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的《谏逐客书》是怎样用对比手法来说明道理的?

如题所述

1、昔与今的对比,以前的秦国皇帝与现在的秦皇对客卿的不同态度的对比。

2、物与人的对比,秦王喜欢外国出产的东西却不喜欢外国的人的对比。

3、纳与逐的对比,秦王接纳客卿和驱逐客卿的对比。

4、利与害的对比,接纳客卿和驱逐客卿对秦国利与弊的对比。

5、己与仇的对比,秦王驱逐客卿对自己和仇人利害关系的对比。

6、损与益的对比,秦王驱逐客卿损伤国家的力量和不驱逐客卿对国家有益的对比。

7、强与亡的对比,接纳客卿可以使国家强大与驱逐客卿使国家灭亡的对比。

扩展资料:

《谏逐客书》是李斯的一篇优秀古代公文,是应用写作法定公文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这里的“书”不是书信,而是上书、奏章,为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的一种文体,是一种臣子向帝王逐条分析事理的公文名称,与表性质类似。该文能比较充分地体现公文的一些本质属性,正是这些公文本质属性形成了该文鲜明的特色。

文章先叙述自秦穆公以来皆以客致强的历史,说明秦若无客的辅助则未必强大的道理;然后列举各种女乐珠玉虽非秦地所产却被喜爱的事实作比,说明秦王不应该重物而轻人。

文章立意高深,始终围绕“大一统”的目标,从秦王统一天下的高度立论,正反论证,利害并举,说明用客卿强国的重要性。此文理足词胜,雄辩滔滔,打动了秦王嬴政,使他收回逐客的成命,恢复了李斯的官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谏逐客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3-28
  开门见山,开篇即提出中心论点:“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第二段的内容以秦国历史上的四位君主的功业为事实论据,共分三层:第一层先铺陈这四位国君因重用客卿而取得巨大成就的事实——穆公用客卿,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变法图新,民富国强;惠王用张仪,扩展疆域,离散六国;昭王用范睢,抑制豪门,蚕食诸侯。第二层将上述事实进行概括并得出结论,“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第三层则以“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的反面推理,论证驱逐客卿的错误。第一、二层以历史事实为论据从正面例证,第三层从反面推理,所得出的结论都与中心论点一致。
 
  第三段以秦王重物轻人的事实为论据论证驱逐客卿的错误,首先罗列了秦王所喜爱的奇珍异宝,而它们均不生于秦国,质问秦王为何喜爱;接着反证说如果“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不当享受那些宝物、美女;最后指出“今取人则不然”,说明重物轻人,决非一代英主所当为。阐明了驱逐客卿对秦国根本利益的严重危害。
 
  本文采取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正面论述与反面推理相结合。正面论述强调纳客之利,反面推理以突出逐客之害,两相对照,是非判然,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此外,文章大量采用铺陈、排比、对偶的修辞手法,显得气势饱满,敷扬张厉,很有感染力。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5-30
开门见山,开篇即提出中心论点:“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第二段的内容以秦国历史上的四位君主的功业为事实论据,共分三层:第一层先铺陈这四位国君因重用客卿而取得巨大成就的事实——穆公用客卿,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变法图新,民富国强;惠王用张仪,扩展疆域,离散六国;昭王用范睢,抑制豪门,蚕食诸侯。第二层将上述事实进行概括并得出结论,“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第三层则以“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的反面推理,论证驱逐客卿的错误。第一、二层以历史事实为论据从正面例证,第三层从反面推理,所得出的结论都与中心论点一致。
 
  第三段以秦王重物轻人的事实为论据论证驱逐客卿的错误,首先罗列了秦王所喜爱的奇珍异宝,而它们均不生于秦国,质问秦王为何喜爱;接着反证说如果“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不当享受那些宝物、美女;最后指出“今取人则不然”,说明重物轻人,决非一代英主所当为。阐明了驱逐客卿对秦国根本利益的严重危害。
 
  本文采取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正面论述与反面推理相结合。正面论述强调纳客之利,反面推理以突出逐客之害,两相对照,是非判然,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此外,文章大量采用铺陈、排比、对偶的修辞手法,显得气势饱满,敷扬张厉,很有感染力。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