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壁偷光刻苦读书的匡衡,后来是什么样?为什么很少有人提及?

如题所述

匡衡少时家境贫寒,甚至连蜡烛都买不起,为了读书,他便偷偷在墙上凿了个洞,借着邻居家的光线读书。这个故事意在告诉孩子们,贫寒可以励志,艰苦的生活可以锻炼人的毅力和志气,唯有奋发图强,才能通往成功。于是匡衡凿壁偷光成了一段佳话,也成为老师们教育学生的经典案例,匡衡在如此艰苦的生活环境里都能刻苦勤勉地学习,拥有很好教育资源的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呢?

然而匡衡长大后的故事却鲜少被人提及,所谓人无完人,谁又能想到曾经刻苦勤勉的读书郎,会因一“利”字误入歧途呢?

匡衡生于东海郡承县,虽然匡家世代务农,但匡衡天资聪颖有勤奋好学,不惜以“偷光”的方式读书,饱受夸赞,长大后自然能够顺利入朝为官。虽是个很小的官,但因其对《诗经》理解颇深,所以受到经学家们推崇,就连身为太子的汉元帝都对他十分欣赏。

于是汉元帝一登基,立马给匡衡加官进爵,匡衡从小小的文学卒史变成郎中,又迁为博士,然后晋级为太子少傅。仕途如此畅通无阻,让穷了大半辈子的匡衡逐渐享受追名逐利,于是日日绞尽脑汁想着如何讨汉元帝的欢心。

时年京城发生了地震、日食等灾变,匡衡借机引用《诗经》中的道理,劝汉元帝“减宫室之度,省靡丽之饰,考制度,修内外,近忠正,远巧佞”,汉元帝大悦,对匡衡愈发赏识,也因此迷上了《诗经》,多次召匡衡为他讲解,并提拔匡衡为御史大夫。后来丞相韦玄成病逝,汉元帝便直接让匡衡代为丞相,封乐安侯,权力之大,可总理全国政务。匡衡可谓是一飞冲天,平步青云。

匡衡的封地足足31万亩,而这31万亩土地的税收,全部归匡衡所有。如今的匡衡权势滔天,腰缠万贯,可却变得愈发贪婪,再也不是从前那个“偷光”读书的勤勉少年了。

利欲熏心之下,匡衡偷偷将封地扩大,强取豪夺了临淮郡民田4万亩,甚至还指使自己的手下贪盗公家财物,自以为神不知鬼不觉。有了汉元帝的宠爱,人人忌惮敬畏匡衡,不敢轻易举报他这个丞相。

可好景不长,公元前33年,汉元帝去世,汉成帝登基,司隶校尉骏等人立马找到机会上告匡衡“专地盗土”之事。没有了汉元帝的庇护,汉成帝一怒之下直接把匡衡贬为庶人。从一手遮天的丞相之位生生跌落至平平庶人,落差之大,使匡衡终日郁郁寡欢。

这位昔日刻苦勤勉、凿壁偷光的读书少年因一己私利而误入歧途,终是落得个凄苦的结局,不禁令人唏嘘。这也就是为什么人们常用“凿壁偷光”鼓励孩子们去学习,但很少有人提及匡衡功成名就之后的事情的原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2-28
匡衡位居丞相,又被封侯,可谓是位极人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到成帝时,司隶校尉骏等告其“专地盗土”,于是被贬为庶人。
第2个回答  2021-02-28
因为他后来做的事很不光彩,所以没人提起;他后来当上了大官,成为了一个贪赃枉法的大贪官,做了很多坏事,最后被罢官了。
第3个回答  2021-02-28
后来他当了县令治理一方百姓,治理一番有成绩,因为历史书上没有提到,人们就忘记了
第4个回答  2021-03-01
匡衡在汉武帝时期科考六次也只考中丙科,后来得到汉元帝的赏识,又受汉元帝重用一步一步丞相。最后结党营私最后被人弹劾贬为庶民,病死故里。
这位昔日刻苦勤勉,凿壁偷光也要刻苦学习的少年并没有坚守初心,最终还是因为一己私欲误入歧途。所以人们常常用“凿壁偷光”来鼓励自己的孩子刻苦读书但很少提及他成名后的事情。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