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在安史之乱结束后,怎么还有节度使制度的存在?

如题所述

中国历史上的“安史之乱”,可以说是影响整个唐王朝,以及唐朝之后中原王朝的一件大事。根据《旧唐书》中的相关记载,叛乱结束后中原地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由此可见,这场叛乱对于中原地区的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而当我提到这场变乱的时候,便不得不提到唐朝节度使的设立。因为,这场叛乱最为直接的一个原因,便是安禄山凭借节度使职位手握三镇重兵,继而反叛唐王朝。

说到“安史之乱”同节度使职位的设立,我们就必须要提到唐朝天宝年间十节度使职位的设立。当时,在唐玄宗年间,为了能够有效的应对边患问题,为此在各地设立了众多的军事重镇,后世多称这些边镇为“天宝十节度使”。而这些节度使的设立,这使得唐王朝的精锐力量大都集中在边疆地区,从而造成了唐王朝“外重内轻”的局面。那么,“安史之乱”结束后的唐朝,为何不直接取消了节度使制度?

首先,这个节度使制度,所以一直饱受后世所诟病,其根本原因便在于“外重内轻”上。可是,我们如果深挖历史,并将视角带入唐朝的话,便能发现边镇节度使职位的设立十分必要。因为,当时唐王朝的边境局势已经十分严峻,这中间尤其是吐蕃,一直都对当时的河西走廊地区,以及西域地区虎视眈眈。这样的情况下,唐王朝是必须以节度使制度为基本,来维护边疆稳定的。

由此可见,节度使制度对于唐王朝来说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而单以一场叛乱而取消节度使制度,显然有些舍本逐末。因为,诸如安西、北庭、陇右、剑南这些边镇的存在,对于遏制吐蕃的扩张,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作用。如果贸然取消节度使制度,而没有别的制度替代节度使的话。那么,唐王朝的边境局势,无疑会岌岌可危起来。

当然,没有在叛乱后取消节度使制度,还有着更为深层次的原因。历时总共达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极大的消耗了唐朝的国力。唐朝国力的衰败,使得这场叛乱后没有多久,唐朝便失去了对西域地区的控制权。同时,因为唐朝国力的衰退,以募兵制为基础的节度使开始转变为藩镇势力,纷纷选择同唐王朝分庭抗礼。

唐朝国力的衰败,在助长了各地藩镇势力外,还产生了一个最为致命的一点。那就是,唐王朝根本没有力量去触碰节度使制度。因为,在叛乱期间,为了能够有效的应对安史叛军,节度使职位更是蔓延到了内地。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唐朝皇帝贸然取消节度使制度的话,整个唐王朝是很有可能陷入行政失灵的地步。而对于中晚唐这个烂摊子来说,如果没有一定的实力作为依仗,就轻易去触碰节度使制度的话,唐朝是很有可能提前覆灭的。

同时,唐朝在“安史之乱”后,对于各地节度使也形成了一种依赖。这是因为,在刚开始的时候,并不是所有节度使都如同“河朔三镇”一般,完全同唐朝对立,许多节度使是服从唐王朝诏令的,而唐朝弹压个别藩镇的时候,则也需要这些节度使出兵。同时,唐王朝的财政也是需要地方节度使,甚至藩镇进行“输血”的。尤其是江淮流域的节度使藩镇,在中晚唐时期更是成为了唐王朝财政的一个支撑。由此可见,节度使制度在中晚唐时期,已经到了唐朝皇帝难以触碰的地步。

历史上唐朝的节度使制度,从很大程度上说是一把双刃剑。而在“安史之乱”后,节度使制度最有害的一面,可以说是暴露无遗。但是,这个时候的唐王朝也只能自己吞食下这个苦果了。因为,如果触碰这个节度使制度的话,无疑是触碰唐王朝的根本。以至于,这个节度使制度所带来的危害,直到宋朝才得以解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19
节度使当时已经尾大不掉了,节度使的权力太大,独立兵权政权,相当于国王了,如果要削弱节度使会引来天下所有的节度使叛乱,所以节度使制度保留了下来。
第2个回答  2020-11-20
因为节度使制度已经成为一种惯例了,很难再将节度使制度废除,在这唐帝国中央已经不能掌控这些节度使。
第3个回答  2020-11-20
因为历代皇帝觉得这样的制度非常得好,虽然有一定的弊端,但是利还是大于弊的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