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南县人民政府的行政区划历史沿革

如题所述

1939年10月,南沂蒙县成立,包括原沂水县的五区至十区以及原蒙阴县的二区和四区。1940年6月,沂水县的十区划归临费沂边联县。同年10月,沂水县的六区姚家店子乡划归沂水县,沂南县划分为9个区。1941年3月,蒙阴四区和二区南部划入费北县。6月,沂南县划为17个区。1942年2月,沂南县撤销十区,辖区划归一区至九区。12月,永太区划属沂东县。
1943年3月,官庄区和岸堤区高湖一带、艾山区的部分村庄划回沂南县,高湖区并入岸堤区。此时,沂南县辖10个区。1945年9月,官庄区划属蒙阴县。10月,费东县撤销,其青石区和盆泉区划归沂南县,分别并入垛庄区和崖子区;沂临县撤销,其张庄、河南、青驼、土山、铁山、高里6区划归沂南县,全县辖12区。
1949年7月,沂东县撤销,其寨西、永太、葛沟、河阳4区来属。此时,沂南县辖16个区。1951年5月,区以序数命名。1952年1月,撤销十区(土山),辖区划归原一区(东平)、九区(张庄)、十一区(铁山)、十四区(河阳);原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区依次改称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区。
1953年7月,沂水县的五区(城子)、六区(良水)、七区(峙阳)划归沂南县,分别称沂南县第十六区、十七区、十八区。1955年10月,设界湖镇(区级),一至十八区的区名依次改为大成、依汶、常山、岸堤、孙祖、垛庄、官庄、城子、蒙阴四区等9个区。
1956年2月,垛庄区和崖子区东河、营后、泉桥、梭庄4乡划入蒙阴县,以崖子区的其余乡及青驼区部分村庄组成双堠区;沂水县的英山、刘家岭2乡划归沂南县城子区;撤销永太区,所辖村庄分别划归河阳、寨西、苏村等区。
1958年10月,全县设20个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11月,沂南县撤销,苏村、铜井、界湖、张庄、白石埠、辛集、库沟、依汶等公社及蒲汪、张家哨两公社的大部、孙祖公社的15个村划归沂水县,马牧池、双堠、岸堤、孟良崮等公社及孙祖公社的大部划归蒙阴县,李官、青驼、砖埠、葛沟、杨坡5个公社划归临沂县,张家哨、蒲汪两公社的13个村划入莒县。
1961年8月恢复沂南县时,全县辖界湖、依汶、马牧池、岸堤、双堠、孙祖、青驼、张庄、砖埠、葛沟、河阳、大庄、辛集、蒲汪、张家哨、苏村、铜井等17个人民公社。1963年1月,营后、梭庄、东河3个乡由蒙阴县划归沂南县双堠人民公社。
1968年8月,区改称人民公社,原区辖人民公社改称管理区。1978年4月,蒙阴县重山公社的6个村庄划归沂南县,与岸堤公社西部的部分村庄组成重山公社,时辖18个人民公社。1981年12月,界湖公社更名界湖镇。
1984年6月,撤销人民公社,全县设17个区61个乡(镇)。1985年9月,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将重山、北河东、圈里、葛墟、潘家沟、贾家庄子等6个村划入蒙阴县,把原17个区61个乡(镇)调整为7镇21乡。
1990年,全县设界湖、岸堤、青驼、张庄、大庄、苏村、铜井7镇,朱家里庄、依汶、马牧池、中高湖、代庄、孙祖、双堠、南石门、砖埠、高里、葛沟、杨家坡、河阳、辛集、库沟、蒲汪、大王庄、湖头、东张家哨、鲁家庄、独树21乡,辖978个行政村。
1994年11月,葛沟、砖埠、辛集、湖头、蒲汪5乡撤乡设镇。1996年12月,孙祖、杨家坡2乡撤乡设镇。1997年12月,双堠撤乡设镇。1999年,全县设15镇13乡978个行政村。
2001年1月12日,沂南县区划由原来的15镇13乡合并为15个镇2个乡。具体情况是:张庄镇、苏村镇、葛沟镇、杨家坡镇、砖埠镇、马牧池乡原行政区划保持不变,撤销11个乡镇,将独树乡合并到界湖镇,鲁家庄乡合并到铜井镇,朱家里庄乡合并到依汶乡,中高湖乡合并到岸堤镇,代庄乡合并到孙祖镇,南石门乡合并到双堠镇,高里乡合并到青驼镇,大王庄乡合并到蒲汪镇,东张家哨乡合并到湖头镇,库沟乡合并到辛集镇。
2003年3月,依汶乡撤乡设镇。全县辖16个镇1个乡,976个行政村两个居民委员会。2005年,根据临沂市委、市政府关于调整合并部分行政村规模的意见,结合各乡镇实际,将界湖镇大白石窝村等643个行政村合并为265个行政村,将铜井镇黄崖村等3个行政村更名,保留名称的332个行政村,规模调整后全县共有600个行政村(社区居委会)。
2008年,沂南县辖界湖、岸堤、孙祖、双堠、青驼、张庄、砖埠、葛沟、杨家坡、大庄、辛集、蒲汪、湖头、苏村、铜井、依汶等16个镇和马牧池乡,共有600个行政村(社区居委会)。2011年,葛沟镇经省政府批准整建制划入临沂市河东区管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