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相声的资料

如题所述

 相声是一种中国曲艺表演艺术,相声一词,古作像生,原指模拟别人的言行,后发展为象声。象声又称隔壁象声。相声起源于华北地区的民间说唱曲艺,在明朝即已盛行。经清朝时期的发展直至民国初年,象声逐渐从一个人摹拟口技发展成为单口笑话,名称也就随之转变为相声。一种类型的单口相声,后来逐步发展为多种类型的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口相声,综合为一体。相声在两岸三地有不同的发展模式。
  相声一词,古作象声,原指摹拟别人,又称隔壁相声。起是经华北地区民间说唱曲艺进一步演化发展,并融入了由摹拟口技等曲艺形式而形成的,一般认为于清咸丰、同治年间形成。是以说笑话或滑稽问答引起观众发笑的曲艺形式。经清朝时期的发展直至民国初年,象声逐渐从一个人摹拟口技发展成为单口笑话,名称也就随之转变为相声。一种类型的单口相声,后来逐步发展为多种类型的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口相声,综合为一体,成为名副其实的相声,而经过多年的发展,对口相声最终成为最受观众喜爱的相声形式。
  到了晚清年代,相声就形成了现代的特色和风格。主要用北京话讲,各地也有以当地方言说的“方言相声。
  ●单口相声,由一个演员表演。长篇单口相声,通常分为数次表演,类似于评书,但更注重笑料。
  ●对口相声,演员人数为2人,演员为一捧一逗。依甲乙二人说表内容的轻重与语言风格之不同,又可分为“一头沉”、“子母哏”和“贯口活”三类。
  (男女相声,对口相声的一种)
  ●群口相声,演员人数在3人或3人以上。甲称“逗眼”,乙称“捧哏”,丙称“腻缝”。
  ●讽刺型相声:可以讽刺自己或者别人,如侯宝林的《夜行记》(讽刺不遵守交通规则的人)、姜昆的《如此照相》(讽刺文革时期的社会现象)
  ●歌颂型相声:主要在中国大陆,通常要配合政府的方针、政策。如马季的《新〈桃花源记〉》(歌颂社会主义农村新面貌)、侯耀文的《京九演义》(歌颂京九铁路的建设者)。
  ●娱乐型相声:《说方言》、《爱情歌曲》之类。
  ●传统相声:清末民初时期
  ●新相声:1949年之后
  ●当代相声:1980年代后期之后
  专业术语 
  ●逗哏:“哏”指滑稽、逗人发笑的话或表情。逗哏即逗出令人发笑的效果,代指为负责逗哏的演员
  ●捧哏:演出时配合“逗哏”叙述故事情节的演员。
  ●包袱:相声中的笑料
  ●柳活:以学唱(戏剧)为主的相声
  ●腿子活:在相声表演中,演员为表演戏剧,带点小化妆,分包赶角,进入角色来表演,之后还要退出来叙事的段子。
  ●贯口(活):大段连贯且富于节奏性的台词,以《大保镖》和《文章会》为典型,相声行内有“文怕《文章会》,武怕《大保镖》”。
  ●怯口活(怯口):运用方言或外语表演,如:豆腐堂会、山西家信等。
  ●现挂(砸挂,抓哏):现场抓紧取题材引起笑声
  常用道具
  ●醒木:来自评书,经常在长篇单口相声中也会用到。
  ●折扇:在表演过程中可以虚拟为其他物品:刀枪棍棒(《大保镖》)、笔(《杨乃武写状》)、鼓槌(《口吐莲花》)等。
  ●手绢:可以在化妆时作为道具使用,比如《学四省》《武松打虎》《捉放曹》
  ●桌子,传统相声中常用的道具。表演对口相声时为逗哏站在桌外,捧哏站在桌子里边。表演柳活时则以桌子区分前后台和上下场门。
  ●御子:唱太平歌词时伴奏的乐器,一般是两个竹板。
  表演形式
  相声的表演方式,最初有两种,在帷幕中表演的相声称“暗春”,公开表演的相声称“明春”。到了清宣统三年(1911)后只有“明春”一种在继续发展。相声的形式共分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口相声三种。单口相声,是一个演员表演的长短笑话。对口相声,是两个演员表演的,叙述人甲称“逗哏”,辅助对话的乙称“捧哏”,表演时,依甲乙二人说表内容的轻重与语言风格之不同,又可分为“一头沉”、“子母哏”和“贯口活”三类。群口相声,是三个以上演员共同表演的,甲称“逗哏”,乙称“捧哏”,丙等称“腻缝”。
  一段相声一般由“垫话儿”——即兴的开场白;“瓢把儿”——转入正文的过渡性引子;“正活儿”——正文;“底”——掀起高潮后的结尾四部分组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新创作的相声也常有省略“瓢把儿”的。相声用艺术手法组成“包袱儿”,表演当中通过说表而“抖响”使人们发笑。其手法计有:三番(翻)四抖、先褒后贬、阴错阳差、一语双关、自相矛盾、表里不一、歪讲曲解、违反常规等数十种。每一段相声里一般含有四五个以上风趣幽默的“包袱儿”。
著名演员
  中国大陆
  ●第一代相声演员:张三禄
  ●第二代相声演员:朱绍文(穷不怕)、阿彦涛、沈春和等
  ●第三代相声演员:恩绪、徐长福等
  ●第四代相声演员:(“相声八德”)裕德隆、李德钖(万人迷)、张德泉(张麻子)、马德禄、周德山(周蛤蟆)、焦德海、刘德智、李德祥等
  ●第五代相声演员:张寿臣、常连安、马三立、郭启儒、郭荣起、朱阔泉、李寿增、侯一尘等
  ●第六代相声演员:侯宝林、刘宝瑞、常宝堃、赵佩如、张永熙、郭全宝、王凤山、孙少林、常宝霆、白全福、阎笑儒、常宝华、马志明、尹笑声、杨少华、杨少奎、杨海荃、王宝童、马敬伯、杨宝璋、欧少久等
  ●第七代相声演员:苏文茂、李伯祥、高英培、马季、杨振华、金炳昶、王志涛、常贵田、赵振铎、刘文亨、侯耀文、石富宽、唐杰忠、杜国芝、黄铁良、杨紫阳、师胜杰、范振钰、牛群、李立山、刘洪沂、张文顺等
  ●第八代相声演员:姜昆、李金斗、冯巩、郭德纲、于谦、赵炎、刘伟、笑林、王谦祥、李增瑞、赵伟洲、奇志、陈寒柏、崔金泉、李建华、王平、武福星、仇小豹、赵津生、刘俊杰、贾伦、尹卓林、徐德亮、高晓攀等
  ●第九代相声演员:唐爱国、大兵、周炜、李伟健、武宾、付强、赵卫国、何云伟、曹云金、常艺博、李明宇、龚少川、尤宪超等
  中国台湾
  ●早期演员(第七代):魏龙豪(魏苏)、吴兆南、陈逸安
  ●台北曲艺团:刘增锴、郭志杰、朱德刚、刘越逖、樊光耀、谢小玲、粟奕倩、陈庆升等
  ●吴兆南相声剧艺社:吴兆南、江南(相声演员)、侯冠群、郎祖筠、刘增锴、刘尔金、樊光耀、姬天语等
  ●相声瓦舍:冯翊纲、宋少卿、黄士伟等
经典剧目
  传统相声
  《找堂会》、《大保镖》、《文章会》、《夸住宅》、《开粥厂》、《当行论》、《报菜名》、《地理图》、《黄鹤楼》、《八大改行》、《八扇屏》、《三近视》、《白事会》、《扒马褂》、《论捧逗》、《绕口令》、《关公战秦琼》、《蛤蟆鼓》、《金殿斗智》、《珍珠翡翠白玉汤》、《山东人斗法》、《假行家》、《金刚腿》、《反七口》、《批聊斋》、《批三国》、《歪讲三字经》、《歪讲四书》、《韩信击缸》、《小神仙》、《反四辈》、《丢驴吃药》、《双槐树》、《硕二爷》、《君臣斗智》、《杨乃武写状》、《口吐莲花》、《醋点灯》、《卖五器》、《邵康节测字》、《字像》、《大相面》、《大西厢》、《对对子》、《怯拉车》、《怯卖菜》、《揣骨相》、《大上寿》、《对对子》、《化蜡扦》、《波斯猫》、《训徒》、《老老年》、《窝头论》、《歪批百家姓》、《五百出戏名》、《洋钱伤寒》、《贼说话》、《三节会》、《哏政部》、《麦子地》、《巧嘴媒婆》、《杨树标》、《枪毙刘汉臣》、《白宗巍坠楼》、《熬柿子》、《卖布头》、《找五行》、《黄半仙》、《风雨归舟》、《日遭三险》、《黄鹤楼》、《捉放曹》、《打灯谜》、《古董王》、《卖挂票》、《韩复榘演讲》、《朱夫子》、《汾河湾》、《康熙私访》、《开茅房》、《吃饺子》、《揭瓦》、《打油诗》、《粥挑子》、《戏迷摆寿》、《戏迷砸砂锅》、《戏迷入洞房》、《傻子转文》、《傻子拜寿》、《纪晓岚》、《百兽图》、《小诸葛测字》、《山东跑堂》、《山西家书》、《买估衣》、《三性人》、《买卖论》、《怯跑堂》、《傻子进城》、《偷斧子》、《怯跟班》、《读祭文》、《道光吃热汤面》、《五人义》、《娃娃哥哥》、《赞马诗》、《三瘸婿》、《三怪婿》、《吃西瓜》、《小淘气》、《王二姐思夫》、《张飞爬树》、《酒令》、《学四相》》、《学四省》、《学梆子》、《玉堂春》、《四大名旦》、《训子》、《卖药糖》、《财迷还家》、《切糕架子》、《学满语》、《怯洗澡》、《戏迷游街》、《武训徒》、《学京话》、《戏迷转》、《改良拴娃娃》、《说乐梦》、《庸医》、《点痦子》、《渭水河》、《姐夫戏小姨》、《卖黄土》、《增和桥》、《问路》、《避雨》、《行话》、《说大话》、《磕巴论》、《中秋节的生日》、《忌字》、《跑媒拉纤》、《买金笔》、《江南围》、《借轿子》、《讨军饷》、《九头案》(注:此传统相声已失传下半部分,残存上半部分)、《数来宝》、《学唱数来宝》、《对坐数来宝》、《找陈宫》、《杂学唱》、《追柳》、《戏曲哭笑论》、《山东二黄》、《哭四出》、《乌龙院》、《学汉剧》、《学坠子》、《学大鼓》、《学唱太平歌词》、《学英语》、《洋鼓洋号》、《外八扇》、《朋友论》、《圣贤愁》、《传代钱》、《怯算命》、《赌论》、《反正话》、《学外语》、《戏说长沙》、《红灯记》、《聚宝盆》、《算人口》、《两头忙》、《扭嘴儿》、《改良数来宝》、《卖马》、《法门寺》、《草船借箭》、《战长沙》、《携琴访友》、《属牛》、《二十四孝》、《杜十娘》、《下神儿》、《糊涂一辈子》、《一妻一妾》、《熟了就好了》、《送媒》、《大力丸》、《翻跟头》、《皇帝选陵》、《十二缺》、《灶王爷》、《白蛇传》、《假斯文》、《借火儿》、《兄妹联句》、《孟姜女》、《竞水》、《暴发户》、《家务事》、《慈禧入宫》、《学行话》、《黄白胖子》、《九月九》、《阎王请医》、《看葡萄》、《乘嘴衙役》、《家兄》、《文庙》、《双音字》、《倒坐观音台》、《刮眉毛》、《东坡鱼》、《俏皮话》、《帮厨》、《写对联》、《窦公训女》、《连升三级》、《天文学》、《大娶亲》、《学西河》、《称谓》、《金龟铁甲》、《傻子学乖》、《打元宵》、《答非所问》、《树没叶》、《献地图》、《揭丑》、《学徒》、《罗成戏貂蝉》、《失空斩》、《英台修书》、《学京剧》、《五行诗》、《鸡冠花》、《哭当票》、《人情话》、《珍珠倒卷帘》、《五兴楼 》、《 洪鸾喜 》、《吃月饼》、《过关》、《南方话》、《 故事谜语 》、《迷信论》、《天王庙》、《扒员外皮》、《杂学唱》、《万人迷》、《哭论》、《滑油山》、《梁祝哀史》、《梦中婚》、《烧骨记》、《遇皇后》、《四管四辖》、《洪洋洞》、《南弹北弦》、《断弦》、《武松打虎》、《方言误》、《弦子书》、《江湖口》、《八大吉祥》、《打醋》、《打电话》等。
  现代相声
  《似曾相识的人》、《八十一层楼》、《买猴》、《钓鱼》、《夜行记》、《训徒》、《五官争功》、《虎口遐想》、《小偷公司》、《老鼠密语》、《很难说的国语》、《真真假假》、《肉烂在锅里》.《77号》、《北京话》、《不宜动土》、《串调》、《打百分》、《方言》、《非洲独立进行曲》、《服务态度》、《规矩套子》、《婚姻与迷信》、《酒鬼》、《开场小唱》、《砍白菜》、《空城计》、《宽打窄用》、《离婚前奏曲》、《买佛龛》、《妙手成患》、《南来北往》、《南腔北调》、《普通话与方言》、《谦虚》、《全家福》、《谦虚》、《三棒鼓》、《似是而非》、《抬杠》、《谈规律》、《体育和广告》、《跳舞迷》、《万吨水压机》、《我是家长》、《武松打虎》、《戏剧与方言》、《戏曲杂谈》、《戏迷》、《戏与歌》、《向您道喜》、《橡皮膏》、《笑的研究》、《新式马甲》、《夜行记》、《一顿饭》、《一贯道》、《找调》、《醉酒》、《窗口》、《虎年谈虎》、《巧对影联》、《求全责备》、《生日祝词》、《无所适从》、《亚运之最》、《办晚会》、《拍卖》、《点子公司》、《最差先生》、《明天会更好》、《两个人的世界》、《坐享其成》、《瞧这两爹》、《我要读书》、《我要上春晚》、《我要幸福》、《我要奋斗》、《我要反三俗》、《我要旅游》、《我要闹绯闻》、《我要玩网游》、《我要结婚》、《我是黑社会》、《我是科学家》、《我是文学家》、《我这一辈子》、《我要吃饺子》、《我要下春晚》、《我的大学生活》、《我是收藏家》、《我的奋斗史》、《我要恋爱》、《你这半辈子》、《你要锻炼》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6-15

1. 相声是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之一,起源于清朝晚期。2. 相声的表演形式主要是两个人对话,其中一人扮演“老相声”,另一人扮演“小相声”。3. 相声的演员通常讲述一些生活中的故事,如家庭、社会和政治等,通过幽默和的技巧来达到和教育的目的。4. 相声的技巧包括滑稽表情、口技、诙谐、音乐表现和肢体动作等,在表演中常常会引用汉字、成语、俚语和歇后语等文化元素。5. 在中国,相声已经成为重要的文化现象,其表演和节目在广播、电视、舞台和网络上都有广泛的传播。6. 相声演员有许多著名的代表人物,如于谦、郭德纲、范伟和刘宝瑞等,他们的表演风格和技巧各具特色,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7. 相声也是中国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京剧、豫剧、黄梅戏和川剧等戏曲形式密切相关。8. 相声在近年来还产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和发展,如网络相声、外语相声和交响相声等,为其传统形式注入了新的元素和活力。
第2个回答  2013-04-07
相声简介
英文翻译:crosstalk或comic cross-talk,TALK SHOW脱口秀,或CHINESE COMIC DIALOGUE

相声起源于北京,流行于全国各地。 一般认为于清咸丰、同治年间形成。是以说笑话或滑稽问答引起观众发笑的曲艺形式。它是由宋代的“像生”演变而来的。到了晚精年代,相声就形成了现代的特色和风格。主要用北京话讲,各地也有以当地方言说的“方言相声”。

在相声形成过程中广泛吸取口技、说书等艺术之长,寓庄于谐,以讽刺笑料表现真善美,以引人发笑为艺术特点,以“说、学、逗、唱”为主要艺术手段。

表演形式有单口、对口、群口三种。
单口相声由一个演员表演,讲述笑话;
对口相声由两个演员一捧一逗,通常又有“一头沉”和“子母哏”两类;
群口相声又叫“群活”,由三个以上演员表演。传统曲目以讽刺旧社会各种丑恶现象和通过诙谐的叙述反映各种生活现象为主,解放后除继续发扬讽刺传统外,也有歌颂新人新事的作品。

传统曲目有《关公战秦琼》、《戏剧与方言》、《贾行家》、《扒马褂》等,总数在两百个以上。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则以《夜行记》、《买猴》、《昨天》、《帽子工厂》等影响较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