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一句诗:倒着接蓠花下迷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倒着接篱花下迷”出自李白的《襄阳歌》:

落日欲没岘山西,倒著接蓠花下迷。

襄阳小儿齐拍手,拦街争唱《白铜鞮》。

旁人借问笑何事,笑杀山公醉似泥。

……

要搞懂这句诗的意思,关键是“倒着接篱”四个字,而其中最关键的又是“接篱”这个词语。

接篱,是个名词,是插着白鹭羽毛的帽子的意思。

两晋文学家,游仙诗的宗师郭璞,曾为《尔雅·释鸟》作注:

白鹭头翅背上皆有长翰毛,今江东人取以为睫摛,名之曰白鹭缞。

睫摛,就是接篱,后来逐渐从差着白鹭羽毛的帽子,引申到白头巾、白帽子的意思,与“黑乌纱”相对应。

李白不仅在《襄阳歌》中提到,在好友送了他一顶黑帽子的时候,也写了一首《答友人赠乌纱帽》,其中自然提到白帽子:

领得乌纱帽,全胜白接蓠。

山人不照镜,稚子道相宜。

朋友送我一顶乌纱帽,比带着白头巾感觉好多了。都不用去照镜子了,因为连小屁孩都说我戴帽子好看。

很显然在这里“白接篱”就是普通的白头巾,而不是那种相对贵气的羽毛插花帽子。


但是李白在《襄阳歌》里写的“白接篱”,应该是指羽毛帽子,因为他是用的山简的典故。山简是山涛的儿子,曹魏时期永嘉三年出为镇南将军,镇襄阳。山简嗜酒,置酒池上便醉,名之曰高阳池。当时有儿童作歌以嘲之。

山公时一醉,径造高阳池。

日莫倒载归,酩酊无所知。

复能乘骏马。倒著白接篱。

举手问葛疆,何如并州儿。

如果只是白头巾的话,就不存在“倒著”了。“著”,就是“着”,“倒著”就是李白诗中的“倒着”——都是一个意思,就是帽子戴反了。倘若是白头巾,很难说喝酒的时候要去掉,然后再戴上走人,杜甫有诗:“醉把青荷叶,狂遗白接瞝”。很难想象一个人喝醉了,把头巾给忘了,但是忘了帽子倒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所以呢,“倒着接篱花下迷”的意思,其实就是喝多了,帽子都戴反了,在花下迷迷糊糊,口齿不清,憨态可掬。李白在这里是使用了山简典故,虽然于初读者有些不理解,但是真正了解了典故的由来,会觉得非常有意思。

《襄阳歌》是李白的一首醉歌,和他的《将进酒》比起来,少了世事锤炼后的郁闷惆怅,多了一份对自我的欣赏和对浪漫生活的陶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7-25
落日欲没岘山西,倒著接蓠花下迷。
出自唐代李白的《襄阳歌》

落日欲没岘山西,倒著接蓠花下迷。
襄阳小儿齐拍手,拦街争唱《白铜鞮》。
旁人借问笑何事,笑杀山公醉似泥。
鸬鹚杓,鹦鹉杯。
百年三万六千日, 一日须倾三百杯。
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酦醅。
此江若变作春酒,垒曲便筑糟丘台。
千金骏马换小妾,醉坐雕鞍歌《落梅》。
车旁侧挂一壶酒,凤笙龙管行相催。
咸阳市中叹黄犬,何如月下倾金罍?
君不见晋朝羊公一片石,龟头剥落生莓苔。
泪亦不能为之堕,心亦不能为之哀。
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
舒州杓,力士铛,李白与尔同死生。
襄王云雨今安在?江水东流猿夜声。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落日将没于岘山之西,我戴着山公的白帽子在花下饮得醉态可掬。
襄阳的小儿一起拍着手在街上拦着我高唱《白铜鞮》。
路旁之人问他们所笑何事?他们原来是笑我像山公一样烂醉如泥。
提起鸬鹚杓把酒添得满满的,高举起鹦鹉杯开怀畅饮。百年共有三万六干日,我要每天都畅饮它三百杯。
遥看汉水像鸭头的颜色一样绿,好像是刚刚酿好还未曾滤过的绿葡萄酒。
此江之水若能变为一江春酒,就在江边筑上一个舜山和酒糟台;学
着历史上的曹彰,来一个骏马换妾的风流之举,笑坐在马上,口唱着《落梅花》;
车旁再挂上一壶美酒,在一派凤笙龙管中出游行乐。
那咸阳市中行将腰斩徒叹黄犬的李斯,何如我在月下自由自在地倾酒行乐?
您不是见过在岘山上晋朝羊公的那块堕泪碑玛?驮碑的石龟头部剥落,长满了青苔。
看了它我既不为之流泪,也不为之悲哀。
这山间的清风朗月,不用花钱就可任意地享用,既然喝就喝个大醉倒,如玉山自己倾倒不是人推。
端起那舒州杓,擎起那力士铛,李白要与你们同死生。
楚襄王的云雨之梦哪里去了?在这静静的夜晚所能见到只有月下的江水,所听到的只有夜猿的悲啼之声。

注释
襄阳歌:为李白创辞,属杂歌谣辞。襄阳:唐县名,今属湖北。
岘山:一名岘首山,在今湖北襄樊市南。
倒著接蓠:用山简事。山简 (253~312年),字季伦,河内怀人,山涛第五子。生于曹魏齐王曹芳嘉平五年,卒于晋怀帝永嘉六年,终年六十岁。山简性温雅,有父风。山涛起初不知其山简的才华,山简叹道:“吾年几三十,而不为家公所知!”与嵇绍、刘谟、杨淮齐名。初为太子舍人。永嘉中,累迁至尚书左仆射,领吏部,疏广得才之路。不久出为镇南将军,镇襄阳。嗜酒,每游习家园,置酒池上便醉,名之曰高阳池。当时有儿童作歌以嘲之。洛阳陷落后(311年),迁于夏口,招纳流亡,江汉归附。卒于镇,追赠征南大将军。山简作有文集二卷,(《唐书·经籍志》)传于世,今佚。
山翁:即山简。
鸬鹚杓(sháo):形如鸬鹚颈的长柄酒杓。鹦鹉杯:用鹦鹉螺制成的酒杯。
鸭头绿:当时染色业的术语,指一种像鸭头上的绿毛一般的颜色。
酦醅:重酿而没有滤过的酒。
垒:堆积。曲:俗称酒母,即酿酒时所用的发酵糖化剂。糟丘台:酒糟堆成的山丘高台。纣王沉湎于酒,以糟为丘。见《论衡·语增》。
“千金”句:《独异志》卷中:“后魏曹彰性倜傥,偶逢骏马爱之,其主所惜也。彰曰:‘予有美妾可换,惟君所选。’马主因指一妓,彰遂换之。”
落梅:即《梅花落》,乐府横吹曲名。
凤笙:笙形似凤,古人常称为凤笙。龙管:指笛,相传笛声如龙鸣,故称笛为龙管。
“咸阳”句:用秦相李斯被杀事。
罍:酒器。
羊公:指羊祜。一片石:指堕泪碑。
龟:古时碑石下的石刻动物,形状似龟。
舒州杓:舒州(今安徽潜山县一带)出产的杓。唐时舒州以产酒器著名。力士铛(chēng):一种温酒的器具,唐代豫章(今江西南昌一带)所产。
  此诗是李白的醉歌,诗中以醉汉的心理和眼光看周围世界,实际上是以带有诗意的眼光来看待一切,思索一切。诗一开始用了晋朝山简的典故。山简镇守襄阳时,喜欢去习家花园喝酒,常常大醉骑马而回。当时的歌谣说他:“日暮倒载归,酩酊无所知。复能骑骏马,倒着白接篱。”接篱,一种白色帽子。李白在这里是说自己像当年的山简一样,日暮归来,烂醉如泥,被儿童拦住拍手唱歌,引起满街的喧笑。

  但狂放不羁的诗人毫不在意,说什么人生百年,一共三万六千日,每天都应该往肚里倒上三百杯酒。此时,他酒意正浓,醉眼朦胧地朝四方看,远远看见襄阳城外碧绿的汉水,幻觉中就好像刚酿好的葡萄酒一样。啊,这汉江若能变作春酒,那么单是用来酿酒的酒曲,便能垒成一座糟丘台了。诗人醉骑在骏马雕鞍上,唱着《梅花落》的曲调,后面还跟着车子,车上挂着酒壶,载着乐队,奏着劝酒的乐曲。他洋洋自得,忽然觉得自己的纵酒生活,连历史上的王侯也莫能相比呢。秦丞相李斯也被秦二世杀掉了,临刑时对他儿子说:“吾欲与若(你)复牵黄犬,俱出上蔡(李斯的故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还有晋朝的羊祜,镇守襄阳时常游岘山,曾对人说:“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没无闻,使人悲伤。”祜死后,襄阳人在岘山立碑纪念。见到碑的人往往流泪,名为“堕泪碑”。但这碑到了此时已没有什么意义了。如今碑也已剥落,再无人为之堕泪了。一个生前即未得善终,一个身后虽有人为之立碑,但也难免逐渐湮没,不能有“月下倾金罍”这般快乐而现实。那清风朗月可以不花一钱尽情享用,酒醉之后,像玉山一样倒在风月中,显示出无比潇洒和适意。

  诗的尾声,诗人再次宣扬纵酒行乐,强调即使尊贵到能与巫山神女相接的楚襄王,亦早已化为子虚乌有,不及与伴自己喝酒的舒州杓、力士铛同生共死更有乐趣。
  这首诗为人们所爱读。因为诗人表现的生活作风虽然很放诞,但并不颓废,支配全诗的,是对他自己所过的浪漫生活的自我欣赏和陶醉。诗人用直率的笔调,给自己勾勒出一个天真烂漫的醉汉形象。诗里生活场景的描写非常生动而富有强烈戏剧色彩,达到了绘声绘影的程度,反映了盛唐社会生活中生动活泼的一面。

评价
  这首诗为人们所爱读。因为诗人表现的生活作风虽然很放诞,但并不颓废,支配全诗的,是对他自己所过的浪漫生活的自我欣赏和陶醉。诗人用直率的笔调,给自己勾勒出一个天真烂漫的醉汉形象。诗里生活场景的描写非常生动而富有强烈戏剧色彩,达到了绘声绘影的程度,反映了盛唐社会生活中生动活泼的一面。

  这首诗一方面让从李白的醉酒,从李白飞扬的神采和无拘无束的风度中,领受到一种精神舒展与解放的乐趣;另一方面,它通过围绕李白所展开的那种活跃的生活场面,能启发人想象生活还可能以另一种带喜剧的色彩出现,从而能加深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全篇语言奔放,充分表现出富有个性的诗风。

创作背景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李白自巴蜀东下。开元十五年(727年),在湖北安陆和退休宰相许圉师的孙女结婚。开元二十二年(734年),韩朝宗在襄阳任荆州长史兼东道采访史。李白往谒求官,不遂,乃作此诗以抒愤。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1184篇诗文 5528条名句。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1-12-07
这句诗出自李白的《襄阳歌》,原文完整的是“落日欲没岘山西,倒著接蓠花下迷。”,意思是:落日即将没沉于岘山之西,我戴着山公的白帽子在花下饮得醉态可掬。
第3个回答  2021-07-24
关键就在于“接篱”的意思

词目:接篱(原字上四下离)
拼音:jiē lí
注音:ㄐㄧㄝ ㄌㄧˊ
解释:以白鹭羽为饰的帽子。 后用以咏醉酒或醉态。
《尔雅·释鸟》郭璞注曰:白鹭头翅背上皆有长翰毛,今江东人取以为睫摛,名之曰白鹭缞。又《广韵》云:接䍠,白帽,即睫摛也。《太平御览》(卷六八七 服章部四 帽巾篇) 作“接离”。
《世说新语笺疏·任诞19》(中华书局 1966年)作“接篱”。笺疏引杜甫诗云:“醉把青荷叶,狂遗白接。”李白答人赠乌纱帽云:“领得乌纱帽,全胜白接。”

所以,这就很明白了:
落日欲没岘山西,倒著接蓠花下迷。
落日将没于岘山之西,我戴着白帽子在花下饮得醉态可掬。
第4个回答  2022-06-28
"倒着接蓠花下迷"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襄阳歌》,它的上句是“落日欲没岘山西”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李白自比当年的山简,日日在外饮酒,日暮归来,烂醉如泥,即使帽子反戴着,也不怕别人耻笑。诗句用直率的笔调,为自己勾勒出一个率真的醉汉形象,绘形绘影,生动活泼。①倒著接:接,一种白色的帽子。《世说新语·任诞》载:晋代山简镇守襄阳时,常常外出喝酒,大醉而回。当时歌谣有:“日暮倒载归,酩酊无所知,复能乘骏马,倒著白接。”
相似回答