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与霍去病是什么关系?

如题所述

霍去病与辛弃疾,一个是西汉时代著名的抗匈名将,一个是南宋时代著名的伟大爱国词人,两者相隔一千多年,看起来没有多少关系。但如果你细心,不难看出他们名字的意思相同,就是父母起名的出发点都希望儿子身体健康,没有疾病。一个是“去病”,一个是“弃疾”,只是用词不同,具异曲同工之妙。 <br>  <br>  这样的名字放在如今,应该没有多少人会用。虽然联系在一起的意思很明白地告诉别人是身体健康,但“病”、“疾”终究是名字的大忌,整天被人喊“病”、喊“疾”是多么不吉利,多么不舒服,但在古代的人,却没有现在这么考虑,只看整体的名字。让我们看到了别样的名字,感受古代国人另一种命名的文化。他们也没有受忌字所累,都是彪炳青史的人物。他们都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并且身体力行为国竭尽所能,值得我们去好好学习。 <br>  <br>  下面分别略谈这两个人物的事迹,加深对他们的了解。 <br>  <br>  一、霍去病(公元前140—公元前117年) <br>  <br>  霍去病的一生是短暂的,年仅23岁就因病去世,没有达到名字所求的长生长寿。生命不在于长短,在乎是否活得有价值。自古英雄出少年,年轻的霍去病为西汉平定匈奴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名垂青史,实现了人生的大价值。 <br>  <br>  匈奴是我国北方一个古老的民族。自战国后,匈奴经常南下进行掠夺财物和人口,给中原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汉初,由于国力不强,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仍旧不能阻止匈奴贵族的袭扰。汉朝经过“休养生息政策”,到了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了,终于开展了反击匈奴的大规模战争。而率领军队反击匈奴的大将就是卫青、霍去病。 <br>  <br>  霍去病是西汉河东郡平阳县(今山西临汾)人,是大将军卫青的外甥。早在霍去病还在少年的时候,舅舅卫青已经在反击匈奴的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声名在外。在舅舅的影响下,霍去病勤学武功,小小年纪的他就精通了骑马、射箭等各种武艺,并被汉武帝赏识成为保卫皇帝安全的侍从官。而他初试身手,显示才能的是在公元前123年,年仅17岁时随舅舅卫青远征匈奴。他率领800名精骑,深入大漠,突袭匈奴,把匈奴杀得丢盔弃甲,以少胜多,斩杀匈奴士兵二千多人。这一场战役,胜利凯旋,霍去病受到汉武帝的大力嘉赏。 <br>  <br>  此后,霍去病多次率军反击匈奴,均取得巨大胜利,最终把匈奴赶到更远的地方,向北向西迁移。在西汉时期,匈奴贵族再不敢南下袭扰,现在简要说说这些决定性战役。 <br>  <br>  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霍去病率军远征匈奴,收复了河西地区(即今河西走廊,在甘肃、青海两省的黄河以西地区),在那里设置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四郡。 <br>  <br>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集中了10万骑兵、几十万步兵,派卫青、霍去病率领,分东西两路向漠北进军。两路大军都取得胜利,霍去病率领的军队深入2000多里,北抵瀚海(今呼伦湖和贝尔湖),歼灭匈奴士兵7万多人,大胜而还。这场战役,汉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br>  <br>  正因为霍去病在汉匈战争中,屡立战功,汉武帝为了奖励他的卓越战功,要为他在长安建造豪华府第,但他把个人的私利放在一边,一切以国家利益为重,他谢绝说:“匈奴未灭,无以家为。”在这个年轻的将领面前,国家的安全始终是摆在第一位。这一掷地有声的豪言壮语,曾激励了多少仁人志士为了国家的利益前赴后继舍生忘死。 <br>  <br>  公元前117年,年仅23岁的霍去病走到生命的尽头,英年早逝。对于这位青年名将的过早去世,汉武帝是倍加惋惜和悲痛。汉武帝特意命人在自己的茂陵旁边为霍去病建造坟墓,以示纪念,对他为国家的贡献予以高度评价和肯定。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 <br>  <br>  如今,霍去病墓前的“马踏匈奴”等大型原雕石像,经历两千多年屹立不倒,形象地诉说着他所取得的赫赫军功。 <br>  <br>  二、辛弃疾(公元1140—公元1207年) <br>  <br>  辛弃疾与霍去病有一点大不相同,霍去病受到汉武帝重用,从而成就傲人功名;辛弃疾却是生活在一个不可为的南宋时代,英雄无用武之地,报国无门,空有一腔爱国激情,而不能被当时皇帝赏识、重用,且被投降派打压,壮志难酬,只能寄情于词,抒发自己的爱国热情和满腔悲愤。 <br>  <br>  1126年,金军南下,攻陷了北宋都城东京(今开封)。1127年,金军撤退时掳走了宋徽宗和宋钦宗,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耻”。同年,宋朝南渡,定都临安(今杭州),建立了偏居江南的南宋小朝廷。随后金军虽然从东京撤走,但黄河以北等地区仍然在金人的残暴统治下。1140年,辛弃疾就出生在沦陷区的历城(今山东省济南)。从小的时候,耳闻目睹金兵的残酷,坚定了他的抗金收复失地的决心。 <br>  <br>  在沦陷区,有许多抗金的义军。辛弃疾在21岁就参加北方的抗金义军,义军的抗金活动,牵制了金军的南下,也使金在北方的统治长期不能稳定下来。但是,义军的抗金斗争并没有受到南宋朝廷的大力支持。不久,辛弃疾南渡,他仍然坚持抗金的主张,无时无刻不在梦想恢复中原。遗憾的是,他所提出的抗金主张,不容于时代,没有被“把妥协苟安作为国策”的南宋朝廷采纳。辛弃疾的整个一生,一直希望朝廷能够收复失地,对于朝廷,始终怀抱着一种希望和热情。可惜,他的愿望直到去世都没有得到实现。正是在这种的环境下,他寄之于词,表达了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深深忧虑。 <br>  <br>  辛弃疾的词继承和发扬北宋大词人苏东坡词的豪放风格,在思想和艺术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文学家们经常把他和苏东坡并称为“苏辛”。正由于他在词取得的巨大成就,他的抱负和事功,完全被他的词名淹没了,导致很多人只看到他作为一个伟大爱国词人的一面。 <br>  <br>  现选一首供大家欣赏: <br>  <br>  破 阵 子 <br>  <br>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br>  <br>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br>  <br>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br>  <br>  评析:从全词的意义来看,前四句是一段,十分生动地描绘出一位忠勇的将军的形象,从而表现了作者的宏大抱负。但也只能在“醉里挑灯看剑”,只能在“梦”中驰逐沙场,快意一时。……最后一句“可怜白发生”是一段,以沉重的慨叹,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壮和悲,理想和现实,形成强烈的对照。从这对照中,可以想到当时南宋朝廷的腐朽,想到人民的苦难,想到所有爱国志士报国无门的苦闷。使读者不能不为作者的壮志难酬一洒同情之泪了。——评析来自:《唐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 <br>  <br>  三、小结 <br>  <br>  在封建社会,遇到明君得到重用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事情。霍去病与辛弃疾,两个名字意思相同的人物,都具有凌云壮志,却在不同的时代各有不同的境遇。一个少年得志;一个纵然文武双全却不能施展抱负挽救国家的危亡,惟有以词明志,发出“可怜白发生”的沉重慨叹,只能说是历史的悲剧,而这悲剧的形成,只能说他生在一个积贫积弱的不可为的没有明君的时代! <br>  <br>  无论如何,从他们的言行举止,我们都感受到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教育!而这正是他们最核心的精神所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5-07
没有关系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出生前13年,山东一带即已为金兵侵占。绍兴三十一年(1161)率两千民众参加北方抗金义军,次年奉表归南宋。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曾进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又上宰相《九议》,进一步阐发《十论》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纳和施行。在各地任上他认真革除积弊,积极整军备战,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职处分,曾在江西上饶一带长期闲居。光复故国的大志雄才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愤发而为词,由此造就了南宋词坛一代大家。为豪放派爱国词人,与苏轼并称为"苏辛".耿京聚兵山东,节制忠义军马,留掌书记。绍兴三十二年,令奉表南归,高宗召见,授承务郎。宁宗朝累官至浙东安抚使,加龙图阁待制,进枢密都承旨卒。曾寓居江西上饶、铅山达十余年。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有《稼轩长短句》。

西汉名将(前140—前117),军事家。河东郡平阳县,(今山西临汾西南)人。汉代名将卫青的外甥。善骑射。元朔六年(前123),霍去病被汉武帝任为票姚校尉 ,随卫青击匈奴于漠南(今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南),以800人歼2000余人 ,受封冠军侯。元狩二年(前121)任骠骑将军。于春、夏两次率兵出击占据河西(今河西走廊及湟水流域)地区的匈奴部,歼4万余人。同年秋,奉命迎接率众降汉的匈奴浑邪王,在部分降众变乱的紧急关头,率部驰入匈奴军中,斩杀变乱者,稳定了局势,浑邪王得以率4万余众归汉。从此,汉朝控制了河西地区,打通了西域道路。四年夏,与卫青各率5万骑过大漠(今蒙古高原大沙漠)进击匈奴。霍去病击败左贤王部后,乘胜追击,深入2000余里,歼7万余人。后升任大司马,与卫青同掌兵权。他用兵灵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勇猛果敢,每战皆胜,深得武帝信任。元狩六年(前117)病卒。
第2个回答  2008-05-07
一个是丢弃疾病 一个是让疾病离去 哈哈 应该没关系了 一个汉朝的大将 一个宋朝的文人 不过都为过做了贡献这个倒是真的 (这个问题太有意思了)
第3个回答  2008-05-11
他们都是一代名医。包治百病,药到病除。
所以当时人们称之为“辛弃疾”“霍去病”
玩笑话啊

霍去病是汉武帝时一大悍将,是卫青的外甥。二人为汉王朝开拓疆土立下了不世之功。
辛弃疾是宋朝的将领,文武双修。
第4个回答  2008-05-07
霍去病是西汉孝武帝时著名抗匈将领,一举击破匈奴,使其分为东西两部。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爱国词人,曾参加过抗金的南宋军队,势必对霍去病那样的英雄充满敬仰,希望当世能够再出现一位霍去病似的人物将北方游牧民族击败。

但从年代上二人不可能存在过多关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