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国际主义之精神的人有哪些

最好是中国人,也可以使外国,快,今天一天,谁具有?

白求恩:诺尔曼·白求恩(Norman Bethune)(1890—1939),加拿大共产党员,国际共产主义战士,著名胸外科医师。1890年3月3日生于加拿大安达略省格雷文赫斯特镇一个牧师家庭。青年时代当过轮船侍者、伐木工、小学教员、记者。1916年毕业于多伦多大学医学院,获学士学位。曾在欧美一些国家观摩、实习,在英国和加拿大担任过上尉军医、外科主任。1922年被录取为英国皇家外科医学会会员。1933年被聘为加拿大联邦和地方政府卫生部门的顾问。1935年被选为美国胸外科学会会员、理事。他的胸外科医术在加拿大、英国、美国医学界享有盛名。1935年11月,加入加拿大共产党。1936年,冬志愿去西班牙参加反法西斯斗争。1938年3月,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派遣,率领一个由加拿大人和美国人组成的医疗队来到延安。1938年8月,任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卫生顾问。1938年11月底,率医疗队到山西雁北进行战地救治。 诺尔曼·白求恩1939年2月,率领18人的“东征医疗队”到冀中前线救治伤员,不顾日军炮火威胁,连续工作69小时,给115名伤员做了手术。有一次,当某伤员急需输血时,他主动献了300毫升的血,并且他还倡议成立并参加了志愿输血队。有些伤员分散在游击区居民家里,他就和医疗队冒着危险去为他们做手术。4个月里,行程1500余里,做了手术315次,建立流动医院。1939年10月下旬,在涞源县摩天岭战斗中抢救伤员时左手中指被手术刀割破,后来给一个外科传染病伤员做手术时受感染。因伤势恶化,转为败血症,医治无效,于11月12日凌晨在河北省唐县黄石口村逝世。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仍怀着崇敬的心情,想念着毛泽东。他握着周围同志的手说:“请转告毛主席,感谢他和中国共产党给我的帮助。我相信,在毛主席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一定会获得解放。”1939年 白求恩像11月17日,晋察冀边区党、政、军领导机关和驻地群众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1939年12月1日,延安各界举行追悼大会,毛泽东题了悼词,12月21日,毛泽东为八路军政治部、卫生部于1940年出版的《诺尔曼·白求恩纪念册》撰写《学习白求恩》一文(建国后编入《毛泽东选集》第二卷时,题目改为《纪念白求恩》),高度赞扬了白求恩的共产主义、国际主义精神,号召每一个共产党员向他学习,毛泽东在文中庄重地指出:“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做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

伊斯雷尔·爱泼斯坦(Israel Epstein)又名艾培,1915年出生于波兰,自幼随父母定居中国。1931年起在《京津泰晤士报》任新闻工作。1937年任美国联合社记者。1939年在香港参加宋庆龄发起组织的保卫中国同盟,负责宣传工作。抗日战争期间,他努力向世界人民报道中国共产党领导人、解放区和中国人民的英勇斗争。日本投降后,他在美国积极参加反对干涉中国内政的斗争。1951年应宋庆龄之邀,回中国参与《中国建设》杂志创刊工作。1957年加入中国籍。196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新华网北京5月31日电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杰出的国际主义战士,国际著名记者、作家伊斯雷尔·爱泼斯坦,因病医治无效,于5月26日上午11时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著名的有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和夫人海伦·斯诺、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艾格尼斯·史沫特莱、伊斯雷尔。爱泼斯坦、哈里森·福尔曼、杰克,贝尔登、西奥多·怀特(自修德),英国记者詹姆斯·贝特兰、冈瑟·斯坦因,德国记者汉斯·希伯等。他们历尽辛劳访问延安和抗日根据地,忠实报道中国军民抗战 情况,揭露日寇的残暴罪行和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动行径,在国内外产生广泛的影响。

抗战时期在华开展医疗活动的国际友人,有姓名和事迹可考者达38人。其中加拿大美国医疗队有白求恩(加)、帕森斯(美)大夫和琼·尤恩(加)护士;印度援华医疗队有爱德华(队长)、巴苏华、柯盛华、木克华、卓克华(后木克华、卓克华较早回国);国际红十字医疗队,有德国的贝尔、白乐夫、顾泰尔、马库斯、王道,波兰的傅拉都、戎格曼、甘理安及夫人、陶维德,奥地利的富华德、严斐德、肯特,罗马尼亚的扬固、何让道及夫人,捷克的何理格、基什,保加利亚的甘扬道,匈牙利的沈恩,苏联的何乐经,英国的高田宜等;单独来华或已在中国就地参加医疗工作的有美国的马海德,加拿大的布朗、麦克卢尔、哈利生,新西兰的霍尔,奥地利的傅莱,朝鲜的方禹馆等人。他们或到前方诊治伤病员,或协助训练医务人员,或参与筹设医疗机构,都在多方面做出颇大成绩。

参加各项建设在战火弥漫的抗战岁月中,还有一些国际友人来到中国参加各项建设。开展"工业合作社"建设。最早发起者是路易·艾黎。抗战时期原北平燕京大学英籍教授林迈可及其夫人李效黎和另一英籍教授班威廉及其夫人克兰尔就曾为我抗日根据地培养过技术人才。

绿川英子,日本世界语学者,在日本与东京高等师范的中国留学生刘仁结婚。抗战初期来到上海。在"八一三"抗战中她就写了《爱与憎》表示愿意加入中国军队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为中国民族解放而战斗。4月,她到武汉参加国民政府宣传处对日宣传科工作,"用柔和嗓音制造出电闪雷鸣","用流畅日语把一把闪光的尖刀刺向侵略者的胸膛"。她访问东北抗日女英雄赵老太太,称颂她是"伟大时代的母亲",号召日本妇女"阻止自己的丈夫和儿子去屠杀无辜的邻人。"在重庆,她"继续在郭沫若领导的国际宣传处文委会下工作,她撰写并翻译了《战斗的中国》、《黎明前的合唱》,《中日两国妇女携起手来》等论述,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暴行,号召人们为世界和平而斗争。周恩来赞扬她为"日本人民的忠实女儿"、"真正的爱国者。"郑律成,朝鲜人,1933年来到中国,参加朝鲜在华抗日团体。"八一三"上海抗战时,他结识了爱国音乐家冼星海,投入了抗日救亡前线的宣传活动。后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学习,写成一曲雄浑抒情的《延安颂》。这首歌曲当时虽未正式出版,却迅速流传,有不少热血青年就是唱着它奔向延安。

在抗日战争期间不少国际友人包括战斗员、指挥员及军事观察家等来到中国。在战斗人员中,有以库里申科为首的苏联志愿飞行员大队(连同技术人员700人,牺牲200人)(20),以罗伯特·山德尔、杰克·纽寇克为队长的美军驻华空军人员(牺牲而有姓名可考者数十人);(21)在指挥人员中,有参加晋冀抗战后被我军授衔的原越南籍将领洪水,有美国政府派遣出任中国战区统帅部参谋长兼中缅、印美军司令的史迪威;在军事观察人员中有抗战时期来华的美军陆战队的埃文斯·福代斯·卡尔逊,有抗战后期驻延安考察的美军观察组成员谢伟思、多姆凯、戴维斯等。他们置身实际战斗,或浴血奋战,或担任军事指挥,或进行军事观察,对增加抗战实力以及帮助国外了解中国共产党。增强国际反法西斯力量协同作战都起到积极的作用。

希望这些资料对你有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3-17
白求恩,毛泽东,卡斯特罗
第2个回答  2013-03-17
孔丘,天下大同。
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王实甫,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白求恩
罗盛教
第3个回答  2013-03-17
二战的援华人员
联合国维和部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