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集过年的习俗

如题所述

1、置办年货

农历十二月下旬,人们便开始置办年货、制作糕点,一些崇尚者作“还愿”“还福”和送灶君上天等活动。

2、除夕

除夕(惯称年卅晚),怀集人习惯将晚餐团年饭做得丰盛,又习惯此餐留剩菜剩饭,取意年年有余。吃过团年饭,一家大小守岁倾偈(聊天)。怀集下坊一带习惯吃过团年饭后贴门联和“利是钱”,上坊一带则习惯于元日(即年初一)清早贴。

除夕午夜12时交日后始燃放爆竹,向祖先上茶、果、糕点等供品(县人称此为“下茶”)。

3、初一

年初一,开始兜利是。处处锣鼓爆竹声声,舞狮等游艺活动亦陆续上演(直演至年初七),圩镇及县城较为热闹。又,怀集大部分地区于大年初一此天三餐素吃,不探亲戚。

年初二,开始吃荤,家家户户一大清早,劏阉鸡,烧焖大块猪肉祭拜祖先、天地庙社、石母等,以示“开年”。饭后始探亲戚,走访朋友拜年。

4、初四

年初四,下坊的凤岗一带喜给男孩上灯。年初五,上坊称“放马”,普遍吃“豆腐酿”(以鱼肉与葱蒜剁烂做馅,油炸豆腐为皮),且自此日起过年活动基本结束。

5、初七

年初七,多数地方主要是下坊作为节日称“人日”(相传是日为人的生日)。过了“人日”节日气氛逐渐变淡。

6、元宵

正月十五元宵节,县城、圩镇居民及下坊村民吃汤圆、鸡杀鸭过节,下帅乡还举办各种活动闹节日。

参考资料来源:怀集县人民政府-风俗习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10
广东怀集县属南亚热带季风湿润型气候地区,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为22.10℃,四季皆适合旅游。
广东怀集大部份与广东过年的习俗一致。
  准备新衣服
  家道富足者,新衣新裤新鞋新袜全身簇新;不富有者,不能购齐新衣着,但至少应有一件新上衣。这一习俗在惠州民间甚为讲究。有些老年人,把去年穿过的旧衣,或作其它用途用过的粗布料,重新拿到染房染一次,自己缝制好一件旁襟衣服,这也称是一件新衣了。此习来由没有很详尽的记载,但和节前的“扫尘”是有联系的,应该是由其衍生而来,同有“祈新岁之安”之意。据惠州民间的说法,过年穿新衣,来年就有好运,不穿新衣,来年就不好了。
  洗邋遢
  广东有一句俗语“年廿八,洗邋遢”,意思是这一天全家人要留在家里打扫卫生,迎接新年。这最初是广府人的过年习俗,但已经深刻地影响到了全个广东,大家都有共识,这一天就是打扫卫生,清除一整年的灰尘也就去掉了一整年的坏运气。
  洗柚叶澡
  早上摘回柚叶,中午过后家家户户将柚叶放入锅内水中烧开,每人都要洗柚叶热水澡,其意是把污秽、"穷气"、"衰气"洗掉,干干净净进入新的一年。洗过柚叶澡后便换上新衣、新帽、新袜、新鞋,从头到脚焕然一新,换下的脏衣服当天要洗涤干净。因此,洗柚叶水澡含有除旧布新之意。这一风俗已逐年淡化。
  贴春联、年画
  大门、小门均贴上大红春联,门楣贴"利是",门板贴门神或"福","大吉"等字。厨房、牛栏、猪圈、鸡栅、厕所等处也要贴上用红纸写有"财丁两旺"、"六畜兴旺"等红纸"桃符"。大厅和卧室、客房均贴上新年画,一派喜气洋洋的欢乐景象。
  拜祖先
  腊月三十日早餐后,凡是当年添了男丁的就要派人到祖祠打扫卫生,将祖祠墙壁粉刷一新。午后,陆续有人携礼盒、三牲、炮竹、元宝香烛等祭品前往祖祠拜祭进香。行礼之后,放炮竹,有的放铳。每到大年三十午后,祖祠香火缭绕不断,炮竹声不绝于耳,一直延续到黄昏。这一风俗近年亦已淡化。
第2个回答  2015-09-22
过年习俗:
  做年货:
  大年三十前三到五天,家家户户就开始自制年货了,像磨豆腐(一般是做成水豆腐、油豆腐、“让豆腐”等等豆腐系列)、煎油果(就是类似街上卖的那种糯米油饼)、打糍粑等等,这些基本都是不太能守的食品。像腊肉、水酒等这些东西,早在过年前一两个月就做完了。
  除夕:
  大年三十,应该算是全家最忙的了。早饭后,父母就开始杀鸡宰鸭准备年饭,小成员们搞卫生、贴春联、贴年画。
  中午吃饭前,家里的男成员们(男人不在的,女主人代替)提着供品到祖宗坟上去祭拜,扫墓回来后,家里的女成员也基本把年饭都准备好了,放完鞭炮后,一家人就开始吃团圆饭。团圆饭是在中午,所以叫年饭,而不是“年夜饭”。
  初一:
  新年第一天,做的很多事情,都得有讲究。按老一辈的说法,初一是否喜气祥和,预示着新的一年是否顺顺利利。
  初一要“驱寒”(音译,还有“出行”的音译,实际的书面语言,本人至今不确定),这恐怕是我们那里特有的风俗。“驱寒”,也就是凌晨燃放鞭炮,迎接新年,不过有很多讲究。
  一、时间不能选在凌晨0点,不能选在天完全亮或早饭后,而是在天麻麻亮,大概在凌晨4-6点之间;
  二、“驱寒”的一般只能是男成员,而且起来驱寒的要自己醒来,而不是被叫醒的;
  三、驱寒的鞭炮一定得够长(越长表示鸿运越长久)、一挂鞭炮得一次性放完(鞭炮一气呵成放完,表示新年诸事顺利);
  四、“驱寒”放完的鞭炮不能让小孩捡,也不能在吃晚饭前清扫。等等这些,让“驱寒”变得尤为重要和神圣。所以,如果哪家过的不如意、不顺利,老一辈的还时常会蹦出句:“看来是初一没有‘驱好寒’啊”。
  早饭也有讲究,一般吃的是大年三十的剩饭(这表示“年年有余”)、面条或粉条(表示祝老人长寿、全家鸿运长久)
  初一要讲究祥和与吉利,所以说话有忌讳,不能带“死”字,,也不能骂人吵架。
  拜年:
  “初一崽,初二郎”,初一一般是向爷爷奶奶、叔伯邻居拜年的,初二开始就是去外婆、舅舅姨姑家拜年了,而且通常是一家得吃一餐饭,碰到晚上的还得夜宿,所以亲戚多,地点分布又广的,拜年花的时间就特别长。要说明的是,出去拜年的一般是男主人带小孩,女主人得在家接待来拜年的客人。等所有亲戚都来拜完了,女主人就可以叫上自己的姐妹一起回娘家拜年了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3-04-01
你好,我来为你解答:
关中过年老习俗

【粘糖瓜】 “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爷要上天”。过去人们在腊月二十三日祭灶,把又黏又甜的糖瓜献给灶王,粘住灶王爷的嘴,让它“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

如今别说祭灶,就连糖都吃得少了,更别提糖瓜,小孩子根本不知道那是什么。“粘糖瓜”在城里基本已经消失。

【扫房】 古代把春节大扫除称为“扫年”,过去的童谣说:“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

对于忙碌的现代人来讲,年前大扫除的重点,恐怕是擦玻璃。

【除夕守岁】 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吃过年夜饭,围炉闲聊,辞旧迎新,这是我国普遍存在的除夕守岁的习俗。

现在人们守岁是假,找个聚会、娱乐的机会是真。

【吃饺子】 饺子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饺的原名叫“角”。在年三十晚上吃饺子,一是取其谐音,“更岁交子”,辞旧迎新。二是取其吉形,因饺子酷似元宝,喻“招财进宝”。

如今想天天吃饺子也不难,但年三十的那顿还是不能省。因为包饺子是一项能将全家人聚齐的活动,图的是团圆和热闹,吃是次要的事。

【“福”字倒贴】 民间传说,朱元璋当年用“福”字做暗记准备杀人。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皇帝听了禀报大怒,马皇后忙对朱元璋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

这些年人们又特别钟爱起“福”字来,连新建小区的物业,也自觉地将“福”字请到业主们的门上。

【贴春联】 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贴对联,将宅子里里外外的门户装点一新。

将春联贴在楼房的门口,也别有情趣。

【拜年】 民间拜年形式多样,如走亲戚,初一必须到岳父母家拜年,其他近亲则不限前后。

如今拜年的时间已经很灵活,只是“恭喜发财”、“万事如意”等祝词还保留至今。

【压岁钱】 每逢春节,长者往往要给晚辈们压岁钱,它预示着镇岁、祛病、避邪、祈福等,是长者对晚辈的美好祝愿。

给压岁钱的习俗一直没断,只是如今的钱越给越多,恐怕对长辈成了负担,也难让小孩子懂得珍惜。

【放鞭炮】 关于鞭炮,原来是人们用来避邪、祛灾的。后来驱鬼的成分逐渐淡化。

很多城市放鞭炮已经解禁,人们可以在爆竹声声中辞旧迎新,祝愿万事如意。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1-02-28
1、置办年货

农历十二月下旬,人们便开始置办年货、制作糕点,一些崇尚者作“还愿”“还福”和送灶君上天等活动。

2、除夕

除夕(惯称年卅晚),怀集人习惯将晚餐团年饭做得丰盛,又习惯此餐留剩菜剩饭,取意年年有余。吃过团年饭,一家大小守岁倾偈(聊天)。怀集下坊一带习惯吃过团年饭后贴门联和“利是钱”,上坊一带则习惯于元日(即年初一)清早贴。

除夕午夜12时交日后始燃放爆竹,向祖先上茶、果、糕点等供品(县人称此为“下茶”)。

3、初一

年初一,开始兜利是。处处锣鼓爆竹声声,舞狮等游艺活动亦陆续上演(直演至年初七),圩镇及县城较为热闹。又,怀集大部分地区于大年初一此天三餐素吃,不探亲戚。

年初二,开始吃荤,家家户户一大清早,劏阉鸡,烧焖大块猪肉祭拜祖先、天地庙社、石母等,以示“开年”。饭后始探亲戚,走访朋友拜年。

4、初四

年初四,下坊的凤岗一带喜给男孩上灯。年初五,上坊称“放马”,普遍吃“豆腐酿”(以鱼肉与葱蒜剁烂做馅,油炸豆腐为皮),且自此日起过年活动基本结束。

5、初七

年初七,多数地方主要是下坊作为节日称“人日”(相传是日为人的生日)。过了“人日”节日气氛逐渐变淡。

6、元宵

正月十五元宵节,县城、圩镇居民及下坊村民吃汤圆、鸡杀鸭过节,下帅乡还举办各种活动闹节日。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