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时期最早创办的翻译学堂是( )

A.同文馆
B.广方言馆
C.译书局
D.译书馆

洋务运动时期最早创办的翻译学堂是同文馆。

京师同文馆是清末第一所官办外语专门学校,由恭亲王奕欣和文祥于1861年1月(咸丰十年十二月)奏请开办,并于1862年8月24号正式开办,初以培养外语翻译、洋务人才为目的,以外国人为教习,专门培养外文译员,属总理事务衙门。课程开始时只设英文,由英国传教士包尔腾任教习,后来增设法文、德文、俄文、日文。

扩展资料

清政府举办京师同文馆的目的,据恭亲王报告,是培养满族翻译人才,以便在与外国人办外交时“不受人欺蒙”。当时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外交条款规定:中外交涉条约均用英文书写,只在三年内可附用中文。并规定:自今以后,遇有文词辩论之处,总以英文为正义。因此,开办京师同文馆有着极强的“急用现学”目的。

开始时京师同文馆只设英语馆,后来逐渐增加了俄、日、法、德等语言。四年后,京师同文馆开办科学馆,学习科目增加了算学、天文、化学、物理、万国公法、医学、生理学等。学生修业年限为八年,前几年偏重外语,后几年增加其他学科的学习。

京师同文馆有统一的课程设置和管理章程,基本不学“四书五经”之类的传统科目,被人视为中国近代新式学校的发端,也是中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学校。

同文馆开创时期的课程,只限于外国语言文字,同时学习中文课程。英、法、俄各文馆也各请外国教师一名,事先有个商定:只准教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是万万不准传教的。

到了1866年,同文馆增设了天文算学馆,讲习天文和算学。但并非教中国传统的内容,而是引进了西方近代学科知识,且招生对象是科举举人、进士及国子监贡生等所谓“正途”出身的人。为此清廷高层展开过一场激烈争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京师同文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10-02

同文馆是清代最早培养译员的洋务学堂和从事翻译出版的机构。咸丰十年(1860)清政府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作为综理洋务的中央机关。同时恭亲王奕等人建议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下设立同文馆。

该馆为培养翻译人员的“洋务学堂”,最初只设英文、法文、俄文三班,后陆续增加德文、日文及天文、算学等班。招生对象开始限于十四岁以下八旗子弟,1862年6月入学的仅十人,以后扩大招收年龄较大的八旗子弟和汉族学生,以及30岁以下的秀才、举人、进士和 科举正途出身的五品以下满汉京外各官,入学学生逐年增多。

扩展资料

同文馆初设,学生不是年龄太小,就是太大。最初新学只有外语一科,调派八旗子弟,充任学员,年限14岁以下。几年后设科学馆,满汉举人、生员、五品以下京外官员皆可投考。

两个月后,“投考者寥寥”,只好放宽要求,没正途出身的也收。这样一来,终于有98人投考。可到了日子,真来考试的只有72名,最后录取30名。

光绪二十七年(1902)并入 京师大学堂。 清代在北京开办的采用班级授课制的第一所洋务学堂。清政府自鸦片战争后,屡次与帝国主义列强交涉,深感语言不通、文字隔阂,也是受欺蒙遭失败的原因之一。 

左宗棠、 李鸿章等坚持学习西方,于是在同治元年(1862)设立了京师同文馆,学生为十三、四岁的八旗子弟十人。次年增设法文馆、俄文馆。再后又增设德文、日文。馆中教习均聘外国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京师同文馆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3-26

洋务运动时期最早创办的翻译学堂是同文馆。

京师同文馆是清末第一所官办外语专门学校,由恭亲王奕欣和文祥于1861年1月(咸丰十年十二月)奏请开办,并于1862年8月24号正式开办,初以培养外语翻译、洋务人才为目的,以外国人为教习,专门培养外文译员,属总理事务衙门。课程开始时只设英文,由英国传教士包尔腾任教习,后来增设法文、德文、俄文、日文

扩展资料

创建背景

1862年8月24日清政府鉴于“与外国交涉事件,必先识其情性,……欲悉各国情形,必谙其语言文字,方不受人欺蒙”。遂于北京设立旨在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的“京师同文馆”。 京师同文馆是清末最早设立的″洋务学堂″,是清政府通过同文馆的翻译、印刷出版活动了解西方世界的窗口。其前身是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设立的旨在培养俄文译员的俄罗斯文馆。1900年因庚子事变被迫停办,1902年被并入京师大学堂

该校的倡始者是洋务派领袖恭亲王奕䜣。第二次鸦片战争刚刚结束,奕䜣在时任英国驻华公使馆参赞威妥玛的帮助下,请圣公会英籍传教士包尔腾担任首任总教习。该校隶属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初设英文馆(相当于系),后增设法文、俄文、德文、日文、天文、算学、格致(时对声光化电等自然科学的统称)、化学等馆。学制分五年、八年两种。八年制又分前馆、后馆。

后馆学有成效者升入前馆。学员兼学天文、算学、格物、化学、医学、机器制造、西洋史地和万国公法等科。联芳是同文馆开馆时最初的十名学生之一。

该校设管理大臣,最后一任管理大臣是孙家鼐,设总教习、副教习等职。先后在馆任职的教习有数学家李善兰、物理学家徐寿等。外籍教习有包尔腾、傅兰雅金、欧礼斐、马士、丁韪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洋务运动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03-09

洋务运动时期最早创办的翻译学堂是同文馆。

京师同文馆是清末第一所官办外语专门学校,由恭亲王奕欣和文祥于1861年1月(咸丰十年十二月)奏请开办,并于1862年8月24号正式开办,初以培养外语翻译、洋务人才为目的,以外国人为教习,专门培养外文译员,属总理事务衙门。课程开始时只设英文,由英国传教士包尔腾任教习,后来增设法文、德文、俄文、日文。

扩展资料

创建背景

1862年8月24日清政府鉴于“与外国交涉事件,必先识其情性,……欲悉各国情形,必谙其语言文字,方不受人欺蒙”。遂于北京设立旨在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的“京师同文馆”。 

京师同文馆是清末最早设立的″洋务学堂″,是清政府通过同文馆的翻译、印刷出版活动了解西方世界的窗口。其前身是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设立的旨在培养俄文译员的俄罗斯文馆。1900年因庚子事变被迫停办,1902年被并入京师大学堂。

该校的倡始者是洋务派领袖恭亲王奕䜣。第二次鸦片战争刚刚结束,奕䜣在时任英国驻华公使馆参赞威妥玛的帮助下,请圣公会英籍传教士包尔腾担任首任总教习。

该校隶属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初设英文馆(相当于系),后增设法文、俄文、德文、日文、天文、算学、格致(时对声光化电等自然科学的统称)、化学等馆。学制分五年、八年两种。

八年制又分前馆、后馆。后馆学有成效者升入前馆。学员兼学天文、算学、格物、化学、医学、机器制造、西洋史地和万国公法等科。联芳是同文馆开馆时最初的十名学生之一。

1868年的蒲安巨使团的成员中同文馆的学生有:联芳、庆常、廷俊、桂荣、塔克什纳等。1876年开始,我国第一批驻外使馆成立。各馆成员中均有同文馆的毕业生。如驻英国公使馆:德明、凤仪;驻法国公使馆:联芳、联兴;驻德国公使馆:庆常、庚阴泰、荫昌。 

该校设管理大臣,最后一任管理大臣是孙家鼐,设总教习、副教习等职。先后在馆任职的教习有数学家李善兰、物理学家徐寿等。外籍教习有包尔腾、傅兰雅金、欧礼斐、马士、丁韪良。 

第4个回答  2012-10-27
同文馆是 清代最早培养译员的洋务学堂和从事翻译出版的机构。
广方言馆是 清末设立的近代新式学堂。1863年(同治二年)由李鸿章奏请在上海设立,始称外国语言文字学馆、同文学馆。
译书馆 译书局我只记得是戊戌变法时候的了.
故答案选AB 多选题

亲,希望对您有用 求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