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画》的作者是唐朝的王维还是宋朝的高鼎?我真的弄不清楚。

清朝的高鼎

《画》这首诗的作者有多种说法。

一说是唐代王维所作,但在王维的作品,或在《全唐诗》都没有此诗;一说是原为南宋僧人川禅师为注释佛教经典《金刚经》所作的偈颂诗的一部分;一说为宋代佚名诗人所作,如上海市一年级小学语文等教材中编入此诗时,作者一栏里即是“宋·佚名”。

原文: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译文:

在远处可以看见山有青翠的颜色,在近处却听不到流水的声音。春天过去了,但花儿还是常开不败,人走近了,枝头上的鸟儿却没感到害怕。

扩展资料

名家评价

北岳文艺出版社社长杨济东《诗词曲赋名作鉴赏大辞典:诗歌卷》:

此诗短短四句二十字,但有“声”有“色”,有“山”有“水”,有“花”有“鸟”,还有“人”。特别是用了几组反义词:远——近,有——无,去——来,以增加诗歌内容的张力和立体感、节奏感,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如果说,“山有色”、“水无声”、“花还在”、“鸟不惊”所云是画中形象或自然实景,那么,作者用“远看”、“近听”、“春去”、“人来”又为我们创造出了另一重世界。如此短小浅显之作,流传至今,不为无因。

诗词赏析

《画》这首诗描写的是自然景物,赞叹的却是一幅画。前两句写其山色分明,流水无声;后两句描述其花开四季,鸟不怕人。四句诗构成了一幅完整的山水花鸟图。

首句“远看山有色”,写的是直观的客观物象。此色含义无穷,可是清秀俊朗红湿绿垂的美色,也可以是寒色苍苍的绝美佳色,更可以是奇傀峭拔的异色,唯有静心者能品之。

第二句“近听水无声”,有“动境”,因为源头活水来,而无声二字又进入静境,宁静致远。诗之所咏既然是画,则所画之物自然是无声的,与“近听”、“远听”有应无关,然而按逻辑说来,“反”包含有“正”,否定命题总先假设着肯定命题。

“水无声”写的既是作为画这个客观事实,但同时又表示着画上的水本来应该有声而此刻也仿佛有声似的,因此才使得观者欲“近听”之,这即是高超的绘画艺术所起的移情作用之故。

第三、四句的“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说的是花儿尽管在那个最美的季节里尽情地开放,但燃烧般的开到最美的极致后还是要飘然而去,而只有在画中,花儿美而不谢同样,画中的鸟,永远是那么可爱动人。

诗中的画似乎代表着一种梦想,一种可见而不可得的梦想。而且同第二句中的“水无声”一样,“人来鸟不惊”也是表示着鸟仿佛应该“惊”的,所以这说明画家笔下之鸟的逼真了。这里诗人以“近听水无声”来表现水的潺潺可听,以“人来鸟不惊”来表现鸟的可惊的活力,手法是很高明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5
是清朝的高鼎!不信你查查!
清朝人高鼎所作
高鼎:具体生卒年代不详。字象一、拙吾,浙江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主要生活在鸦片战争之后,是清晚期以为不出名的诗人。

          远看山有色,
          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
          人来鸟不惊。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05-19
是王维。
远看山有色, 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 人来鸟不惊。

王维
王维(701一761),字摩诘,盛唐诗人。祁州(今山西祁县)人,后移居蒲州今山西永济)。王维出生一个官僚地主家庭,多才多艺,不仅诗歌造诣很高,诗名很盛,而且精通书画和音乐。开元九年(721)王维中进士,历任右拾遗、监察御史。安史叛军攻入长安时被俘,被迫任伪职。长安收复后,降为太子中允。官终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第3个回答  2011-05-19
清朝的高鼎
第4个回答  2011-05-19
清朝的高鼎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