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十景的相关人物传说

如题所述

1,雷峰塔。

雷峰塔位于浙江杭州西湖南岸夕照山的雷峰上,是中国首座彩色铜雕宝塔。 雷峰塔一名黄妃塔,系公元975年吴越王钱俶庆贺妃子黄氏得子而建,俗称黄妃塔。旧塔已于1924年倒塌,现已重建。每当夕阳西下,塔影横空,别有一番景色,雷峰夕照为西湖十景之一。 雷峰塔也因《白蛇传》中禁锢白娘子的传说而闻名遐迩。 地处西湖南岸南屏山支脉的夕照山上,旧有一座八面五层的砖塔,

2,断桥。

断桥位于白堤东端。据说,早在唐朝,断桥就已建成,时人张祜《题杭州孤山寺》诗中就有“断桥”一词。 美丽的神话故事《白蛇传》中白娘子与许仙的相会之桥,位于白堤始端。断桥之名得于唐朝,古时桥上有门,门上有檐,下雪时中间一段的雪都在门檐上,桥上只有两头有雪,远远望去桥像断了一样,所以称作断桥。 

3,苏堤春晓。

位于西湖西侧,南北两端衔接南山路和北山路,全长2.8公里。它是北宋诗人苏东坡于北宋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任杭州知州时,疏浚西湖,用湖中的淤泥堆筑而成的。苏堤是为纪念苏东坡而命名的,又名苏公堤。

4,南屏晚钟。

位于南屏山下净慈寺的钟楼内。 南屏晚钟的意境是指夜幕降临时,南屏山净慈寺的钟声响彻西湖上空、山谷共鸣之景致。 净慈寺创建于公元954年,是吴越王为供养南山佛教开山祖师永明禅师而建。传说济公曾修行于此,当时僧众多达数百人。寺内“运木古井”是传说中济公运用神力,从井内运木建造净慈寺后留下的,故又称“神运井”。

5,曲院风荷。

南宋时称“曲院荷风”。“曲院”原是指一家酿制官酒的作坊。当时,金沙涧水在此流入西湖,曲院取金沙涧水酿酒,并在湖中种植荷花。花开时节,清香四溢,风景优美,令人陶醉。到了清康熙年间,为迎皇帝巡游,特地在苏堤跨虹桥畔的岳湖里引种荷花。康熙书名立碑,改“曲院”为“曲院”,正“荷风”为“风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5-30
西湖有十景:断桥残雪位居第一。断桥就是《白蛇传》里,许仙和白蛇相会的地方。如今的断桥只是沿用古时的称呼而已,早已修复了。现名又叫白堤,是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来杭州做官的时候,大兴水利工程而建的。后人为纪念这位造福一方的好官,就给这条大堤起名为白堤,是一座长达200米左右的石拱桥。看到断桥不断,觉得奇怪,就象当地人请教。原来在冬天下大雪以后,白堤因为一面在阳一面在阴,经过太阳的照射以后,阳面的融化,露出桥面;而阴面的雪没有这么快融化,站在对面,远远望去,大桥就好象从中间断开一般。

  平湖秋月。有一首著名的二胡曲叫《平湖秋月夜》,我想大概就是作者在这里写的吧,可惜无法求证。平湖的意思是说,这里的湖水和湖岸齐平。文人骚客经常坐在湖边的石头上夜观秋月。'赏月石‘因为常有人坐而显的光亮干净。这里现在也是一个公园。我夜里可没有机会到这里赏月听曲,实为憾事!

  柳浪闻莺。现在也是一个公园,湖边柳树成林,微风吹过,湖水拍岸,与黄莺宛转动听的啼鸣相互交织。为西湖十景之一。

  三潭印月,在西湖的湖心岛上。看了半天没有看明白到底是什么样的景致。据说只有到八月十五晚上,才能看到。还有曲院风荷,不知道是没有了,我还是我没有找到。

  苏堤春晓,是宋朝的苏轼为官杭州是修的一条大堤,有近3公里长,和白堤连在一起,把西湖一分为二,颇为壮观。杭州的春色以苏堤为最。因为现在已是初夏,我没有感受到苏堤浓浓的春意,然而,静谧,凉爽的苏堤还是让我心旷神怡。

  南屏晚钟,每当夜幕降临,这里会响起古钟洪亮的声音。我在杭州的这段日子没有听到,大概是住的太远了。景区里有一口古井,名曰:古井运木。传说是济公活佛到杭州的南屏寺院修行,当时的庙宇破败不堪,济公活佛决定对庙宇进行修复。后来缺少一些木头,济公活佛大施仙法,让古井里长出木头来,有个僧人见木头长的很快,粗略的估计够了,就大喊一声“木头够了”,济公活佛听到后说了声“停!”就仙然而去。最后一根木头冒出水面一米多,再也不往上长了。现在还能看到这口古井里那根冒出水面一米多的木头。传说是美丽的,可是现代科学还没有对井里长木头给出科学的解释。

  双峰插云,指的是南高峰北高峰两座山峰,在雾天的时候,远远望去,直插云端。这处风景在古诗词里常被提到。宋朝康与之有词曰:南高峰,北高峰,一片湖光烟霭中,春来愁杀侬!郎意浓,妾意浓,油壁车轻郎马骢,相逢九里松。于北高峰有诗云:三上北高峰,杭州一望空。飞凤亭边树,桃花冷上风。热来寻扇子,冷去对佳人。一片飘摇下,欢迎有晚鹰。

  雷峰夕照,夕阳西下,雷峰塔金碧辉煌,关于雷峰塔,书上的记载也有很多。最早的是《白蛇传》里,法海用来镇压白蛇的。鲁迅先生也曾写过关于雷峰塔的杂文。古时的雷峰塔几经起落,最后一次给破坏是在文革时期,最近的一次修复是在2002年10月,现在的雷峰塔在原来的塔址上。高有33米,共8层,装有升降机,上下方便多了。雷峰塔内金光灿烂,站在塔顶望西湖,湖水荧荧,湖面上梢公的小船象画中的一般,悠然荡浆。越过湖面,鸟瞰整个杭州城,杭州城就象一位秀气的少女,整个城市清新自然,充满绿色。难怪有人说,全国居住环境最好的地方是杭州。

  花港观鱼,顾名思义,就是在一个叫花港的地方欣赏湖水里的游鱼。花港的入口在苏堤中间,面积不大,我没有进去。

  以上是杭州传统的十景。现代的杭州人又总结出了新十景:黄龙吐翠,宝石流霞,阮墩环碧,玉皇飞云,满陇桂雨,吴山天风,九溪烟树,云栖竹径,湖跑梦泉,龙井问茶。由于季节原因,新十景很多没有看到。而且新十景里有些不是看的,而是经历,象龙井问茶,是让你到山上的老龙井那里,体验乾隆皇帝的游历路线,顺便在当地老乡处买些货真价实的龙井茶,我买了些,味道果然爽口,如果你也打算到杭州来,可千万别忘了带些西湖龙井茶回去噢!
第2个回答  2011-05-24
).西湖十景:形成于南宋时期,基本围绕西湖分布,有的就位于湖上:   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   花港观鱼、雷峰夕照、双峰插云、南屏晚钟、三潭印月,  (1) 白居易     杭州西湖
公元822年,年过半百的白居易来到美丽的杭州任刺史,官场失意的他在看到西湖山水时,精神为之一振。到杭州的当天,他就迫不及待地写了《杭州刺史谢上表》,从此开始了伟大诗人与美丽山河的千古绝恋。白居易在杭州的政绩多不胜数,但其中最突出的是疏通六井和筑西湖湖堤。他首先疏通的是李沁四十年前开凿的六井,其次便是整治西湖,筑建湖堤。   公元824年,白居易三年任满,离开时他为杭州人民留下一湖清水,一道芳堤,六井清泉,二百首诗。当他任满离开时,老百姓扶老携幼,箪石壶浆,倾城为他送行。依依惜别时,白居易回赠了一首诗:“税重多贫户,农饥足旱田。惟留一湖水,与汝救凶年。”   (2) 苏东坡   送别白居易,西湖历经了几百年的兴衰变更。1071年,西湖又迎来了她历史上的另一位“贵人”——苏东坡。在杭期间,他赈灾安民、治理河道。公元1090年,他亲自为西湖请命,上书宋哲宗,写下历史性的文件《乞开杭州西湖状》,那著名的断言――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盖不可废也——便出于此。这之后,一场前所未有的西湖整治行动开始了。从夏到秋,苏东坡发动全城募捐,动用了20万民工,终于把西湖治理好了。多余出来的淤泥葑草,便筑就了今天的这道举世闻名的——苏堤。   苏东坡在杭期间,筑堤一条,吟诗千首,从他的时代开始,展现了天堂初景。可以说,西湖是从这时起,才开始真正成为人们流连忘返的风景胜地。   元朝迄今,西湖新格局形成 。   (3) 杨孟瑛   元朝以后,西湖当成了“红颜祸水”打入冷宫,这将近百年的冷遇,一个大家闺秀也几乎沦落成了柴门环婢。一直到1503年,杭州才迎来了另一位贤太守——杨孟瑛。他整整花了五年时间,才说动朝廷重治西湖。1508年3月,杨孟瑛动用民夫八千,历时152天,拆毁田亩3481亩,恢复西湖旧观。所挖的葑泥,一部分给乡党先贤苏东坡的苏堤,将其填高了二丈,拓宽了五丈三尺,两岸遍植杨柳 雷峰夕照
,苏堤重新恢复了“六桥烟柳”的固有景色。另一部分淤泥,便另筑一堤,与苏堤并驾齐驱,从栖霞岭起,绕丁家山直至南山,杭人感激郡守对西湖山水百姓的一片厚爱,遂呼之为“杨公堤”。   杭州西湖旅游西湖,从一个大海湾,再一个泻湖,再到一个风景湖泊,我们的祖先临湖而居,生生不息。可以说西湖的历史,就是一部保护与治理的历史。这其中贯穿了中国传统山水文化的精神和理念,体现了西湖历史文化的延续性。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1-06-08
从v
第4个回答  2011-05-24
不知道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