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都有那些杰出的诗人?

如题所述

张九龄(673-740),字子寿,韶州(今韶关市)人,唐中宗景龙初年进士。玄宗时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唐代有名的贤相。

李白(701-762),字太白,晚年自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出生于当时唐安西大都护府所在的碎叶城(今吉尔斯坦境内)。天才横溢,被誉为谪仙人。其诗想象丰富,构思奇特,气势雄浑瑰丽,风格豪迈潇洒,是盛唐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

杜甫(712-770),字子美,其先代由原籍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属河南),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因诗中常自称少陵野老,又做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少陵、杜工部,其诗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开元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诗风沉郁顿挫,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人影响极大。

王维(701-761),字摩诘,原籍祁(今山西祁县),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任过大乐丞、右拾遗等官,安禄山叛乱时,曾被迫出任伪职。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除了四十岁时到长安应过一次科考外,一直在家乡鹿门隐居读书、写诗自娱。诗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是盛唐主要的山水田园诗人,与王维齐名,合称“王孟”。

王昌龄(约690-756?),字少伯,今陕西西安人,一说为南京人或山西太原人。开元十五年进士,一生只做过中下级官吏,安史之乱时,于还江宁途中被亳州刺史闾丘晓杀害。诗以写宫怨、边塞、送别为佳,尤长于七绝,有“七绝圣手”之称,时人推为“诗家天子”。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县解州镇)人,世称柳河东。德宗贞元年九年进士,又举博学鸿词科。官礼部员外郎,因参与变革的王叔文集团,被贬为永州司马,后迁柳州刺史,人称柳柳州。诗文在当时都很有名,和韩愈共同领导了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早年隐居河南嵩山,四十多岁才中进士,只做过县尉一类的小官。一生困顿,性情耿介,诗多描写民间疾苦和炎凉世态。语言力戒平庸,追求瘦硬奇僻的风格。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幼孤贫刻苦好学,德宗贞元八年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因上疏请免关中赋役,贬为阳山县令。后随宰相裴度平定淮西迁刑部侍郎,又因上表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做过吏部侍郎,死谥文公,故世称韩吏部、韩文公。是唐代古文运动领袖,与柳宗儿合称韩柳。诗力求险怪新奇,雄浑重气势。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号士。其先世为太原人,后迁居下圭(今陕西渭南),出生于河南新郑。贞元十五年进士。元和时曾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因得权贵,贬为江州司马,晚年好佛,又自号乐居士。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为最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叙事诗哪《琵琶行》、《长恨歌》等也极有名。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开成进士。因处于牛李常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其诗构思新奇,风格农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都爱西昆好,只恨无人作郑笺”之诮。

高适(702-765),字达夫,德州莜(今河北景县)人,少潦倒落拓,四十岁后举有道科中第,授封丘县尉,不久即辞去,后来在河西节度使歌舒翰幕中掌书记,接触了大漠神奇风光和戍边士卒的艰苦生活。其诗直抒胸臆,不尚雕饰,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大多写边塞生活,与岑参齐名,也称“高岑”。王勃(649-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十四岁应幽素科及第,曾任虢州参军,后往交趾探望父亲,不幸溺溺水死,年仅二十七岁。其诗力求摆脱齐梁的绮靡诗风,文也有名,著名的《滕王阁序》就出自他之手。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

骆宾王(640-?),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早年落魄无行,但诗文早有名,平生只做过主簿一类的小官,参加过徐敬业讨伐武则天的义兵,为徐起草了《讨武氏檄》,后来兵败亡命,不知所终。也是初唐四杰之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4-08
杰出者: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鬼——李贺,诗佛——王维,唐人七绝第一人——王昌龄,小李杜——李商隐、杜牧,还有白居易、刘禹锡,其他就差点了。
第2个回答  2013-04-09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诗仙:李白。诗圣:杜甫。 诗佛:王维。 诗鬼:李贺。七绝圣手:王昌龄。 诗魔:白居易。 诗囚:孟郊、贾岛。 诗豪:刘禹锡。 边塞诗人:岑参、高适、王翰、王之涣、王昌龄。 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陈子昂、王绩、贺知章、张若虚、张九龄、元稹、温庭筠、柳宗元、戴叔伦、张继、韦应物、卢纶、韩愈
第3个回答  2013-04-10
初唐诗人
骆宾王 王 勃 卢照邻 宋之问 杜审言 杨 炯 陈子昂 沈全期 王 绩 李世民

盛唐诗人
李 白 杜 甫 张九龄 王 维 孟浩然 皇甫冉 王昌龄 贺知章 王之涣 李 颀 崔 颢 顾 况 元 结 刘长卿 岑 参 邱 为 高 适 皇甫冉
祖 咏 王 翰 钱 起 綦毋潜 常 建

中唐诗人
柳宗元 孟 郊 韩 愈 白居易 卢 纶 李 贺 李 益 刘禹锡 贾 岛 张 继 韦应物 李 坤 元 稹 张 祜 杜秋娘 张 籍 戴叔伦 顾 况

晚唐诗人
李商隐 温庭筠 杜 牧 陈 陶 马 戴 杜荀鹤
第4个回答  2013-04-10
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直至“安史之乱”爆发以前,是唐代社会高度繁荣而且极富有艺术气氛的时代。唐诗经过100多年的准备和酝酿,至此终于达到了全盛的高峰。虽然,在唐诗的初、盛、中、晚四个阶段中,盛唐最短,其成就却最为辉煌。这一时期,不但出现了伟大的诗人李白,还涌现出一大批才华横溢的优秀诗人。许多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的诗篇,便是在这一时期产生的。热情洋溢、豪迈奔放、具有郁勃浓烈的浪漫气质,是盛唐诗的主要特征;而即使是恬静优美之作,也同样是生气弥满、光彩熠熠的。这就是为后人所艳羡的“盛唐之音”。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之乱爆发,使唐王朝迅速地由繁盛转入衰乱,唐诗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李白与杜甫一向被视为唐诗世界中两座并峙的主高峰,同时,他们也构成了唐诗的分野。尽管李、杜的年龄只相差11岁,他们也都经历过唐王朝的全盛时代和由盛入衰的安史之乱,但他们的创作,却存在某些根本的不同。李白诗歌的主导风格,形成于大唐帝国最为辉煌的年代,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自由人生的渴望与追求,成为其显著特征。而杜甫诗歌的主导风格,却是在安史之乱的前夕开始形成,而滋长于其后数十年天下瓦解、遍地哀号的苦难之中。因此,流行于刚刚过去的年代中的充满自信、富于浪漫色彩的诗歌情调,到了杜甫这里便戛然而止。在飘零的旅途上,杜甫背负着对于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沉重责任感,凝视着流血流泪的大地,忠实地描绘出时代的面貌和自己内心的悲哀。这种深入社会、关切政治和民生疾苦、重视写实的创作倾向,和由此带来的语言表现形式方面的一系列变化,不仅标志了唐诗内容与风格的重大转折,也对唐以后直至宋代诗歌的发展,造成了深刻的影响。
--------------------------------------------------------------------------------“诗仙”李白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唐代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之为“诗仙”。李白出生在西域碎叶,5岁时随父亲移迁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20岁前后,他一面读书,一面在四川境内漫游,广泛地接触了中国的古代文化。他的思想,除受儒家经典熏陶外,还受纵横家和道家的影响,世界观比较复杂。25岁时,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足迹几乎走遍了半个中国。他在仕途上不得志,42岁时才被唐玄宗诏赴长安,供奉翰林。但因傲视权贵,荒诞不羁,不到3年,就被玄宗“赐金还山”。55岁时参佐永王李璘幕府,致获“附逆”之罪,被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中途获赦,返舟东下,回到浔阳。61岁时前往李光弼军中请缨杀敌,以图暮年报效祖国,但中道因病折回。次年客死在安徽。李白的一生是复杂的。作为一个天才诗人,他还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酒徒等类人的气质或行径。李白的诗现存900多首。这些诗反映了盛唐时代的社会现实和精神生活面貌。在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史上,李白上承屈原,下启李贺、苏轼、辛弃疾等,达到了浪漫主义艺术的顶峰。
--------------------------------------------------------------------------------杜甫漫游天下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是唐代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出生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这对他一生的创作道路有着重要影响。杜甫早慧,他在《壮游》诗中追忆说“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十四五岁就在文坛崭露头角,受到前辈的重视。20岁时,诗人开始了他为期10余年的漫游生活,他先游吴越,到过金陵、姑苏,曾经泛舟剡溪直到天姥山下。开元二十三年(735)回洛阳参加进士科举考试不中。第二年他又在齐赵一带开始了他的第二次漫游,直到开元二十九年(741)才回到洛阳。天宝三载(744),他在洛阳结识了李白,相邀同游梁宋,同行的还有著名诗人高适。后来高适南游楚地,李、杜则北上再游齐、赵,他们一起登高怀古,寻幽访胜,饮酒论诗,结下深厚友谊,他晚年回忆这段时光是“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春歌丛台上,冬猎青丘旁”(《壮游》)。这个时期的漫游使诗人接触到祖国众多的文化古迹和壮丽山河,结交了不少造诣深厚的良师益友,为他诗歌创作的发展成熟作好了准备。
这一时期唐王朝国强民富,但玄宗已开始好大喜功,开拓边疆,社会上已隐伏了不安定因素。杜甫对此有所预感,但并未重视。他这时期所写的诗可能有数百首,但只有20多首传下来,主要是五言律诗和五言古体诗,表现出青年诗人对自己前途和能力的乐观自信,充满了勇于攀登、蓬勃向上的青春朝气。如这一时期最著名的《望岳》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气象开阔,笔力雄健,不同凡响,充分体现了青年杜甫积极的乐观主义精神。
--------------------------------------------------------------------------------山水田园诗人王维
王维是唐代著名诗人。早年有济世之志,曾出使边塞。中年以后,因政局变化及受佛教禅宗思想的影响,开始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王维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为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诗,构思精巧,音韵和谐,艺术上极见功力。
唐代诗歌兴盛,人们往往把一些著名绝句谱成曲调,反复咏唱。根据王维诗句所作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因诗中有“渭城”和“阳关”,故亦称《渭城风》或《阳关曲》。当时社会上流行《伊州》大曲,该曲歌词多采用五言、七言绝句或截取律诗的四句,配以管、琴乐器伴奏、以反复咏唱的叠唱方法,尽情发挥诗中意趣。《阳关三叠》就是在《送元二使安西》绝句基础上,谱以《伊州》大曲而成。歌曲悲惋凄切、和缓幽扬,是唐诗和唐曲结合的典范。《阳关三叠》就是三次叠唱之意。白居易在《南园试小乐》中曾提到“高调管色吹银字,慢拽歌词唱《渭城》”。
回答完毕 请评委亮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