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全球变暖的现状?

谢谢各位的指点!我的积分只有这么多都送给你们了

全球变暖可能造成的影响

全球变暖将给地球和人类带来复杂的潜在的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

的。例如随着温度的升高,副极地地区也许将更适合人类居住;在适当的条件下,

较高的二氧化碳浓度能够促进光合作用,从而使植物具有更高的固碳速率,导致

植物生长的增加,即二氧化碳的增产效应,这是全球变暖的正面影响。但是与正

面影响相比,全球变暖对人类活动的负面影响将更为巨大和深远。今年8月份CCTV报道,由于气候变暖的影响,珠穆朗玛峰的顶峰下降了1.3米。

祁连山冰川缩减危及河西走廊:近年来,祁连山冰川融化比上个世纪70年代减少了大约10亿立方米,冰川局部地区的雪线正以年均2-2.6米的速度上升。专家分析,冰川退缩,雪线上升除自然气候因素外,另一个主要原因是人口膨胀,超载超牧,过度开垦,乱砍滥伐,滥采地下水有关。《中国环境报》2004-9-16

1、海平面上升的影响

过去的百年海平面上升了14.4cm,我国上升了11.5cm。海平面升高的原因,主要是海水热膨胀,当海洋变暖时,海平面则升高。全球升温会引起地球南北两极的冰山融化,这也是造成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海平面上升的直接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低地被淹:

英国加高堤坝应对气候变暖

全球变暖使海平面升高,暴风雨频率增加,这使英国人不得政治面目 加高防洪堤坝。据英国官方近日公布的统计数据,在过去的20年中,由于泰晤士河的水位随全球变暖而升高,当地政府机构不得不先后88次加高防洪堤坝,以保障伦敦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据悉,人们现在平均每年4次加高其堤坝。据估计,在2030年以前,其加高堤坝的频率会达到每年30次。钟和 中国环境报2004-10-19

(2) 海岸被冲蚀

(3) 地表水和地下水盐分增加,影响城市供水。

(4)地下水位升高。

(5) 旅游业受到危害(海平面上升50米,大连、秦皇岛、青岛、北海、三亚滨海旅游区向后31-366料,沙滩损失24%,北戴河沙滩损失60%。2002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报道,沿海旅游业已成为第一大产业,其产值为2503亿元,占海洋产业总产值的34.6%。

(6) 影响沿海和岛国居民的生活(占世界1/3的人口),使之受到威胁。如果极地冰冠融化,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沿海地区会被海水吞没,马尔代夫、塞舌尔等低洼岛国将从地面上消失,上海、威尼斯、香港、里约热内卢、东京、曼谷、纽约等海滨大城市以及孟加拉、荷兰、埃及等国也将难逃厄运。

2、对动植物的影响

气候是决定生物群落分布的主要因素,气候变化能改变一个地区不同物种的适应性并能改变生态系统内部不同种群的竟争力。自然界的动植物,尤其是植物群落,可能因无法适应全球变暖的速度而做适应性转移,从而惨遭厄运。以往的气候变化(如冰期)曾使许多物种消失,未来的气候将使一些地区的某些物种消

失,而人些物种则从气候变暖中得到益处,它们的栖息地可能增加,竞争对手和

天敌也可能减少。比如说桔子,过去20世纪70年代,它的最北的边界线是在黄

山一线,宣城市也曾经试种过,但到冬天的一场大雪,树木就冻死了。但现在我

们校园里的桔子树都长得很好。又如,扬子鳄只生活在宣城、泾县和南陵这样狭

小的地带,如果北界线北移,扬子鳄可能会自然绝种。这是从我省的局部地区来

讲。从全国来讲,我国把冬季1月0度等温线作为副热带北界,目前这一界线处

于我国秦岭-淮河一带。研究发现,气温升高会使这一界线北移至黄河以北,徐

州、郑州一带冬季气温将与现在的杭州、武汉相似。

3、对农业的影响

一年中温度和降水的分布是决定种植何种作物的主要因素,温度及由温度引起降水的变化将影响到粮食作物的产量和作物的分布类型。气候的变化曾经导致生物带和生物群落空间(纬度)分布的重大变化。如公元800-1200年北大西洋地区的平均温度比现在高1℃,使玉米在挪威种植成为可能,但到了公元1500-1800年,西欧出现小冰川期,平均气温也只比现在低1-2℃,就造成了挪威一半农场弃耕,冰岛的农业耕种活动则几乎全部停止。除此之外,全球变暖还会使高温、热浪、热带风暴、龙卷风等自然灾害加重。因此,全球气温升高后,世界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和分布状况将会有很大变化。

4、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人类健康取决于良好的生态环境,全球变暖将成为下个世纪人类健康的一个

主要因素。极端高温将成为下世纪人类健康困扰变得更加频繁、更加普遍,主要

体现为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尤其是疟疾、淋巴腺丝虫病、血吸虫病、钩虫病、

霍乱、脑膜炎、黑热病、登革热等传染病将危及热带地区和国家,某些目前主要

发生在热带地区的疾病可能随着气候变暖向中纬度地区传播。

全球变暖是指全球气温升高。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得看为上升趋势。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 1981~199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00年前上升了0.48℃ 。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CO2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短波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大气层遭到破坏,严重的污染以及温室效应全球变暖可能造成的影响全球变暖将给地球和人类带来复杂的潜在的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例如随着温度的升高,副极地地区也许将更适合人类居住;在适当的条件下,较高的二氧化碳浓度能够促进光合作用,从而使植物具有更高的固碳速率,导致植物生长的增加,即二氧化碳的增产效应,这是全球变暖的正面影响。但是与正面影响相比,全球变暖对人类活动的负面影响将更为巨大和深远。今年8月份 CCTV报道,由于气候变暖的影响,珠穆朗玛峰的顶峰下降了1.3米。
祁连山冰川缩减危及河西走廊:近年来,祁连山冰川融化比上个世纪70年代减少了大约10亿立方米,冰川局部地区的雪线正以年均2-2.6米的速度上升。专家分析,冰川退缩,雪线上升除自然气候因素外,另一个主要原因是人口膨胀,超载超牧,过度开垦,乱砍滥伐,滥采地下水有关。《中国环境报》 2004-9-16
1、海平面上升的影响过去的百年海平面上升了14.4cm,我国上升了11.5cm。海平面升高的原因,主要是海水热膨胀,当海洋变暖时,海平面则升高。全球升温会引起地球南北两极的冰山融化,这也是造成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海平面上升的直接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低地被淹:
英国加高堤坝应对气候变暖全球变暖使海平面升高,暴风雨频率增加,这使英国人不得政治面目加高防洪堤坝。据英国官方近日公布的统计数据,在过去的20年中,由于泰晤士河的水位随全球变暖而升高,当地政府机构不得不先后88次加高防洪堤坝,以保障伦敦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据悉,人们现在平均每年4次加高其堤坝。据估计,在2030年以前,其加高堤坝的频率会达到每年30次。钟和中国环境报2004-10-19
(2) 海岸被冲蚀
(3) 地表水和地下水盐分增加,影响城市供水。
(4)地下水位升高。
(5) 旅游业受到危害(海平面上升50米,大连、秦皇岛、青岛、北海、三亚滨海旅游区向后31-366料,沙滩损失24%,北戴河沙滩损失60%。2002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报道,沿海旅游业已成为第一大产业,其产值为2503亿元,占海洋产业总产值的34.6%。
(6)影响沿海和岛国居民的生活(占世界1/3的人口),使之受到威胁。如果极地冰冠融化,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沿海地区会被海水吞没,马尔代夫、塞舌尔等低洼岛国将从地面上消失,上海、威尼斯、香港、里约热内卢、东京、曼谷、纽约等海滨大城市以及孟加拉、荷兰、埃及等国也将难逃厄运。
2、对动植物的影响
气候是决定生物群落分布的主要因素,气候变化能改变一个地区不同物种的适应性并能改变生态系统内部不同种群的竟争力。自然界的动植物,尤其是植物群落,可能因无法适应全球变暖的速度而做适应性转移,从而惨遭厄运。以往的气候变化(如冰期)曾使许多物种消失,未来的气候将使一些地区的某些物种消失,而人些物种则从气候变暖中得到益处,它们的栖息地可能增加,竞争对手和天敌也可能减少。比如说桔子,过去20世纪70年代,它的最北的边界线是在黄山一线,宣城市也曾经试种过,但到冬天的一场大雪,树木就冻死了。但现在我们校园里的桔子树都长得很好。又如,扬子鳄只生活在宣城、泾县和南陵这样狭小的地带,如果北界线北移,扬子鳄可能会自然绝种。这是从我省的局部地区来 讲。从全国来讲,我国把冬季1月0度等温线作为副热带北界,目前这一界线处于我国秦岭-淮河一带。研究发现,气温升高会使这一界线北移至黄河以北,徐 州、郑州一带冬季气温将与现在的杭州、武汉相似。
3、对农业的影响
一年中温度和降水的分布是决定种植何种作物的主要因素,温度及由温度引起降水的变化将影响到粮食作物的产量和作物的分布类型。气候的变化曾经导致生物带和生物群落空间(纬度)分布的重大变化。如公元800-1200年北大西洋地区的平均温度比现在高1℃,使玉米在挪威种植成为可能,但到了公元 1500-1800年,西欧出现小冰川期,平均气温也只比现在低1-2℃,就造成了挪威一半农场弃耕,冰岛的农业耕种活动则几乎全部停止。除此之外,全球变暖还会使高温、热浪、热带风暴、龙卷风等自然灾害加重。因此,全球气温升高后,世界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和分布状况将会有很大变化。
4、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人类健康取决于良好的生态环境,全球变暖将成为下个世纪人类健康的一个主要因素。极端高温将成为下世纪人类健康困扰变得更加频繁、更加普遍,主要 体现为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尤其是疟疾、淋巴腺丝虫病、血吸虫病、钩虫病、霍乱、脑膜炎、黑热病、登革热等传染病将危及热带地区和国家,某些目前主要发生在热带地区的疾病可能随着气候变暖向中纬度地区传播。
http://column.bokee.com/47529.html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7644505.html?si=2
http://www.people.com.cn/GB/huanbao/259/4937/4940/
http://www.pzms.com/hx/s/yuanwenhuaxuewang/kejian/huanbao/gaishandaqizhiliang/txt/biannuan3.htm
这些网站上面有你要的全部资料.如果说是写论文的话哪也足够拉!~

全球变暖可能造成的影响

全球变暖将给地球和人类带来复杂的潜在的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

的。例如随着温度的升高,副极地地区也许将更适合人类居住;在适当的条件下,

较高的二氧化碳浓度能够促进光合作用,从而使植物具有更高的固碳速率,导致

植物生长的增加,即二氧化碳的增产效应,这是全球变暖的正面影响。但是与正

面影响相比,全球变暖对人类活动的负面影响将更为巨大和深远。今年8月份CCTV报道,由于气候变暖的影响,珠穆朗玛峰的顶峰下降了1.3米。

祁连山冰川缩减危及河西走廊:近年来,祁连山冰川融化比上个世纪70年代减少了大约10亿立方米,冰川局部地区的雪线正以年均2-2.6米的速度上升。专家分析,冰川退缩,雪线上升除自然气候因素外,另一个主要原因是人口膨胀,超载超牧,过度开垦,乱砍滥伐,滥采地下水有关。《中国环境报》2004-9-16

1、海平面上升的影响

过去的百年海平面上升了14.4cm,我国上升了11.5cm。海平面升高的原因,主要是海水热膨胀,当海洋变暖时,海平面则升高。全球升温会引起地球南北两极的冰山融化,这也是造成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海平面上升的直接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低地被淹:

英国加高堤坝应对气候变暖

全球变暖使海平面升高,暴风雨频率增加,这使英国人不得政治面目 加高防洪堤坝。据英国官方近日公布的统计数据,在过去的20年中,由于泰晤士河的水位随全球变暖而升高,当地政府机构不得不先后88次加高防洪堤坝,以保障伦敦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据悉,人们现在平均每年4次加高其堤坝。据估计,在2030年以前,其加高堤坝的频率会达到每年30次。钟和 中国环境报2004-10-19

(2) 海岸被冲蚀

(3) 地表水和地下水盐分增加,影响城市供水。

(4)地下水位升高。

(5) 旅游业受到危害(海平面上升50米,大连、秦皇岛、青岛、北海、三亚滨海旅游区向后31-366料,沙滩损失24%,北戴河沙滩损失60%。2002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报道,沿海旅游业已成为第一大产业,其产值为2503亿元,占海洋产业总产值的34.6%。

(6) 影响沿海和岛国居民的生活(占世界1/3的人口),使之受到威胁。如果极地冰冠融化,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沿海地区会被海水吞没,马尔代夫、塞舌尔等低洼岛国将从地面上消失,上海、威尼斯、香港、里约热内卢、东京、曼谷、纽约等海滨大城市以及孟加拉、荷兰、埃及等国也将难逃厄运。

2、对动植物的影响

气候是决定生物群落分布的主要因素,气候变化能改变一个地区不同物种的适应性并能改变生态系统内部不同种群的竟争力。自然界的动植物,尤其是植物群落,可能因无法适应全球变暖的速度而做适应性转移,从而惨遭厄运。以往的气候变化(如冰期)曾使许多物种消失,未来的气候将使一些地区的某些物种消

失,而人些物种则从气候变暖中得到益处,它们的栖息地可能增加,竞争对手和

天敌也可能减少。比如说桔子,过去20世纪70年代,它的最北的边界线是在黄

山一线,宣城市也曾经试种过,但到冬天的一场大雪,树木就冻死了。但现在我

们校园里的桔子树都长得很好。又如,扬子鳄只生活在宣城、泾县和南陵这样狭

小的地带,如果北界线北移,扬子鳄可能会自然绝种。这是从我省的局部地区来

讲。从全国来讲,我国把冬季1月0度等温线作为副热带北界,目前这一界线处

于我国秦岭-淮河一带。研究发现,气温升高会使这一界线北移至黄河以北,徐

州、郑州一带冬季气温将与现在的杭州、武汉相似。

3、对农业的影响

一年中温度和降水的分布是决定种植何种作物的主要因素,温度及由温度引起降水的变化将影响到粮食作物的产量和作物的分布类型。气候的变化曾经导致生物带和生物群落空间(纬度)分布的重大变化。如公元800-1200年北大西洋地区的平均温度比现在高1℃,使玉米在挪威种植成为可能,但到了公元1500-1800年,西欧出现小冰川期,平均气温也只比现在低1-2℃,就造成了挪威一半农场弃耕,冰岛的农业耕种活动则几乎全部停止。除此之外,全球变暖还会使高温、热浪、热带风暴、龙卷风等自然灾害加重。因此,全球气温升高后,世界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和分布状况将会有很大变化。

4、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人类健康取决于良好的生态环境,全球变暖将成为下个世纪人类健康的一个

主要因素。极端高温将成为下世纪人类健康困扰变得更加频繁、更加普遍,主要

体现为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尤其是疟疾、淋巴腺丝虫病、血吸虫病、钩虫病、

霍乱、脑膜炎、黑热病、登革热等传染病将危及热带地区和国家,某些目前主要

发生在热带地区的疾病可能随着气候变暖向中纬度地区传播。

http://www.ahnu.edu.cn/kecheng/2004/15/dianzijiao%27an/di3zhang.htm

全球变暖可能造成的影响

全球变暖将给地球和人类带来复杂的潜在的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

的。例如随着温度的升高,副极地地区也许将更适合人类居住;在适当的条件下,

较高的二氧化碳浓度能够促进光合作用,从而使植物具有更高的固碳速率,导致

植物生长的增加,即二氧化碳的增产效应,这是全球变暖的正面影响。但是与正

面影响相比,全球变暖对人类活动的负面影响将更为巨大和深远。今年8月份CCTV报道,由于气候变暖的影响,珠穆朗玛峰的顶峰下降了1.3米。

祁连山冰川缩减危及河西走廊:近年来,祁连山冰川融化比上个世纪70年代减少了大约10亿立方米,冰川局部地区的雪线正以年均2-2.6米的速度上升。专家分析,冰川退缩,雪线上升除自然气候因素外,另一个主要原因是人口膨胀,超载超牧,过度开垦,乱砍滥伐,滥采地下水有关。《中国环境报》2004-9-16

1、海平面上升的影响

过去的百年海平面上升了14.4cm,我国上升了11.5cm。海平面升高的原因,主要是海水热膨胀,当海洋变暖时,海平面则升高。全球升温会引起地球南北两极的冰山融化,这也是造成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海平面上升的直接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低地被淹:

英国加高堤坝应对气候变暖

全球变暖使海平面升高,暴风雨频率增加,这使英国人不得政治面目 加高防洪堤坝。据英国官方近日公布的统计数据,在过去的20年中,由于泰晤士河的水位随全球变暖而升高,当地政府机构不得不先后88次加高防洪堤坝,以保障伦敦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据悉,人们现在平均每年4次加高其堤坝。据估计,在2030年以前,其加高堤坝的频率会达到每年30次。钟和 中国环境报2004-10-19

(2) 海岸被冲蚀

(3) 地表水和地下水盐分增加,影响城市供水。

(4)地下水位升高。

(5) 旅游业受到危害(海平面上升50米,大连、秦皇岛、青岛、北海、三亚滨海旅游区向后31-366料,沙滩损失24%,北戴河沙滩损失60%。2002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报道,沿海旅游业已成为第一大产业,其产值为2503亿元,占海洋产业总产值的34.6%。

(6) 影响沿海和岛国居民的生活(占世界1/3的人口),使之受到威胁。如果极地冰冠融化,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沿海地区会被海水吞没,马尔代夫、塞舌尔等低洼岛国将从地面上消失,上海、威尼斯、香港、里约热内卢、东京、曼谷、纽约等海滨大城市以及孟加拉、荷兰、埃及等国也将难逃厄运。

2、对动植物的影响

气候是决定生物群落分布的主要因素,气候变化能改变一个地区不同物种的适应性并能改变生态系统内部不同种群的竟争力。自然界的动植物,尤其是植物群落,可能因无法适应全球变暖的速度而做适应性转移,从而惨遭厄运。以往的气候变化(如冰期)曾使许多物种消失,未来的气候将使一些地区的某些物种消

失,而人些物种则从气候变暖中得到益处,它们的栖息地可能增加,竞争对手和

天敌也可能减少。比如说桔子,过去20世纪70年代,它的最北的边界线是在黄

山一线,宣城市也曾经试种过,但到冬天的一场大雪,树木就冻死了。但现在我

们校园里的桔子树都长得很好。又如,扬子鳄只生活在宣城、泾县和南陵这样狭

小的地带,如果北界线北移,扬子鳄可能会自然绝种。这是从我省的局部地区来

讲。从全国来讲,我国把冬季1月0度等温线作为副热带北界,目前这一界线处

于我国秦岭-淮河一带。研究发现,气温升高会使这一界线北移至黄河以北,徐

州、郑州一带冬季气温将与现在的杭州、武汉相似。

3、对农业的影响

一年中温度和降水的分布是决定种植何种作物的主要因素,温度及由温度引起降水的变化将影响到粮食作物的产量和作物的分布类型。气候的变化曾经导致生物带和生物群落空间(纬度)分布的重大变化。如公元800-1200年北大西洋地区的平均温度比现在高1℃,使玉米在挪威种植成为可能,但到了公元1500-1800年,西欧出现小冰川期,平均气温也只比现在低1-2℃,就造成了挪威一半农场弃耕,冰岛的农业耕种活动则几乎全部停止。除此之外,全球变暖还会使高温、热浪、热带风暴、龙卷风等自然灾害加重。因此,全球气温升高后,世界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和分布状况将会有很大变化。

4、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人类健康取决于良好的生态环境,全球变暖将成为下个世纪人类健康的一个

主要因素。极端高温将成为下世纪人类健康困扰变得更加频繁、更加普遍,主要

体现为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尤其是疟疾、淋巴腺丝虫病、血吸虫病、钩虫病、

霍乱、脑膜炎、黑热病、登革热等传染病将危及热带地区和国家,某些目前主要

发生在热带地区的疾病可能随着气候变暖向中纬度地区传播。

===============
因此我们要防止全球变暖
个人认为可以这样做:
1。少开机动车,多步行。
2。少用以排放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等)的用具
3。多植树。
4。少用一次性木筷、塑料袋、饭盒。
5。少开空调

全球的气温在渐渐上升,全球温度在过去的三百年上升超过了0.7℃。在20 世纪,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至少上升了0.6℃,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调查组(IPCC)的研究称,到2100 年全球气温比1990 年时至少要上升1.4~5.8℃。
全球气温上升的影响可能包括以下几方面:越来越多的高温气候现象和越来越少的低温气候现象的发生;冰雪覆盖量的下降;气候多样性发生频繁,极端气候现象次数更多,强度也更剧烈。世界大部分地区降雨明显增加。同时亚洲和非洲过去几十年旱灾频率和严重程度一直在增加;气候改变引起的传染病例也开始增多;海平面在过去100 年中平均上升了0.1~0.2m;气候变化可能对澳洲的大部分植物和动物会产生戏剧性的影响。
①气候封闭的改变
为了评估气候改变对物种的影响,科学家们使用一种称为气候封闭的方法,这种方法涵盖了生物生存所面临的气温、降雨量以及其他一些与气候相关的参数。由于近几个世纪以来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居住区的延伸和工业的发展,使得动植物的生存环境遭到了破坏,也限制了物种迁移到合适的环境中生存的能力。同样的,那些在高山,海岛以及半岛上的物种也面临着这样的问题。总的来说,这些物种由于气候封闭的限制,当面临快速的气候改变时,没有能力迁移只能导致数量上越来越少。
②珊瑚出现白化现象
海水表面气温的上升被认为是珊瑚白化现象的主要原因。当水生环境遭受到破坏,会造成珊瑚中的共生藻离开宿主珊瑚或者死亡。而失去共生藻的珊瑚也会因此失去漂亮的颜色,只剩下白色的珊瑚虫组织,以及钙化的骨骼。白化通常是珊瑚死亡的前兆。
③极端气候现象的增加
飓风、干旱和洪水等气候现象的频率和强度增加,使得植被的生长面临巨大的压力,也使得那些适应性的植被快速占领被这些气候现象侵袭过的区域。
④二氧化碳集中程度的上升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上升使得一些植物物种生长加快。这对于农场主来说是好事,但以树叶为生的澳洲树袋熊可能就没这么好的运气了,二氧化碳含量的集中会减少植物的营养价值。
⑤急速物种灭绝意味着什么
在未来的10,000 年间,全球变暖现象将有什么样的发展?专家预测,下个世纪将是全球变暖发展最猖狂的一个世纪。伴随着其他一些因素,如加剧的空地运动,全球变暖将引起物种的大灭绝。这将比6,500 万年前恐龙大灭绝还恐怖。甚至许多非濒危物种都会在数量上急剧下降,从而造成物种间基因多样性的逐渐消失。
⑥适应改变
科学家一致认为,人为引起的全球气温变暖现象正在发生,而且会持续一段时间。即使温室效应有所缓解,全球变暖现象还是会继续蔓延下去。一些物种,尤其是昆虫,也许能够适应变暖的环境,甚至在全球变暖的情况下继续进化。但是对大多数物种,尤其是那些濒危物种来说,全球变暖可能会是一个难以应付的巨大挑战。
全球变暖带来的影响中有些是突如其来的,但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的社会还是可以有几年的时间来适应环境变化的。要想把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关键在于增加对气候变化给物种多样性带来的影响的理解,并制定有效可行的措施来应对这些影响。但是,尽管如此,人类和动植物面临的危险还是无处不在,并且是十分巨大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6-03
5月13日,上海迎来最近10年来最早的夏天,入夏时间比30年前提早大约20天。这样的纪录早已不新鲜,刚刚过去的50年,是过去500年中最热的50年。

人人谈天气

3月10日,北京春天难得的好天气,寒流刚刚过去,阳光温暖清澈。但报纸上的新闻却在未雨绸缪,专家们在报纸上预测今年春季北方沙尘暴的程度,每年春暖花开时,中国北方又要迎来沙尘季节。

还有一群关心气候的人,端坐在一间会议室里热烈讨论,他们是来自全国各地包括《人民日报》、新华社、《南方周末》、《科技日报》、《新民周刊》等媒体的记者。这个由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和英国文化协会共同举办的“气候变化报道媒体研修班”,吸引了近百名媒体记者的参加。“没想到来了这么多记者。”英国文化协会一位工作人员说。

几年前,气候变化还只是一个科学家们讨论和研究的学术问题,如今,在任何大众媒体上,几乎都能看到有关气候变化的报道,中国的记者越来越关心气候,因为,气候变化的影响已经来到每一个人身边。

曾经供职英国《卫报》的资深记者保罗·布朗在中国的一次公开演讲激起千层浪。他受邀在广州市科协和英领馆联合举办的论坛上发言,谈论气候变化问题,因为在任职《卫报》的16年期间,布朗是一位关注气候变化的环境记者,他积累了大量关于气候变化的信息。

布朗在这次发言中说:“如果平均气温再上升2摄氏度,那么上海这样的沿海城市将被海水淹没。”他的言论被广州媒体报道以后,被全国多家报纸转载,一时间,上海将被淹没的消息四处传播。

布朗的话有些耸人听闻,按照目前多数科学家认可的推算方法,全球平均温度将在2050年上升2摄氏度,也就是说,现在距离灾难发生还有40多年时间。不过,布朗的“警告”没有得到比较乐观的科学家的赞同。他的“预言”中,不能忽视前提条件是,全球各国对温室气体排放没有任何限制,而且,城市防护停滞不前。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环境部陈满春研究员在接受上海媒体采访时,也表示了自己的这种“乐观”态度。他也证实了未来50年内,天津、上海等城市可能受到海面上升的威胁,但他同时强调,只要采取防范措施,“淹没城市”就只会停留在理论层面。

不管怎样,布朗的言论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引导公众对气候问题的关心,记者们的行动功不可没。“现在,全世界的人见面都说天气,不只是英国人这样。”去广州以前,布朗在北京的“媒体研修班”上开玩笑地说。

危险在身边

“天气越来越热了。”前几年,只有在盛夏气温徘徊在37度、38度时,人们才会想起气候正在变暖这个事实,但现在,即使是在冬天,“越来越热”也挂在人们嘴边。

暖冬再也不是新鲜事,只是每年程度不同而已。意大利多罗米特山脉上,第34届西亚斯波拉达雪地马拉松赛,不得不用起了人造雪。航拍的镜头里,绿草如茵的山坡中,一条人工雪带蜿蜒,运动员们像排队前行的蚂蚁,奔跑在细细的人工雪道上,景象有些滑稽。

冰川面积缩小,是表明全球变暖的一个有力证据。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任贾文告诉记者,新疆天山冰川站,记录了从1959年至今的冰川变化数据,观测的结果证明,最近十多年来,冰川退缩明显。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任贾文曾经勘查过天山上一座巨大的冰川,1994年当他再去探察时,冰川因为融化分裂成两半。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冰川和冰原融化的速度可能超过此前的预测。美国冰川学家特德·斯康姆博斯5月1日称,北极冰冠的融化程度要比联合国研究小组的预测快30年,可能在2020年夏出现完全无冰的现象。格陵兰岛冰原的融化也让人担忧,它是世界上仅次于南极洲的第二大冰原,拥有250万立方公里的冰川,2006年,科学家观察到格陵兰岛大量冰盖逐步融化,沿岸附近已经露出了一个新的岛屿。如果格陵兰岛上冰川全部融化,将会使海平面上升7.2米,而那些包括伦敦在内的众多沿海城市将可能被彻底淹没。

气温上升引起的世界环境变化非常明显,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全球变暖”成为“气候变化”的代名词。但事实上,全球变暖只是第一步,气候变化带来的后果,不是冬天暖、夏天热这样简单。

极端天气可能会因为全球温度上升而更加频繁地出现。5月5日午夜,上海的天空中突然暴雨大作,有的地方风力高达10级,上海中心气象台于当晚11时挂出大风蓝色警报。有关专家认为,这种风向突然改变、风速急剧增大的天气现象是“飑线气候”。春夏交替之际遭遇“飑线气候”,在上海历史上比较罕见,这可能与近日华东地区气温骤然升高、湿度大增有关。

上海被淹没?

“上海真的会被淹没吗?”北京的“媒体研修班”上,记者们对这个问题的兴趣超过其他,每位记者都明白,包括上海在内的中国沿海城市的城市安全,关系着整个国家的安危。

海平面上升是气候变化一个严重的后果,对于沿海城市来说,尽管灭顶之灾还不会在近期出现,但海水倒灌、咸潮、风暴潮,已经逼近。国家海洋局发布的《2006年中国海平面公报》中显示,2004~2006年,上海沿海地区的咸潮入侵和海岸侵蚀等海洋灾害都有所加重。其中,上海市崇明岛东岸侵蚀长度达8.14千米,最大侵蚀宽度67米;另外,咸潮频繁入侵,对城市供水造成影响,地下水和土壤盐渍加重,严重危害了当地的水资源环境和生态环境。

报告中预测,未来100年,这种由全球气候变化造成的海平面上升趋势还将继续存在,中国沿海的海平面变化仍将继续受其影响。

早在14年以前,中国的科学家们已经重视海平面上升与沿海城市安全的关系。1993年,由上海市水务局牵头,相关机构的专业人员通力合作,耗费3年时间完成《海平面上升对上海影响及对策研究》的报告。

在研究领域,当年参与报告的人员,是学者中的“行动派”。上海一位当年报告领导小组成员告诉记者,当年的这份报告,也是迄今为止对于海平面上升与上海安全关系最为详尽的一次研究。

在报告第一章中,科学家们预测:“上海地区理论海平面2010年比1990年将上升4厘米,2030年将上升10厘米,2050年将上升50厘米。”考虑地面沉降等因素,报告指出,“上海地区相对海平面上升的幅度预测到2050年为45-55厘米。” 在英国记者保罗·布朗发出“警告”之前14年,中国的科学家已经预测海平面上升对上海可能造成的影响。《海平面上升对上海影响及对策研究》中提出,这些可能的影响是:风暴潮灾害威胁加大、增加市区排涝困难、盐水入侵和污水上溯加重、土地资源淤增减缓、航道和港口的功能削弱。报告中的一部分预测其实已经实现,上海市冬季和春季咸潮有加剧的趋势。

上海是否会被淹没?另一部10年以前完成的研究,曾经试图回答这个问题。这项《海平面上升对中国沿海主要脆弱区的影响及对策》研究项目中,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的人员,绘制了一幅地图。地图中长江三角洲及江苏和浙江沿岸,被打上大片的阴影,阴影面积是总面积的26%,现实中,它是跨越江苏、浙江、上海的5万多平方公里土地。

这幅地图表示,在没有防潮设施的情况下,如果海平面上升30厘米,按照历史最高潮位推算,海水就可以淹没阴影部分的土地,也就是说,长三角富庶的多数城市,都将淹没于海水之中。报告还计算了可能淹没区的受灾人口数量和经济损失估算,就像电影《后天》一样,报告描绘了一个可怕的未来。

图示让人触目惊心,不过,报告中另一幅地图,描绘了不同的景象。如果城市有足够的防潮设施,同样在长江三角洲及江苏和浙江沿岸,被淹没的面积只有800多平方公里,是一片图上几乎无法辨认的阴影。

当然,研究人员不是要危言耸听,报告中针对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影响,提出了可行的对策,比如控制地面沉降、建筑选址尽量在高地等等。

一位曾经参与研究工作的专家告诉记者,当年,国家海洋局、上海水务局等相关机构的专家,投入大量的精力研究气候变化对未来的影响,政府也投入资金开展科研,获得了具有现实意义的成果。但是,当记者寻找最近的研究报告时,发现可查询的资料非常稀少。

行动比口号重要

“英国的科学家似乎非常关心气候变化问题,是不是因为如果海平面上升,像英国这样的岛屿国家,首先要受到淹没的威胁?”另一位参加北京“气候变化媒体研修班”的英国人,是研究气候变化的科学家杰夫·詹肯斯,他在“媒体研修班”上收到中国记者这个“尖锐”的问题。杰夫·詹肯斯没有正面反对这个猜测,他告诉记者,为了应对海平面上升,伦敦市在泰晤士河两岸加高河堤的速度,明显比过去要快得多。

一些科学家还在争论全球变暖究竟是人类活动造就,还是地球环境周期性变化,另一些“行动派”科学家已经在为气候变化做积极的准备。

用政治手段解决气候问题,恐怕是目前最有效的“科学”措施。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为目的的《京都议定书》,已经开始发挥它的作用,参加协约的国家可以通过碳排放量的交易,控制总的温室气体产量。科技部全球环境办公室吕学都,深知这种政治谈判的艰难。

“每次参加关于碳排放量的多国谈判,走进会议室时,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走出会议室,一场会议经常持续到深夜。作为《京都议定书》“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候补委员,吕学都曾参加多国谈判。吕学都说,参加这种谈判的各国代表都有了经验,总要带些三明治到会场,没有纯净水的时候,要去厕所接自来水喝。减少碳排放量势必影响经济发展,所以每个国家都要锱铢必较,争取自己最大的利益。

吕学都认为,中国已经行动起来,对待气候变化,政府并不是像外界猜测的那样作壁上观。《节能法》正在修订中,这部1997年通过的法律,被认为过于原则性和口号性,修订的《节能法》有望更加“强硬”。2006年底,我国编制的第一部有关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国家评估报告——《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出版,其中坦率公布了我国目前受全球变暖影响的现状和将来可能因此造成的损失。2007年初,气候问题“智囊团”——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成立,中国一流的科学家将为政府决策提供专业的气候问题咨询。-

参考资料:http://tech.sina.com.cn/d/2007-05-30/17481537113.shtml

第2个回答  2007-06-03
现在的南极都 在溶化了,连天山也不是年年积雪了,山下取水的更困难了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07-06-10
还有喜马拉雅山脉的冰山开始融化了。它提供在它下游的三亿人口的饮水。再过五十年它的冰山没了。
第4个回答  2021-04-09

全 球 变 暖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