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孙权和鲁肃的故事

急用
简要点 只要名字

鲁肃比之周瑜,在江东的威望要小一些。可是,鲁肃和周瑜本就是多年好友,长年辅佐周瑜,熟悉军务,虽然是文人出身,却深得东吴众将推崇。而在赤壁之战前,众说纷纭之时孙权难以决断之时,是鲁肃告知孙权,众人皆可以投降,唯独孙权不可投降。在赤壁之战前后,鲁肃跟主动联合刘备,完成孙刘联盟的大战略,成功打退曹操,并且奠定三分天下的基础。
  可是,孙权和鲁肃也有矛盾,而矛盾的根源就是双方对孙刘联盟的态度不同。鲁肃一直主张孙刘联盟,甚至就是由他出面借给刘备荆州(江陵)。而孙权呢,是在困境中就希望联盟,借助刘备的力量对抗曹操。可是一旦形势有利,就想咬刘备一口。
  孙权是个实用主义者,而鲁肃的目光更加长远。不过,鲁肃的一些儒者气质,也确实使得鲁肃有些心慈手软。而孙权三十出头,野心勃勃,哪里会安分。可是就算是自己对鲁肃不满,对孙刘联盟的策略不满,可是只要鲁肃在世,孙权就无法乾纲独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3-17
孙权是接的他哥哥孙策的王位,鲁肃是吴国谋士,周瑜死后成为吴国大都督
第2个回答  2013-03-17
鲁肃是周瑜的手下,人特别老实,被诸葛亮骗过多次,周瑜是孙权的爱将,周瑜被诸葛亮气死后,鲁肃就收到了孙权的重用追问

有木有具体点滴

第3个回答  2013-03-18
鲁肃是孙权的得力助手啊
第4个回答  2013-03-17
自古以来,有明君便有辅佐明君的贤臣,和谐的君臣关系向来都会被传来佳话。三国也不乏这样的例子,耳熟能详的便有:关羽身在曹营仍然一心想回到刘备身边,诸葛亮对蜀汉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东吴那边,孙权和三任都督也不可谓不是完美的君臣搭档。其中,鲁肃和孙权的故事尤为让人感慨。
鲁肃能来到孙权身边,来源于好友周瑜的推荐。如果没有周瑜的劝说,鲁肃早已投奔他人。那么周瑜是怎么劝鲁肃的呢?周瑜说:“当今时势,非但君主可以选择臣下,臣下也可以选择君主。吴主孙权这个人亲信贤人智士,接纳奇才异能,有成为帝王的潜质。”后来的事实证明,周瑜对孙权的预判非常准确。
在周瑜的力荐下,孙权立即就接见了鲁肃,并且相谈盛欢。当时孙权不是单独约见鲁肃,聚会的还有别人,散场之后,大家都走了,鲁肃也准备告辞。但孙权却单独把鲁肃留下来了,可见孙权对鲁肃的一见如故,两人合榻对饮。在这种情形下,孙权也吐露心声,表达了想成就霸业的野心,并且寻求鲁肃的建议。当然,孙权作为少年老成的政治家,这种情况下的对话是非常官腔的,既要表达自己希望成就霸业的野心,又要将这种野心伪装成想救大汉于水火中的忠心。他说:“当今汉室如大厦即倾,四方纷乱不已,我继承父兄创立的基业, 企望建成齐桓、 晋文那样的功业。既然您惠顾于我,请问有何良策助我成功 ?”
了解历史上的鲁肃的人应该知道,鲁肃这个人是非常直爽的,孙权用官腔提问,但鲁肃不必用官腔来回答。他立刻否决了孙权要当齐桓、晋文的说法,说要当就当皇帝。他是这么说的:“过去汉高祖耿耿忠心想尊崇义帝而最后无成,这是因为项羽加害义帝。如今曹操,犹如过去项羽,将军您怎么可能成为齐桓公、 晋文公呢 ? 以鲁肃私见, 汉朝廷已不可复兴,曹操也不可一下子就能除掉。为将军考虑,只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变幻形势。天下局势如此,据有一方自然也不会招来嫌猜忌恨。为什么呢 ? 因为北方正是多事之秋。您正好趁这种变局,剿除黄祖,进伐刘表,尽力占有长江以南全部地方,然后称帝建号以便进而夺取天下,这有同汉高祖建立大业啊 !”
这番话被易中天点评为东吴版的隆中对,体现了鲁肃如同诸葛亮一样的战略思想。而且是隆中对之前的“隆中对”。隆中对是三分天下,这里是两分天下,何其相似。也正是在这个战略思想的指导下,东吴才有后来的联刘抗曹,赤壁之战。
应该来说,这番话是正合雄心勃勃的孙权心意,但一个成熟的政治家善于把握分寸,知道什么时候该表态,什么时候该含糊,孙权就是这样的,于是这段话在当时被孙权含糊过去了。孙权说:“我现在尽一方之力, 只是希望辅佐汉室而已,你所说的非我所能及。”然而,毫无疑问,鲁肃的这番建议已被孙权铭记于心。因为这番话正是孙权日后登基为帝的思想根基。
鲁肃对于孙权的巨大作用,更体现于赤壁之战的前夕,给予孙权的莫大支持。当强大的曹操,在吞并荆州,逼近东吴之际,孙权集团面临着是战是降的艰难抉择。孙权与全体将领商议,大家都主张投降曹操,只有鲁肃一言不发。孙权起身去更衣,鲁肃追至屋檐下,孙权知道在这个关键时刻,鲁肃一定有话要说,而且是非说不可的话。于是,他握着鲁肃的手,问:“你想说什么?”鲁肃说:“刚才观察众人议论,都是想让您失误,不足以与他们共谋大事。当今我鲁肃可以迎接曹操,对于将军来说却不能。为什么这么讲 ? 如今我迎降曹操,曹操理当送我回到故乡,品评我的声名地位,总还能做个小官,乘牛车,有随从,交游士大夫,慢慢升迁上去,也少不了做个州郡长官。而将军您迎降曹操,将把您作如何安置呢 ? 希望您早定大计,再莫听取众人的议论。”
鲁肃的这番话是对主降派的尖锐讽刺,是对自己支持孙权的坚强决心表达。对于当时的东吴诸臣来说,站在自身利益出发,投降曹操来说并不是坏的选择,大不了就是换个老板,照样有官当,日子照样混。但对于有志于成就帝业的孙权来说,那就相当于宏图就此粉碎,从此孙权就只能永远成为曹操的阶下之臣,而且是暗中受监控和打压的阶下之臣。基于此,东吴诸臣在此刻相当于全体背叛了孙权,唯有鲁肃站在和孙权同一条战线上。将心比心,我若是孙权,在这么危急困难的关头,有如此一人这般顶我,心中必定温暖无比。得此良臣,君复何求?孙权也是说:“这些人的主张,深深让我失望,现在你阐明长远大计,正与我的想法一致,这是上天将你赐给我啊 !”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