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上半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整句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如题所述

“总为浮云能蔽日”句使用了比喻,以“浮云”喻奸佞臣子,以“日”喻君主。

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诗人所写的“愁”体现的正是这种忧君忧国、怀才不展、时不我待的心情。

“不见长安”暗点诗题的“登”字,触境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

出自唐代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

原文: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译文:

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来悠游,凤去台空只有江水依旧奔流。吴国宫殿的鲜花芳草遮没荒凉小径,晋代多少王族已成荒冢古丘。三山云雾中隐现如落青天外,江水被白鹭洲分成两条河流。那些悠悠浮云总是遮蔽太阳的光辉,登高不见长安城,怎么不让人内心沉痛忧郁。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登金陵凤凰台》的创作背景说法不一。

此诗一说是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年)年间,作者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一说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也有人称是李白游览黄鹤楼,是想与崔颢的《黄鹤楼》争胜。

诗词赏析

《登金陵凤凰台》全诗八句五十六字,以登临凤凰台时的所见所感而起兴唱叹,把天荒地老的历史变迁与悠远飘忽的传说故事结合起来摅志言情,用以表达深沉的历史感喟与清醒的现实思索。

此诗气韵高古,格调悠远,体现了李白诗歌以气夺人的艺术特色。

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他性格豪迈,热爱祖国山河,游踪遍及南北各地,写出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他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轻快,人们称他为“诗仙”。

豪放是李白诗歌的主要特征。除了思想性格才情遭际诸因素外,李白诗歌采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和体裁结构也是形成他豪放飘逸风格的重要原因。

善于凭借想象,以主观现客观是李白诗歌浪漫主义艺术手法的重要特征。几乎篇篇有想象,甚至有的通篇运用多种多样的想象。

现实事物、自然景观、神话传说、历史典故、梦中幻境,无不成为他想象的媒介。常借助想象,超越时空,将现实与梦境、仙境,把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交织一起,再现客观现实。

他笔下的形象不是客观现实的直接反映,而是其内心主观世界的外化,艺术的真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登金陵凤凰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6-20
此句前半句为借代!全句意为:总是因为浮云遮住了太阳,望不见京都长安多么使人忧愁。详解:以浮云指小人(奸佞),以白日比喻君主(统治者)。浮云蔽白日指奸邪的小人,围绕于君王四周,向君王进谗言陷害贤臣,使忠臣没有机会向皇帝进谏言。表达: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他的心情沉痛的伴随着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借代技法详解:修辞格的一种,又称替代。不直接说出属于主体的人或事物,而是以借体来代替;即以此代比,但不存在谁比喻谁的意思。可以用事物或事物的特征或标记相代,用事物和事物的所在或所属相待,用部分代整体,用具体代整体,用物称代泛称等。(技法部份参考花城出版社杨光治先生主编的《诗歌词典》1968.10.1)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4-01
诗句出自李白的 登金陵凤凰台

“总为浮云能蔽日”句使用了比喻,以“浮云”喻奸佞臣子,以“日”喻君主,“总为浮云能蔽日”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自己报国无门,十分沉痛。诗人所写的“愁”体现的正是这种忧君忧国、怀才不展、时不我待的心情。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两句诗寄寓着深意。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陆贾《新语·慎微篇》曰:“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李白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不见长安”暗点诗题的“登”字,触境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相传李白很欣赏崔颢《黄鹤楼》诗,欲拟之较胜负,乃作《登金陵凤凰台》诗。《苕溪渔隐丛话》、《唐诗纪事》都有类似的记载,或许可信。此诗与崔诗工力悉敌,正如方回《瀛奎律髓》所说:“格律气势,未易甲乙。”在用韵上,二诗都是意到其间,天然成韵。语言也流畅自然,不事雕饰,潇洒清丽。作为登临吊古之作,李诗更有自己的特点,它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把历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3-04-01
拟人,表达了作者对奸臣当道的痛恨
第4个回答  2017-06-20
拟人,表达了作者对奸臣当道的痛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