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敦煌飞天

如题所述

1. 敦煌壁画中的飞天,与石窟创建同时出现,从十六国开始,历经十个朝代,历时千余年,直到元代末期,随着敦煌石窟的建造而消逝。
2. 佛教中把化生到净土天界的神称为“天”,如“大梵天”、“功德天”、“善才天”、“三十三天”等。唐藏《金光明经疏》中云:“外国呼神亦为天。”佛教中把空中飞行的天神称为飞天。
3. 飞天多画在佛教石窟壁画中,道教中把羽化升天的神话人物称为“仙”,如“领先仙”、“天仙”、“赤脚大仙”等,把能在空中飞行的天神称为飞仙。宋《太平御览》卷622引《天仙品》中云:“飞行云中,神化轻举,以为天仙,亦云飞仙。”
4. 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的道教交流融合。在佛教初传不久的魏晋南北朝时,曾经把壁画中的飞天亦称为飞仙,是飞天、飞仙不分。后业随着佛教在中国的深入发展,佛教的飞天、道教的飞仙虽然在艺术形象上互相融合,但在名称上,只把佛教石窟壁画中的空中飞神称为飞天。
5. 敦煌飞天就是画在敦煌石窟中的飞神,后来成为敦煌壁画艺术的一个专用名词。
6. 敦煌飞天从起源和职能上说,它不是一位神。它是乾闼婆与紧那罗的复合体。乾闼婆是印度梵语的音译,意译为天歌神。紧那罗是印度古梵文的音译,意译为天乐神。
7. 乾闼婆和紧那罗被佛教列入天龙八部神后,随着佛教理论和艺术审美以及艺术创作的发展需要,由原来的马头人身的狰狞面目,逐渐演化为眉清目秀,体态俏丽,翩翩起舞,翱翔天空的天人飞仙了。
8. 乾闼婆和紧那罗在佛教天龙八部众神中的职能有区别。乾闼婆的任务是在佛教净土世界里散香气,为佛献花、供宝、作礼赞;紧那罗的任务是在佛国净土世界里,为佛陀、菩萨、众神、天众奏乐歌舞。
9. 莫高窟西魏时已出现了持乐歌舞的飞天。隋代以后,乾闼婆和紧那罗混为一体,已无法分辨了。
10. 敦煌飞天从艺术形象上说,它不是一种文化的艺术形象,而是多种文化的复合体。飞天的故乡虽在印度,但敦煌飞天却是印度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共同孕育成的。
11. 敦煌飞天是不长翅膀、不生羽毛、没有圆光、借助彩云而不依靠彩云,主要凭借飘曳的衣裙、飞舞的彩带而凌空翱翔的飞天。
12. 敦煌飞天可以说是中国艺术家最天才的创作,是世界美术史上的一个奇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