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形成的原因是什么?跟哪些国家政策有关?

如题所述

从1985年中央1号文件打开了农民进城务工的大门,到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农村人口向城市(镇)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与此同时,人口的流动和转移也加大了城市对就业、住房、医疗、教育、交通和社区服务等许多方面的压力。我国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和人口分割状况将这种压力转嫁给了流动者本身,这就使得促进城市发展的农村劳动力不能享受与市民同等的待遇,不能享有国家提供的各种公共服务,大部分农民工不得不把子女和老人留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以及空巢老人的生活问题随之而来,关于留守儿童、空巢老人问题也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
为热烈庆祝建党九十周年,践行“三进三同”实践活动,深刻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为了响应重庆市的号召,贯彻“十二五”规划精神,引导和激励广大青年学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深入了解基本国情,进行正确的社会观察,学校决定开展2011年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暨“三进三同”暨“三进三同”社会实践活动。活动中,更加全面的掌握了重庆市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空巢老人的生活现状,找到了问题所在,对其原因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和对策。暑假,三下乡小分队采用问卷、访谈等多种形式,对农村留守儿童、空巢老人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 主要过程及基本情况
为深入了解农村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状况,实践队来到了重庆市长寿区江南街道大元村,与基层零距离,亲身体验村级组织的工作状况;与留守儿童、空巢老人亲密接触,开怀畅谈。实践成果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在大元村公共服务中心了解村委会对关爱留守儿童制度建设和空巢老人历次关爱活动记录。二是进行问卷调查。三是走进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的家庭,送上最真切的关爱。
其中几个较贫困的留守儿童的家中,选择走访的留守儿童多为6、7岁。多数留守儿童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养大,家住在偏远的山上。一般会在隔壁村里的小学上学。有的是奶奶在学校附近租房子照顾孩子,周六周日才回到山上,爷爷留在家里,到山上的家里做农活、忙家务。由于常年干较重的农活,农村许多的老人身体不好,治病也需要花很多钱,对于原本就贫穷的家庭无异于雪上加霜。此次下乡活动选择了陈俊良和杨镍两位小朋友作为实践活动的主要关爱对象,与他们和其他留守儿童交流之后,我们发现,他们和其他同龄的小朋友一样,十分需要父母的关爱,长期和父母分开都十分想念父母,特别是一些生活在离异家庭的孩子,见到父母的机会就更少。但是,他们并没有一味的抱怨,到了一定年龄,加上亲人的引导,各个都变得很懂事,主动承担家里的负担,很理解父母的难处,他们都会试着去面对现状,去承受这一切。
而在空巢老人的家中发现老人尤其是独居老人,都缺乏安全感,一般陌生人都没法和他们沟通,这些老人很少与人交流。他们有些生活完全能够自理,也有生活保障,但是内心却充斥着孤独寂寞。心情郁闷、沮丧、孤寂,睡眠失调,平时愁容不展,长吁短叹,甚至流泪哭泣,常常会有自责倾向,认为自己有对不起子女的地方,没有完全尽到做父母的责任。另外也会有责备子女的倾向,觉得子女对父母不孝,只顾自己的利益而让父母独守“空巢”。但是很大部分还是比较理解子女的处境。
二、 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主要在学习、性格、心理健康方面相较非留守儿童而言存在一定的问题。
1、 学习。在留守儿童中容易出现两极分化的情况,有的留
守儿童能够体会到父母的艰辛,并且比较早熟,自我控制能力较好,能够主动积极地学习,学习态度端正,成绩优良。而有的留守儿童对学习表现出散漫、厌学、逃学的症状,遇到难题不会主动请教老师或同学,上进心缺乏。由于农村人口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学习上的辅导较城市少了很多。
2、 性格。由于父母常年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得不到父母对
他们成长过程中问题的解答。在成长环境中,父母是第一任老师,所起到的作用非同一般,可对儿童性格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而留守儿童的问题与父母存在着空间和时间的代沟,得不到及时的解决,也由于各方面的差异,使留守儿童缺乏亲情和家庭教育,让留守儿童容易出现自控能力差、孤僻、叛逆、自卑、内向等性格趋向。
3、 心理健康方面。父母与孩子之间较少的交流与沟通,让
留守儿童缺乏安全感,表现出的焦虑,对家庭状况、父母安全等的担忧,严重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的发展,易导致自暴自弃、孤僻、悲观的不良心理的形成。
在空巢老人问题方面则面临一下几个挑战:
1、 生活保障。在农村的空巢老人经济问题、生活质量、生活
空间都受到严格的限制,我们应该更加关注他们。
2、 日常照料服务。农村的空巢老人并不能保证日常生活有很
好的照料,通常还必须帮着子女照顾一群孩子,因此在日常照料方面同样面临考验。
3、 精神慰藉。毫无疑问,子女是照顾空巢老人的第一责任人。
而子女长期在外不能尽到自己的职责,在某些方面就会让空巢老人感到孤独寂寞、在心理方面尤为空虚,精神慰藉得不到保障。
三、 原因分析及建议对策
留守儿童
导致留守儿童出现上述诸多问题的原因是由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缺陷,父母与子女缺乏起码的交流和沟通,监护人管理能力的限制等方面。虽然,在这样的情况下,浮出很多问题和不良现象,但是仍有许多留守儿童懂得如何处理自己学习和生活的关系,不但在学习中有着优良的成绩,在家庭中也能做许多力所能及的事,适当减轻家庭的负担,他们也是非常优秀的。
空巢老人
空巢老人的出现是生活困难与当前社会竞争的加剧造成子女离开家庭,虽然大部分年轻人有赡养老人的意愿,但为了获得更好的生活与教育和就业机会,不得不外出务工和学习,这是空巢家庭出现的最重要的原因。其次老年人与子女存在代沟造成空巢。三是子女不孝,对老人不闻不问。
在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的问题上,虽然原因出现了多样性,但主要原因是相同的,那就是由于生活等各种原因让子女不得不外出打工或学习,而打工又占了绝大多数,从而使他们无法与留守儿童进行交流,无法给予他们亲情和家庭的关爱,无法照顾孩子和老人,无法给予精神的慰藉。
 根据以上原因的分析,作出几点建议。
1、 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在法律、法规方面
予以保障。特别是乡、村(社区)基层组织要将老年人、留守儿童教育和生活问题列入重要的工作事项。大力完善相关政策规定。
2、 社会各界人士应给予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以更多的关
爱。我国历来就有敬老、爱老和养老的传统美德。我们应当大力号召、动员社会各界多关心,多理解老年人,积极营造有利于空巢老人身心健康的良好社会氛围。在留守儿童方面,积极争取希望工程、各类基金会及企业捐赠资金,发动地方政府、企业家、民间组织协助募集资金,要让更多的人关注留守儿童教育工作,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关心和支持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
3、发展县域经济,将农民工留在家乡就业。如果农民工能留在家乡就业,那么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的问题就会减轻很多,子女就会有时间来照顾孩子和老人,无论是在经济、家庭生活方面还是在心理健康、学习教育方面都会得到极大的改善。
4、提高留守儿童的教育层次,激发其创新精神,改善农村教育环境。实现结对帮扶的良好机制。
近来,重庆已经启动了暑期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十项行动,在空巢老人方面也给予物质的帮助和精神的抚慰。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的困难帮扶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政府采取有力的措施,社会的广泛参与,子女的爱心与孝道,邻里的亲情,需要社会共同努力,让我们携起手来,为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网而努力。

参考资料:http://page.renren.com/601225277/note/845731745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3-22
这个问题比较专业和深刻。是一连串的社会效应。简单一点,可以归结为政府政策与市场调节的双重原因。

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各地区相继出现第一批大规模的民工潮。下海赚钱成了主要话题。农民农业收益渐渐受到限制与质疑。

二、另一方面,经济政策的不平衡导致沿海沿江城市相对发达,民工流动集中,从而形成贫富差距急剧扩大。民工越流动越穷。一些在家务农的农民开始举家外迁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三、农业发展的后知后觉,土地国有化,导致农民无地可种,无房可住。房价上涨,市场经济又剥夺了农民的劳动所得。本来就薄弱的农业基础开始动摇。外出务工成了首选。都奢望着能在城市有所出息。

四、城镇化建设加剧了这一矛盾,使本来就尖锐的经济矛盾变成了社会矛盾。农村人被瞧不起。国民集体缺乏尊严。荒唐的户籍制度又为本来就一无所有的农民雪上加霜。农民工孩子无法进入城市上学。

五、教育制度的僵化使得农村孩子无法交纳繁重的择校费及档案管理费。名存实亡的退休养老制度和计划生育制度相互冲突。使得百姓水深火热。

六、劳动保护意识的缺失也是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一般工厂劳动强度大,劳动时间极度不合理,导致无假可请。请了假又碰上铁路改革票价上涨比火车提速更快。

而此时就出现了更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空巢老人”与“留守儿童”。来自:求助得到的回答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1个回答  2013-03-22
“跳楼先生”的回答很精辟,建议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