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2002年8次降息的原因,从理论上分析降息的作用,在我国本次降息产生的效果,分析产生效果的原因

调查2005年5次降息的原因,本次降息产生的效果,分析产生效果的原因

调查2010-2012年4月15次上调利息的原因,从理论上分析上调利息的原因,分析我国本次上调利息产生的效果,分析产生效果的原因

1996-2002年8次降息的原因:
1993年-1995年经济过热,股市、楼市泡沫破灭,企业之间的三角债很多,国有企业、商业银行纷纷陷入困难的境地。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中国也受到波及,出口下降,对中国的外向型经济形成打击。而在1998-1999年,消费、投资不足,经济陷入通货紧缩之中,物价下跌、实际利率上升。我们看到,1998年前10个月,社会商品零售物价指数比1997年同期平均降低了2.5%。2000年之后,随着美国网络股泡沫的破灭,国际经济放缓,中国的内需亦不振。
理论上的作用:
刺激投资,增加消费

产生的效果:
1、降息有效的拉动了内需,增加消费,促进了经济转型
数据:1998年第三次降息后,1999年第一季度全社会共实现消费品零售额7604亿元,比1998年同期增长了7.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了10.16%,增幅2.1%
2、降息减轻了实际利率水平给国有企业造成的利息负担,拉动了投资。除此之外,中长期贷款的下调有助于增强企业技术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能力。
当时,国有企业以银行贷款为主,1996-1999年的七次降息,累计减少企业利息支出2600多亿元,第八次降息,降低了430多亿元
3、但是在这期间,依然有大量国有企业关闭或者改制,大量职工待就业;银行也将大量坏账剥离给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产生效果的原因:
1996-2002年8次降息,总的来说,一方面,减少利息,减轻企业负担,支持国有企业改革;另一方面,利息的降低,会使人们更倾向于消费而不是储蓄,所以会增加内需。除此之外,降息还可以抑制本外币利差,捍卫人民币币值稳定。
但是,降息的效果因收入分配差距及“银行惜贷”而受到限制。
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导致内需启动困难;改革领域的市场化增加了居民未来支出的不确定预期
银行机构收缩,内部惩罚机制增强,激励机制削弱,贷款向大企业集中,中小企业贷款受到限制

2008年5次降息的原因
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金融海啸席卷全球。欧美受经济危机的影响,需求急剧萎缩。中国外向型经济受到冲击,沿海许多工厂关闭,大量农民工返乡。

降息产生的效果经济依然下滑
分析产生效果的原因货币政策存在时滞,一般在1-2年,短期内看不出来。而且中国劳动密集型企业产能过剩,即使降低利息成本,也不一定能保证盈利
2010-2012年4月15次上调利息的原因
由于四万亿刺激政策和大量信贷,导致中国货币供应量剧增,根据费雪等式Mv=PY,货币供应量M大幅增加,Y增速不如M,导致P增加
除此之外,大宗商品维持在高位,对中国也形成了输入性通胀。中国国内投机氛围浓厚,房价维持在高位。
中国通货膨胀较为严重,2011年7月达到7.5%,为了抑制通胀而不得不上调利息

从理论上分析上调利息的原因上调利息,就提高了持有现金的成本,市场上流通的现金减少,基础货币就减少了,货币供应量就会减少
我国本次上调利息产生的效果暂时抑制了通货膨胀,但是也导致经济下滑,出现了温州跑路等事件
产生效果的原因
上调利息,就提高了持有现金的成本,市场上流通的现金减少,基础货币就减少了,货币供应量就会减少
由于收缩银根,导致许多企业资金链紧张,不少企业关闭,经济下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