争的胜利奠定了雅典繁荣的基础。战争中形成的提洛同盟,以雅典为中心.形成了雅典帝国。战后的雅典无论在经济、文化、军事上都空前强盛。
这种全盛局面到拍拉图时代已经衰落了,衰落导因于希腊内战,即伯罗奔尼撤战争。这一时间漫长的战争几乎将整个希腊卷进来,它实际是雅典与斯巴达的争霸战争。斯巴达在希波战争后期失去了反波斯战争同盟的领导权,被雅典人取而代之,在捉洛同盟成立后,逐渐形成雅典帝国。 战争对雅典的影响:一、经济遭受打击。雅典作为商业中心的地位动摇了,雅典经济不可避免地衰落下去。二、地位衰落。战争失败使雅典失去了希腊世界的领导地位,不得不承认斯巴达为希腊的霸主。影响力随之减弱。 三、民主制度遭到挑战。 四、伦理道德观念衰败。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8-18
柏拉图原名阿里斯托勒斯,自幼身体强壮,额头宽阔.“柏拉图”希腊语意为“宽阔”.后来,名字被延用下来,流行至今.柏拉图出身于雅典贵族,青年时从师苏格拉底.后来他游历四方,曾到埃及、小亚细亚从事政治活动,想要实现他的政治理想.公元前387年,回到雅典,创立阿加德米(Academy)学园,此后执教40年,直至逝世.柏拉图的哲学王思想
《理想国》、《政治家篇》、《法律篇》是柏拉图集中阐释其政治思想的三篇著作,其中《理想国》最为著名.《理想国》的核心是正义,全书围绕正义问题展开.哲学王统治则是实现柏拉图正义理想的关键,离开哲学王统治,正义的实现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因此,为了实现正义理想,哲学王统治是必要的.同样,哲学王统治也是合法的,它的合法性不在于人们的同意,而在于哲学家基于智慧统治的自然正当性,它无需经过人们的同意.有了必要性和合法性,不等于就有了可能性.柏拉图认为,哲学家统治尽管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但极其困难.哲学家的产生就比较困难,哲学家成为统治者更为困难.最后,柏拉图提到,如果哲学家有幸成为统治者,它要根据理想的模型来改造现实的城邦,建立一个正义的国家.
在《理想国》第一卷和第二卷的上半部分,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名批判了三种正义观.当被批判者要求苏格拉底阐述自己的正义观后,苏格拉底采用以大见小的方法,先论述城邦正义,再论述个人正义.要阐释城邦正义,必须构建完整的城邦.第二卷下半部分到第四卷上半部分,即是对完整城邦的构建.城邦完整构建后,就可以在其中找到了正义.第四卷下半部分柏拉图阐释了城邦正义与个人正义.
城邦正义乃是一种专业化分工,“当生意人、辅助者和护国者这三种人在国家里各做各的事而不相互干扰时,便有了正义,从而也就使国家成为正义的国家了.”[①] 但是,这种正义的国家如何成为可能呢?
要建立这种正义的国家,关键的是要拥有关于正义国家的知识.对于柏拉图来说,真正的知识是正确、恰当行为的必要条件.政治领域同别的领域一样,同样需要专门的知识.正如萨拜因所言,个人和国家都具有一种善,而认识这个善、了解善究竟是什么,以及用什么方法才能使人乐于从善,这是一个知识的问题.[②] 这种知识不是城邦中的那些政治家们所拥有的专门技艺,而是关于善的知识.
但是,生活在现实城邦中的人们,无论是寡头制下的人们,还是民主制下的人们,拥有关于国家的善的知识的人少之又少,因为只有极少数天赋卓越并经过长期艰苦学习的人才能获得它.大众的无知自不用去说,就连那些统治者们也缺乏真正的知识.他们所拥有的不过是如何讨好人们的技艺,这些技艺不能算作是真知识,只能算作是正确意见.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7-12-17
其时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城邦之间相互混战,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同盟和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之间展开长时期的战争,社会一片生灵涂炭,城邦体制的生命力在不断的外部纷争中逐渐显现出枯竭迹象;在雅典城邦内部,支持寡头政治的保守的奴隶主贵族与主张实行民主政治的新兴的奴隶主和平民之间明争暗斗,导致政权频繁交替,发生种种骚乱,政府的公信力下降,人民越来越不信任政府,阶级矛盾逐渐凸显,日益不可调和。柏拉图期待重整恢复和谐的城邦秩序,探索理想国家的基本原理,建立一个公正和谐的理想城邦。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7-08-04
写作背景:柏拉图原名阿里斯托勒斯,自幼身体强壮,额头宽阔。“柏拉图”希腊语意为“宽阔”。后来,名字被延用下来,流行至今。柏拉图出身于雅典贵族,青年时从师苏格拉底。后来他游历四方,曾到埃及、小亚细亚从事政治活动,想要实现他的政治理想。公元前387年,回到雅典,创立阿加德米(Academy)学园,此后执教40年,直至逝世。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