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解释

快点

一、释义:

1、《寒食》

暮春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城中的柳树。傍晚汉宫传送蜡烛赏赐王侯近臣,袅袅的轻烟飘散到天子宠臣的家中。

2、《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无声无息打湿了院中桂花。今天晚上人们都仰望当空明月,不知道这秋思之情落在了谁家?

二、原诗:

1、《寒食》唐代: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2、《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唐代: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扩展资料:

作者简介:

1、韩翃,唐代诗人。字君平,南阳(今河南南阳)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天宝13年(754)考中进士,宝应年间在淄青节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从事,后随侯希逸回朝,闲居长安十年。建中年间,因作《寒食》诗被唐德宗所赏识,因而被提拔为中书舍人。

2、王建(约767年—约830年):字仲初,生于颍川(今河南许昌),唐朝诗人。

创作背景:

1、《寒食》,唐代制度,到清明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这仪式用意有二:一是标志着寒食节已结束,可以用火了;二是藉此给臣子官吏们提个醒,让大家向有功也不受禄的介子推学习。中唐以后,几任昏君都宠幸宦官,以致他们的权势很大,败坏朝政,排斥朝官。有意见认为此诗正是因此而发。

2、《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此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只知是诗人在中秋佳节与朋友相聚时所作,寄友人杜元颖的。原诗诗题下注云:“时会琴客”,说明佳节良友相聚,并非独吟。

赏析:

1、《寒食》是一首讽刺诗,但诗人的笔法巧妙含蓄。从表面上看,似乎只是描绘了一幅寒食节长安城内富于浓郁情味的风俗画。实际上,透过字里行间可感受到作者怀着强烈的不满,对当时权势显赫、作威作福的宦官进行了深刻的讽刺。

中唐以后,几任昏君都宠幸宦官,以致他们的权势很大,败坏朝政,排斥朝官,正直人士对此都极为愤慨。本诗正是因此而发。

2、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诗人选取“无声”二字,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

而且不只是桂花,那树下的玉兔,那挥斧的吴刚,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也是如此。古人以为霜露之类似雨雪都从天而降,因而诗人探桂时奇怪冰凉的露水把花枝沁得这么湿却没听到一点声音。

如此落笔,既写出了一个具体可感的中秋之夕,又表现了夜之深和静,似乎桂香与寒气袭人而来了,带给人以美的联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寒食 (唐代韩翃诗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6-03
韩翃
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注释]

1.寒食:节名,在清明前两日。古人每逢这节日,前后三天不生火,只吃冷食物,故称“寒食”。

2.御柳:御苑中的杨柳。

3.“日暮”两句:据说汉时寒食禁火,朝廷特赐侯家蜡烛。“传”,挨家传赐。“五侯”,一说指东汉外戚梁冀一族的五侯。另一说指东汉桓帝时宦官单超等同日封侯的五人。

4.斜:读(xiá),与“花”“家”押韵
[简析]

这首诗描写宫廷寒食节的情况。诗人以汉喻唐,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特权及宦官得宠专权的腐败现象。

开头一句“春城无处不飞花”。“春城”指春天里的都城长安。“飞花”即花瓣纷纷飘落,点明暮春季节。“无处不”,用双重否定构成肯定,进而写出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第二句“寒食东风御柳斜”是写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御柳”是指御苑里的柳树。当时风俗寒食日折柳插门,清明这天皇帝还要降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以示恩宠。所以诗人在无限的春光中特地剪取随东风飘拂的“御柳”。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日暮”就是傍晚。“汉宫”是借古讽今,实指唐朝的皇宫。“五侯”一般指东汉时,同日封侯的五个宦官。这里借汉喻唐,暗指中唐以来受皇帝宠幸、专权跋扈的宦官。这两句是说寒食节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点灯,但皇宫却例外,天还没黑,宫里就忙着分送蜡烛,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得到这份恩典。诗中用“传”与“散”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读到这里我们就会联想到“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句俗语,从而更好地领会诗歌的主题。

这首诗善于选取典型的题材,引用贴切的典故对宦官得宠专权的腐败现象进行讽刺。虽然写得很含蓄,但有了历史典故的暗示,和中唐社会情况的印证,读者还是能了解诗的主题的。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注释】
①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夜晚。②郎中:官名。

③地白:地上的月光。④栖:歇。

译文是:
庭院中央的地上结了一层白霜,树上栖息着乌鸦,寒冷的霜露寂静无声地打湿了桂花。今天的月明之夜,人们都在盼望着远方的亲人,不知道这中秋的相思会落到谁家呢?

【解说】
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枝上安歇着乌鸦。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不知那秋天的思念之情会落到谁的家,小诗借用中秋赏月这一习惯,巧妙含蓄地把诗人的别离思绪表现了出来。

王建简介:

王建(约767-831)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

家贫,“从军走马十三年”,居乡则“终日忧衣食”,四十岁以后,“白发初为吏”,沉沦于下僚,任县丞、司马之类,世称王司马。

他写了大量的乐府,同情百姓疾苦,与张籍齐名。又写过宫词百首,在传统的宫怨之外,还广泛地描绘宫中风物,是研究唐代宫廷生活的重要材料。他写过一些小词,别具一格,《调笑令》,原题为“宫中调笑”,可见本是专门供君王开开玩笑的,王建却用来写宫中妇女的哀怨:“团扇,团扇,美人并来遮面。玉颜憔悴三年,谁复商量管弦?弦管,弦管,春草昭阳路断。”末句斩钉截铁,守望之情,跃然纸上。又如《江南三台》:“扬州池边小妇,长干市里商人。三年不得消息,各自拜鬼求神。”纯是白描,别有情趣。

顾起纶《花庵词选跋》:王仲初古《调笑》,融情会景,犹不失题旨。
《玄烟过眼续录》:杨元诚家所藏王建亲书官词一百二十首,极其婉转夭丽,令人罕能及。
黄花庵《花庵词选》:仲初以宫词百首著名,三台令、转应曲,其余技也。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此词节短韵长,独弹古调,以“团扇”起笔,《诗经》之比体也。意随调转,如“弦管”、“管弦”句,音节亦流动生姿,倘使红牙按拍,应怨入落花矣。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王仲初《调笑令》云:“弦管弦管,春草昭阳路断。”结语凄怨,胜似宫词百首。
许彦周《彦周诗话》云:张籍、王建乐府宫词皆杰出,所不能追逐李、杜者,气不胜也。
第2个回答  2007-06-03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译文是:
庭院中央的地上结了一层白霜,树上栖息着乌鸦,寒冷的霜露寂静无声地打湿了桂花。今天的月明之夜,人们都在盼望着远方的亲人,不知道这中秋的相思会落到谁家呢?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21-02-02

《十五夜望月》描绘了中秋之夜的 月色和 望月怀人 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之情。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