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北京的春节>>的写作背景?

如题所述

老舍的《北京的春节》是写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学作品,那时正值中国战乱时期,百姓们都身处水深火热之中。

但是很难得的是在春节时能过一个美好的春节,作者在作品中给我们介绍了老北京人过年时的情景,人们在辞旧迎新是的喜悦。

全文层次鲜明,语言感人、质朴。

拓展资料: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庆春,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字舍予。因为老舍生于阴历立春,父母为他取名“庆春”,概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之意。上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

《北京的春节》是现代作家老舍1951年创作的一篇散文。文中描绘了一幅幅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表现了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展现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美好,同时对比新旧社会的春节。

突出了新社会移风易俗、春节过得欢乐而健康,表达了作者对新中国、新社会的赞美。全文充满北京味儿的朴实语言,陈述朴素自然,不事雕琢,流畅通达,又有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5-22

《北京的春节》是老舍先生的作品。

背景:作为底层社会的满族旗人,北京是老舍生活了一辈子的故土,北京的风土民情已经作为一种文化血液融入他的生命之中,强烈的平民意识和坚固的“北京情节”已经成为了老舍精神底色和生命烙印。正像他自己说的:“我生在北平,那里的人、事、风景、味道,和卖酸梅汤、杏仁茶的声音,我全熟悉。一闭眼我的北京就完整的、象一张彩色鲜明的图画浮立在我心。我敢放胆地描画它,它是条清溪,我每一扦手,就摸上一条活泼泼的鱼儿来。”正是因为这种深沉的眷恋之情,才有了这篇感情浓郁、平实质朴的《北京的春节》。

意义:作品将其沉淀其中的乡思乡情、民风民俗体现的淋漓尽致,也激发起每一位读者的家乡情结和春节回忆,纵然区域有差异、风俗各不同,但每一个华夏子孙都有共同的中华魂、民族根,文中传递的生命体验,足以引起我们强烈的共鸣。掩卷沉思,关于春节的习俗和经历,依然在我们的心头脑际挥之不去、浮想联翩、久久回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8
老舍的北京的春节是写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学作品,那时正值战乱时期,很难得的是在春节时能过一个美好的春节,作者在作品中给我们介绍了老北京人过年时的情景,人们在辞旧迎新是的喜悦。全文层次鲜明,语言感人、质朴。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过春节,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本文作者——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0-01-29

《北京的春节》是现代作家老舍1951年创作的一篇散文。文中描绘了一幅幅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表现了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展现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美好,同时对比新旧社会的春节,突出了新社会移风易俗、春节过得欢乐而健康,表达了作者对新中国、新社会的赞美。全文充满北京味儿的朴实语言,陈述朴素自然,不事雕琢,流畅通达,又有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第4个回答  2020-01-30
老舍的《北京的春节》是写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学作品,那时正值中国战乱时期,百姓们都身处水深火热之中。

但是很难得的是在春节时能过一个美好的春节,作者在作品中给我们介绍了老北京人过年时的情景,人们在辞旧迎新是的喜悦。

全文层次鲜明,语言感人、质朴。

拓展资料: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庆春,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字舍予。因为老舍生于阴历立春,父母为他取名“庆春”,概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之意。上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

《北京的春节》是现代作家老舍1951年创作的一篇散文。文中描绘了一幅幅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表现了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展现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美好,同时对比新旧社会的春节。

突出了新社会移风易俗、春节过得欢乐而健康,表达了作者对新中国、新社会的赞美。全文充满北京味儿的朴实语言,陈述朴素自然,不事雕琢,流畅通达,又有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