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

谁有2007年中考上海新教材的文言文复习资料?就是关于课内文言文最后一题中心内容的理解?急~~~~~
内容要包括中考范围的内容理解(各段内容理解,细节理解,中心思想等)

多做题,我给你几篇

1.河中求石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傎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
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了。经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设立了学馆讲学,听了这件事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于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疯了吗?”大家都很佩服,认为是正确的结论。
一个年老的河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嘲笑说:“凡是丢失在河里的石头,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冲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面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而上。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疯了;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疯吗?”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人和事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主观判断吗?
注释:
1.沧州:沧州市临:靠近。河:指黄河。干:岸边。 2.山门:寺庙的大门。圮:倒塌。 3.阅:经历。岁:年。余:多。  4.棹:船桨。这里作动词用,划船。  5.木柿:木片。  6.湮:埋没。  7.傎:同“癫”,疯。 8.河兵:治河的士兵。  9.啮:本意是"咬".这里是冲刷,冲击的意思。坎穴:洞坑。 10.臆断:主观判断。  11已:停止。  12是非:这不是 是:这 非:不是。  13如:按照。  14设帐:设立学管教学。  15.竟:最终。  16.并:一起。  17.临:岸边。  18.圮:倒塌。  19.曳:牵引,拖着。   20.钯:通“耙”,整地的农具。  21.但:只。  22.倒掷:倾倒。  23.盖:原来(是)发语词放在句首。  24.暴涨:凶猛的河水。  25.尔辈:你们。  26.干:岸边。  27.临:面对。  28.并:一起  29.焉:相当于“于之”,在那里。  30.求:寻找。  31.以为:认为。  32.盖:因为。  33.溯:逆流而上。  34.物理:古义:事物的原理。 今义:一种学科。

32.为学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译文:
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如果努力做事,那么困难的事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努力做事,那么容易的事也变得困难了。人们求学有困难与容易之间的区别吗?如果去学了,那么困难的事也容易了;如果不去学知识,那么容易的事也困难了。
  四川边远的地方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另一个富有。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要到南海去,怎么样?” 富和尚说:“你凭借什么去?” 穷和尚说:“我只要一个水瓶一个饭碗就够了。” 富和尚说:“我许多年来都想雇船沿江东下,还是没去成。你凭借什么去成?” 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把这件事告诉富和尚。富和尚露出了惭愧的神色。
  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远啊,富和尚不能到,而穷和尚却到了。一个人要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远地方的那个穷和尚吗?
注释:
1.为学:做学问。 2.乎:吗? 3.人之为学,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际意思,可不译。 4.之:代词,它,指知识。 5.亦:也。  6.则:那么  7.者:……的东西。  8.蜀:四川。 9.之:助词,的。 10.鄙:边远的地方。  11.语:读(yù)音,告诉,对…说。 12.于:对,对于。 13.欲:想要,要。 14.之:到…去,往,到。 15.何如:如何,怎么样? 16.子:你。 17.何:怎么样?(商量语气) 18.恃:凭借,倚仗  19.往:去。 20.钵:佛教徒盛饭的用具。  21.足:足够。  22.数年:几年。  23.买舟:雇船。  24.下:顺流而下。  25.越明年:到了第二年。  26.自:从。  27.还:返回,回来。  28.以:介词,相当于“把”、“拿”、“将”。 29.惭色:惭愧的神色。色:神色,神情。惭:羞惭。 30.去:距离。 31.南海:此指普陀山(佛教圣地,属浙江省舟山群岛)。  32.至:到达。 33.焉:加强语气的助词。   34.立志:树立志向。 35.顾:还,反而。 36.哉: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

33.杨震拒金
杨震年已五十余,累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说:“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者!”密愧而出。
译文:
杨震五十多岁,多次升迁,官至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他赴郡途中,路上经过昌邑,他从前举荐的荆州秀才王密担任昌邑县令,王密在晚上怀揣十斤银子来馈赠杨震。杨震说:“(我们是老朋友)我了解你,你却不了解我 为什么呢?”王密说:“天黑,没有人知道。”杨震说:“天知,地知,我知,你知,怎么能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羞愧地离开。
注释:
1.累迁:多次升官 2.道:路上 3.故:以前 4.举:举荐 5.茂才:秀才 6.遗:馈赠 7.知:了解 8.子:你  9.愧:羞愧

34.孙亮食梅
  孙亮方食生梅,使黄门至中藏取蜜渍梅,蜜中有鼠矢;召问藏史,藏吏叩头。亮问吏曰:“黄门尝私从汝处求蜜耶?”吏曰:“向求,实不敢与。”黄门不服。亮曰:“此易知耳。”令破鼠矢,矢里燥。亮大笑曰:“若矢先在蜜中,中外当俱湿;今外湿里燥,必是黄门所为!”黄门首服,左右莫不惊悚。
译文:
孙亮正要吃新鲜的梅子,派太监到食品库房中去拿蜂蜜来浸渍生梅,太监取来了蜂蜜,孙亮见瓶子中有一粒老鼠屎。孙亮问管库房的人说:“ 太监曾经私下的问你要过蜂蜜吗?”管库房的人磕头说:“以前向我要过,我实在不敢给他。”太监不认罪。孙亮说:“这件事很容易弄清楚。”他让人把老鼠屎给剖开,发现老鼠屎内部干燥,而表面沾湿。孙亮笑道:“如果这老鼠屎在蜜中泡久了,里外都应该是潮湿的,现在里面是干燥的,这不是太监刚放进的不然谁放的?”太监磕头认罪,左右侍卫无不惊讶。
注释:
1孙亮:孙权的儿子,很小就做了三国时东吴的皇帝。 2 黄门:宦官、内臣。  3中藏:宫中仓库。  4使,派。  5与:给。 6俱:全。  7渍:浸、蘸 。  8藏吏:管理仓库的官吏。   9服:认罪。 10矢:通“屎 ”,粪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6-14
文言文综合阅读,几乎可以包含学习文言文的所有知识点、能力点;而且文言文语段的阅读理解,更着重于考查学生将学到的各个知识点、能力点在语段的理解中进行实际运用的能力。我们认为,在进行文言文语段阅读时,必须强化四种意识。
1、整体意识。
《考试说明》要求学生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一般说来,提供的语段都是浅易的,我们要在疏通字词的基础上,树立整体意识,首先从内容上分辨是记人,还是叙事,抑或写景;然后看文章写了几个人物,人物之间是什么关系,人物与事件之间关系,事件的起因是什么,情节是怎样展开的,最后的结局如何……
通读全文,整体把握,利于抓住关键,浓缩全文,化繁为简,以少驭多,从而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要点和脉络结构。
树立整体意识,还应将字、词、句、段和注释等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把语段与试题连为一个完整的整体。
2、考点意识。
考点意识,就是力求一见题目就对该题“考什么”和“怎么考”有一种“一呼即起”、“闻声响应”的意识。
阅读文言文语段,其最终目的要归结到《考试说明》的具体考点上,要在考点的指导下洞察考试意图——“应该考什么”,揣摩出题方法——“可能怎么考”。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针对性强。
3、语境意识。
在文言文综合阅读中,常常会碰到个别字、词、句一时无法理解,就需要有根据语境推测文意的功夫,可以根据上文、词义的惯性来顺推,也可以根据下文的语脉、文意来逆推。俗话说,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篇),只有将字、词、句置于段乃至篇的整体语境框架内,才能较为准确地把握。
4、互参意识。
阅读文言文语段,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材料来帮助阅读,帮助答题。主要有以下四种方法:
A、新旧知识互参,化新为旧。高考文言文阅读的材料、题目一般来说是崭新的、陌生的、未知的,但它往往和固有的旧知识有这样或那样的联系,甚至它的“影子”就在课本上。碰到某些字、词、句的陌生用法和意义时,不妨思考:这个字、词、句的这种用法和意义在课本上有没有出现过?在复习迎考的训练中有没有碰到过这种现象?在当时的具体语境中是如何理解其用法和意义的?能否用过去的思路、方法、技巧来解答?如果不能,那么,这个字、词、句的用法和课本中、训练时出现的情况有什么不同?两者有没有必然的联系、内在规律?……这样,就在新知识和旧知识中牵了线、搭了桥,可以利用旧知识解答新知识,利用已知启发未知。
B、语段试题互参。“研读语段,理解文意”—“阅读题干,把握要求”—“筛选信息,解答试题”,这是一般的正向的阅读和解题思路。逆向来看,由于高考文言文目前还是以客观题为主要考查形式,诸多选项(尤其是可以判断为表述正确无误的选项)对理解语段是有一种补充或验证作用的。
C、试题之间互参。文言文综合阅读题几个题目之间不是孤立的,不但有着从分析到综合、从简单到复杂的内在序列,也往往可以利用后面试题中可以判断的正确无误的信息,来解答前面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或者验证前面没有把握的答案。
D、阅读之间互参。现代文阅读和文言文阅读,在阅读载体、考查基点、阅读方法等方面有着诸多差别,但同作为文章的阅读,又有其相通之处,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把现代文阅读的某些思想、方法、技巧有意识地、巧妙地移植到文言文阅读上来,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在进行文言文综合阅读时,除强化四种意识外,还应掌握临场应试技巧。
1、高考文言文语段固然大多是陌生的材料,必然有这样、那样的语言障碍,要字字句句都能落实难度恐怕也很大。一般文言文语段理解上有障碍的字、词、句,从考试的角度来说,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可以将课堂中所学知识迁移过来,解决问题,以考查迁移能力,或者是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来推测字、词、句未知的用法、含义,以考查语境意识;另一种是即使不理解,也不影响答题。对于这两种情况,要使用不同的策略,对前一种,要善于激活积累,运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善于瞻前(上文)顾后(下文),“连蒙带猜”。对后一种情况,则可以大胆一些,一跳而过。
2、加大阅读的投入,恰当地控制阅读与做题的时间比例。一般说来,阅读与做题的时间比例以2:1为宜。
3、努力克服解题方面存在的两种不良倾向。一是只停留在就题解题的层面,思维仅仅限定在一个语段、五个题目、二十个选项中;二是机械地一个题目一个题目地解,忽视了语段和试题、试题之间的有机联系。
正确做法是:解题时,要有意识地打开思路,充分调动一切积累(包括语言积累、情感积累、思维积累等),化陌生为熟悉,变复杂为简单,同时,要从整体上把握文言语段与试题、试题间的互参因素,利用选项中的正确选项或思维导向来解决问题。
第2个回答  2007-06-04
文言文复习就一个方法,看书,边看边读,结合注释,通看两遍绝对有成效,我初中的时候文言文一直是第一,而且初中的文言文很简单,都是为高中的打基础,所以不要高估了文言文。

对于最后一道问题理解的题,其实大就是考你对大体的了解程度,一般来说文言文都是每段一个事迹(写人物传记的话),你在读的时候把每段描写的是什么事情大概归纳一下,要知道哪些事情发生了,发生在哪些人身上,然后对照答案一个一个的用排除法,因为选项里面最容易出现的就是1:把人物改掉,张冠李戴,这个很容易排除。2:把人物在不同时期里发生的事情改掉,这个需要细心看。3:人物的官职,职务也是一个考察的地方。4:对这个人物的看法,或者他的事迹,这就要抓住关键词语去理解了。

说起来难,其实做起来很简单,文言文并不难,打下基础,就基本上是这个套路了。加油吧,初中文言文很简单的^^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07-06-04
有一本叫做《文言文点击》的书中的“课文理解”,一般来说第一点是文学常识,第二点就是文意理解,有时还有段意。
第4个回答  2007-06-10
《文言文点击》是一本比较常用的书
还有一些文言文精译的配套书中,也会帮你归纳中心内容,思想之类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