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高中生 我要找一个有名的历史人物来作为素材人物 这个人要有尽可能多的美好品质

我要了解他生平那些经典故事 尽可能多 尽可能细 这个人要有尽有可能多的美好品质(全能人物) 尽可能不要是屈原 司马迁这类让阅卷老师感到厌烦的人 谢谢!
请提供给我一些他的经典事件

甘地
虽受当时革新之风的感染,曾经尝试打破素食以强身健体、振兴民族国家,终因摆脱不了从小所受的教育,半途而废。19岁时,不惜被开除种姓身份,远涉重洋,赴伦敦求学。异域的文明曾令甘地产生过深刻的自卑而拜倒在它的脚下,宗教陈规的约束使他在一个全新环境里无所适从。短时的迷惘与摸索之后,他终于放弃了对西方文明的盲目模仿,坚持了原有的宗教信仰并兼收并蓄其他宗教教义,接受了英国法制思想的教育,取得了伦敦大学的律师资格。学成归国后,他开始在孟买从事律师业务,却历遭挫折。第一次替人打官司就因临阵怯场而砸锅。半年后打道回府,在家乡拉奇科特靠兄长和亲友的资助维持律师业务,律师业务的毫无起色及令人窒息的环境,使他倍感苦闷压抑。当有个来自南非印度人的案子要他处理时,他便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前往南非的历程。反抗在南非这个种族歧视根深蒂固、无所不及的英国殖民地,甘地作为有色人种先后遭遇到了一连串的歧视与侮辱。民族自尊心和同胞在此所受的苦难驱使他走上了领导南非印度人反种族视歧的斗争,成为引人注目的人物。正是在南非这块充满种族歧视的土地上,甘地对他曾经倾慕过的西方文明产生了否定,培养和锻炼了自己从事公众工作的能力,掌握了作一个成功律师的秘诀,基本形成了他的宗教、人生观、社会政治观。他在南非领导的艰苦卓绝的反种族歧视斗争,为南非印度人争取到了基本平等的权利,他从中也试验成功了一种有效的武器——真理与非暴力学说及其实践。不过,在这种反歧视过程中,甘地对英帝国仍充满幻想。 1915年,甘地回到印度。回国初年,他坐三等车游历印度各地,以深入了解他久别的祖国。一年以后,他开始发表演讲,宣传自己的主张,从事非暴力斗争,试验并发展了非暴力学说。他对当时正在进行的战争予以支持,希望以此换取英国的开恩,给予印度自治。“一战”后殖民当局的种种作为使甘地由一个英帝国的忠实追随者变成了不合作者。1919年3~4月间,为抗议反动的“罗拉特法”,他发起全国性的非暴力抵抗运动,由于殖民当局的血腥镇压和群众的暴力反抗,甘地一度宣布暂缓非暴力抵抗运动,试图与政府合作,但英国政府继续在哈里发与旁遮普问题上倒行逆施,打破了甘地的幻想。在印度全民反英斗争高涨的形势下,甘地的不合作思想趋于成熟,并率先在哈里发运动中发起群众性的抵制殖民政府的立法机构、法院、学校、封号与洋货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进而推广为全民反帝斗争形式。 1920年9月,国大党加尔各答特别会议和12月的那普尔年会正式通过了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计划及甘地起草的党纲,使非暴力不合作成为国大党的指导思想;争取“印度自治”成为国大党的现实斗争目标;国大党也因此由一个少数上层分子主要依靠宪政手段从事活动的团体变成一个有广泛群众基础、依靠群众性直接斗争进行全面反帝斗争的现代资产阶级政党。甘地在国大党内的领导地位也因此确立。此后,不论甘地是否在国大党内任职,他始终是国大党的“灵魂”,左右着印度民族解放运动发展的方向。1922年2月,因运动中出现暴力事件,甘地宣布停止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挫伤了士气,引起国大党内的思想混乱。甘地也身陷囹圄。出狱后甘地致力于重振民心士气。 1929年12月31日,国大党拉合尔年会通过争取印度独立的决议,并授权甘地领导新的不合作运动。1930年3月他率领78位志愿队员开始“食盐长征”,揭开了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序幕,给英殖民主义者以巨大打击。运动进行中甘地又与总督谈判,并出席圆桌会议,群众运动因此而松懈,被英国残酷镇压下去。1934年10月,甘地因与国大党领导层再次出现严重分歧而宣布退党,但仍在关键问题上指导国大党的工作。1939年9月3日,英国代表印度宣战后,甘地的极端非暴力立场与国大党领导机构的有条件支持战争的主张发生尖锐冲突,以致他两次被免职,又因英国政府顽固不肯满足国大党的要求,国大党两次请甘地复出。这期间,甘地的反帝立场进一步发生变化。 1942年4月,在印度国内广大群众反英情绪高涨和日本侵略者迫近印度的形势下,甘地提出了英国“退出印度”的口号,并先后发起了1940~1941年第三次不合作运动和准备发动第四次不合作运动,均被英国镇压下去。甘地入狱直到1944年5月。战争结束后,处于内外交困的英国政府慑于印度民族解放运动再起的压力,答应印度独立的要求。但因印、穆两教的分岐对立由来已久,加之英国分而治之政策的影响,印、巴分治已成定局。甘地为维护印度统一不懈努力,终无回天之力,只好接受分治。 独立后甘地获得了印度人民和国大党的崇高敬意,但他却大权旁落,其终身为之奋斗的非暴力理想也被束之高阁。而对分治以后的宗教仇杀与混乱,甘地殚精竭虑,利用自己的威望与绝食帮助平息了大规模教派仇杀,自己却成了教派冲突的牺牲品,死在了一位狂热的印度教徒的枪口之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4-15
  司马光是个不错的选择。

【简历】
  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卒赠温国公,谥号文正。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事迹+品质】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体现了机智、遇事要沉着冷静、做事要客服惯性思维、灵活变通、重视友谊……
  -------------------------------------------
  司马光“胡桃去皮”“诚信卖马”的故事
  体现了做人要诚实……
  ---------------------------------------
  坚辞枢密副使职位(相当于管军事的副宰相)离开朝廷,专心修史十五年,终成《资治通鉴》一书。
  体现了坚持不懈、有恒心、淡泊名利……
  --------------------------------------
  司马光与王安石是好朋友,但政见不同,两人不因私谊而改变政见,也不因政见不同而互相攻讦。
  体现了执着、敢于坚持己见、不因私废公……
  ----------------------------------------------
  在《训俭示康》中曾提到小时後长辈会给他穿华美的衣服,他总是害羞脸红而把它脱下。宝元年间中举时,曾得到仁宗皇帝的接见。酒席宴会上,每人都在头上插满鲜花,肆无忌惮地嬉戏取乐,唯独司马光正襟危坐,也不戴花。同事提醒说:“戴花乃皇上之令也!”司马光才不太情愿地戴了一朵小花。
  体现了性情淡泊、不喜奢华、简朴……
  --------------------------------------------
  虽然夫人终身未育,但坚不纳妾,夫妻恩爱白头偕老。
  体现了品行高洁、夫妻恩爱……
  ------------------------------------------
  在地下室读书、典地葬妻、婉拒友人所赠婢女等故事
  体现了节俭、清廉、洁身自好……
  -----------------------------------
  手不释卷、藏书丰富、爱护图书等相关故事。
  体现了好学、爱读书、以书为鉴……
  ---------------------------------------
  各种进谏故事
  体现了刚正不阿、直言进谏……
  ---------------------------------------------
  ……
  =============================================================
  司马光的各种故事详见百度百科
  总之,司马光不仅是一个神童,更是一个道德完人,你几乎在他身上找到所有的美好品质,而且知名度很高,除“砸缸”事件外尚未被泛滥引用,实乃作文引用之必备利器,希望能够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3-25
高仙芝,大唐中亚总督!唐朝著名军事将领,出身于将门之家。主要成就:1、击败吐蕃取小勃律,2、征服撒马尔罕和塔什干,灭石国。
1、开元年间,唐朝国力空前强盛,史称“开元盛世”。国力的增强,使唐朝的军事实力也随之增强,唐在与吐蕃(今青藏高原)的战争中也逐渐占有优势。葱岭上有两个国家,即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西北部,都城孽多城,今吉尔吉特)和大勃律(今克什米尔中部一带,都城巴勒提斯坦)。天宝六年(747年)高仙芝,率军万人,征讨小勃律。经过近两个月的行军,在连云堡大败吐蕃,斩首5000级,俘虏千余人,余皆逃入山谷。唐军缴获战马千余匹,衣资器甲数以万计。随后唐军乘胜追击,高仙芝采用“假途灭虢”之计智取小勃律,自平定了小勃律国之后,唐军声威大震,“拂菻、大食诸胡七十二国皆震慑降服。”天宝九年(750年)二月,高仙芝击败了竭师国的军队,俘虏了竭师王勃特没。经过这两次的征战,使唐朝在对吐蕃的战争中取得了全面胜利,唐朝也发展到了其顶峰。同时高仙芝也为自己赢得了极大的声誉,被吐蕃(今青藏高原)和大食誉为山地之王。
2、当时大食(阿拉伯帝国)勃兴于西南亚地区,并不断向东扩张,中亚的安国、火寻、戊地、石国、吐火罗等国屈服,让它们按时交纳沉重的赋税。唐与大食(阿拉伯帝国)在争夺西域的统治地位时发生了矛盾。天宝九年,高仙芝领军灭石国,诸胡部落大怒,就暗中联合大食国欲共攻安西四镇。大食遂以此为借口,实施其扩张计划。高仙芝获知此事后,遂决定先发制人。四月,高仙芝亲率蕃、汉兵3万攻打大食。唐军深入大食国境700余里,到怛罗斯城(又作咀逻私,即今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东南部江布尔城),与20万大食军遭遇。双方激战五日,唐军六战六捷,消灭大食军7万。重要时刻唐军中的葛罗禄部众突然叛变,与大食前后夹击唐军,唐军拼死力战,3000唐军趁夜杀出重围,返回安西四镇。唐军虽败战后不久,大食上表求和!
第3个回答  2013-03-25
1、乐毅占齐70余城,后遭离间赴赵,著‘报燕王书’,其中‘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更是千古名句。
2、诸葛亮,辅助蜀国两朝,著‘前后出师表’,其中‘亲贤臣,远小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亦为千古名句。

以上人物具体事例上百度收索即可。
第4个回答  2013-03-27
1、乐毅占齐70余城,后遭离间赴赵,著‘报燕王书’,其中‘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更是千古名句。
2、诸葛亮,辅助蜀国两朝,著‘前后出师表’,其中‘亲贤臣,远小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亦为千古名句。

以上人物具体事例上百度收索即可。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