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怎么投靠刘邦的?

知道的都说说?

秦末,参加反秦斗争,投奔项梁、项羽,未得到任用。转投刘邦,经夏侯婴推荐,拜治粟都尉,经萧何保为大将,为刘邦制定了汉中对策。刘邦兵败于彭城后,韩信先破楚军于京、索之间,后平定魏国。请命北伐拿下代国,刘邦收其精兵后背水一战击败赵国,派人降服燕国。

扩展资料:

韩信军事成就

韩信熟谙兵法,自言用兵“多多益善”,作为战术家韩信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战术典故: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临晋设疑、夏阳偷渡、木罂渡军、背水为营、拔帜易帜、传檄而定、沈沙决水、半渡而击、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

其用兵之道,为历代兵家所推崇。作为军事家,韩信是继孙武、白起之后,最为卓越的将领,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灵活用兵,是中国战争史上最善于灵活用兵的将领,其指挥的井陉之战、潍水之战都是战争史上的杰作;作为战略家,他在拜将时的言论,成为楚汉战争胜利的根本方略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韩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4-10
投奔义军

陈胜、吴广起义后,项梁也渡过淮河北上,韩信此时带着宝剑投奔了项梁,留在部队,默默无闻。项梁败死后,又归属项羽,项羽让他做郎中。韩信多次给项羽献计,项羽不予采纳。刘邦入蜀后,韩信离楚归汉,做管理仓库的小官,依然不被人所知。后来韩信坐法当斩,同案的十三人都已处斩,就要轮到韩信了,韩信举目仰视,看到了滕公夏侯婴,说:“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史记·淮阴侯列传》)夏侯婴觉得此人话语不同凡响,看他相貌威武,就放了他,同他交谈,很欣赏他,于是进言汉王。汉王让封韩信一个管理粮饷的官职,没有发现他与众不同的地方。

结缘萧何
韩信多次同萧何交谈,萧何也十分赏识他。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实为排挤到汉中),从长安到达南郑,就有数十位将领逃亡。韩信估计萧何等人多次在刘邦面前举荐过自己而汉王不用,也逃走了。萧何听说韩信逃走,来不及向刘邦报告便去追赶韩信。军中有人向汉王报告“丞相何亡。”(《史记·淮阴侯列传》)刘邦大怒,如失左右手。过了一两天,萧何前来进见,刘邦且怒且喜,骂到萧何为何逃跑,萧何说他不敢逃跑,他只是去追逃亡的韩信。刘邦又骂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萧何说:“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史记·淮阴侯列传》)刘邦表示自己也想向东发展,绝非甘居汉中,定要取天下。萧何说:“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史记·淮阴侯列传》)刘邦看在萧何的情面上同意让韩信为将,但萧何坚持要再加以重用,刘邦表示可以让他做为大将。于是刘邦想把韩信召来任命他。萧何说:“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史记·淮阴侯列传》)刘邦同意了萧何的要求。
诸将听说后,都很高兴,人人觉得有机会被选拜大将了。等到拜大将时,竟是韩信,全军皆感惊讶。
拜将之后
韩信拜将后,刘邦问韩信有何定国安邦的良策。韩信问:“同您东向而争天下的不是项羽吗?那大王自己估计一下,论兵力的英勇、强悍、精良,同项羽比谁高谁下?”刘邦沉默良久,认为不如项王。韩信再拜,赞同地说:“不仅大王,就连我也觉得您不如项王。可是我曾经事奉过项王,请让我谈谈项王的为人。项王一声怒喝,千人会吓得胆战腿软,可是他不能放手任用贤将,这只算匹夫之勇。项王待人恭敬慈爱,语言温和,人有疾病,同情落泪,把自己的饮食分给他们。可是等到部下有功应当封爵时,他把官印的棱角都磨光滑了也舍不得给人家,这是妇人之仁。项王虽然独霸天下而使诸侯称臣,可是却不居关中而都彭城,又违背义帝的约定,把自己的亲信和偏爱的人封为王,诸侯对此忿忿不平。诸侯见项王驱逐义帝于江南,也都回去驱逐他们原来的君王而自立为王了。凡是项羽军队经过的地方,无不遭蹂躏残害,所以天下人怨恨他,百姓只是在他的淫威下勉强屈服。名义上虽为天下的领袖,实质上已失去民心,所以他的强大会很快变成衰弱的!现在大王如能反其道而行之,任用天下武勇之人,何愁敌人不被诛灭!把天下的土地分封给功臣,何愁他们不臣服!率领英勇的一心想打回老家去的士兵,何愁敌人不被打散!况且三秦的封王章邯、董翳、司马欣本为秦将,率领秦国弟子已有数年,战死和逃亡的人不计其数,又欺骗他们的部下和将领投降了项羽,至新安,项羽用欺诈的手段坑杀秦降卒二十余万人,唯独章邯、董翳、司马欣得脱,秦人对这三人恨之入骨。现在项羽以武力强封这三人为王,秦国百姓都不拥戴他们。您入武关时,秋毫不犯,废除秦苛酷刑法,与秦民约法三章,秦国百姓无不想拥戴你在关中为王 。根据当初诸侯的约定,大王理当在关中称王,关中的百姓都知晓。可大王失掉应有的封爵而被安排在汉中做王,秦地百姓无不怨恨项王。如今大王起兵向东,攻三秦的属地,只要号令一声即可收服。
刘邦听后大喜,自以为得信晚。对韩信言听计从,部署诸将准备出击。韩信的这番议论,实际上为刘邦制定了东征以夺天下的方略。
第2个回答  2013-04-10
所谓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侍。固然,韩信的军事才能毋庸置疑,有句话叫得民心者得天下,在当时的局势来看,农民起义斗争不断,其中项羽和刘邦是其中的最出色的两个,从一开始,韩信就参军了,开始是投到了项羽的麾下,不过项羽没能发掘到他的才能,这是因为项羽本来就是一个军事能人,他认为自己不用别人来指指点点,而投靠刘邦的原因似乎很简单,就是在刘邦那里,他可以完完全全的发挥自己的能力,大家都知道,刘邦是一个亭长出身,还是靠岳父出的面子才当上的小官,字都不会几个。于是,他找到一个可以大展拳脚的地方。不过,在韩信一开始进入刘邦的军队也是得不到重用,一气之下也准备出走了,多亏了张良的千里追贤。刘邦曾说过:“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至于历史上还有一说法是刘邦在建立汉朝后,曾有人向他建议造反,不过被他拒绝了。后来吕后就用这个罪名将韩信召如宫中杀害。怎么说呢,韩信出身平民,有一种特有的小农意识,就是对君主的愚忠,这是他个人的局限性。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7-02-07
大体上不错。在那个时代个人的最高志向是要封王,包括韩信刘邦项羽在内。刘邦的最初志向也就是被封个关中王。韩信想实现志向就必须找到可以依托的平台。当时实力最大的两派是项羽和刘邦。项羽势力大,是第一选择。但是项羽不鸟他,给了个小官应付了事。韩信提的意见项羽也基本没听。韩信觉得没前途,所以无奈跑到第二选择刘邦那里。刘邦也不鸟他,给个小职员做,还犯错差点被杀,幸亏夏侯婴赏识他逃过一命。后来萧何多次举荐没结果,跑了又给追回来,再举荐,最终刘邦才答应给个试用期。所以韩信投奔刘邦只是当时的权宜之计,众多的巧合的结果。
另外韩信得齐地不反并非因为愚忠。那几句答复的话只是托词而已。武涉和蒯通游说他时他都犹豫了很久,思前想后才给出的答复。并非坚定果断的支持刘邦。没自立的根本原因是他的志向只在做王,并没有想过做皇帝,而天下大统一是必然趋势。韩信衡量再三,认为在刘邦手下做个齐王比自立齐王更保险而已。
第4个回答  2013-04-10
受了项羽的胯下之辱却得不到他的重用,然后投靠的刘邦。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