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重要性水平估计

税前利润法、总收入法、总资产发计算重要性比列和重要性水平(绝对值)?这个问题该怎么去解决? 拜谢~~~~~

1,注册会计师应当合理选用重要性水平的判断基础,采用固定比率,变动比率等确定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判断基础通常包括资产总额,净资产、营业收入、净利润等。 2,注册会计师在判定账户可交易的审计程序前,可将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分配至各账户或各类交易,也可单独确定各账户或各类交易的重要性水平。 3,重要性水平的计算方法有固定比率,变动比率两种:
(1)固定比率法。采用固定比率法的计算公式:
判断基础×固定比率=重要性金额。 (2)变动比率法。采用此种方法时,对规模较大的企业,允许的错漏报金额相对比例小;对规模较小的企业,允许的错漏报金额相对比例大。

4,在确定审计重要性水平时,使用税前利润法、总收入法时一般注意根据固定比率法来计算: 行政单位、预算执行单位和非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确定固定比例法的百分比为总支出的5%-10%,或者总收入的3%-5%;
企业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确定固定比例法的百分比为净利润(税前)的5%-10%,或资产总额的0.5%-1%,或净资产的1%,或营业收入的0.5%-1%。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3-31
这个是理论上的算法,仅供参考。并且各个算法数据差异较大,利润可能是负数,那怎么计算,以哪个为准?严格讲,从职业谨慎角度,应以较小的数字。学习时深有同感。
实践中会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个人意见,就是个引起关注数额、影响出具报告的数字而已。这个数据定大了,可能发现不了问题,小了则效率受影响。也不好直接给你个数字,需要结合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随着工作经验的不断积累,这个数字在你一到被审计单位时就会准确确定。
希望能帮到你!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4-01
一般利润法是按利润的5%的比例确定重要性水平。其他的基本是各自千分之5来确定。这些都只是参考值。考试毕竟要死一些,实际工作的话还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和经验来决定了
第3个回答  2013-04-01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